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市樹、市花的故事:水杉在武漢!

市樹和市花,是城市形象的重要標誌,也是現代城市的一張名片。

但對於武漢的市樹和市花,媒體報導並不多,搜索百度也是寥寥無幾,作為土生土長的武漢人,我們有必要認識我們的市花和市樹……

水杉在武漢

據《武漢園林(1840-1985)》記載:1982年9月,武漢市園林局與武漢市園林學會開始醞釀市樹市花評選活動。1983年3月,報請市人民政府,提出評選原則、方法及推薦參加評選的我市優良樹木10種:水杉、銀杏、柳樹、樟樹、樸樹、法國梧桐、池杉、白玉蘭、廣玉蘭、楓香。(關於市花,我們下次說~)

走馬嶺小遊園水杉林

在市政府檔案正式批複了園林局和園林學會的申請後,一個由有關長官、專家、和武漢市知名人士組成的評選委員會很快被組建起來。當時還沒有網絡和手機,通訊技術遠不能和今天相比,但評選委員會還是決定由廣大市民來選出屬於武漢市的市樹和市花。

1983年5月22日,市民投票評選開始。

在隨後的40天裡,評選委員會共收到選票12750張。令人吃驚的是,在市樹的評選中,武漢城區裡種植總體數量並不多的水杉在票數上佔了壓倒性優勢,共獲得5817票,居10個樹種之首,遠遠超過了種植數量和種植歷史都超過水杉的法國梧桐和水杉。

1984年3月17日,水杉迎來了它在武漢的高光時刻:正式被確定為武漢的市樹。

在市樹評選中拔得頭籌,水杉看起來已經擁有了在武漢大範圍推廣的絕對機會。然而,命運多舛……

漢口江灘冬日一片水杉紅

據華農陳龍清教授介紹,武漢市的長江堤岸上,水杉的數量原本相當多,但是在90年代種植楊樹作為防浪林的浪潮中,不少水杉都遭到了砍伐。陳龍清至今記得,1988年特大洪水過後,他從外地坐車回武漢,途徑軍山大橋,看到橋下大片的水杉倒伏在地。稍後,他與市內有關部門聯繫時,對方告知是為了換種楊樹。

和水杉相比,楊樹最大的優勢之一是“生長速度快”。楊樹成為新寵,樟樹也緊隨其後,樟樹四季常綠,落葉量又小。對比這些樹種的種種優勢,只會顯得水杉與城市發展更加格格不入。

水杉在培育初期生長較為緩慢——物候期為240天,胸徑生長4年以前緩慢,年均生長量約1厘米左右;

水杉並非四季常綠植物——其樹葉秋季變成金黃,冬季落葉紛紛;

水杉不適合全年栽植——水杉11月份進入休眠期,次年3月份開始萌動,其栽植時間以12月至次月3月上旬為最佳。且武漢夏季高溫強光的自然條件對新植水杉成活十分不利。

由此,市樹水杉在武漢的發展變得舉步維艱~

沙湖公園水杉林

2014年8月25日,武漢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並通過了《綠滿江城三年行動計劃》,通過實施七大生態建設與保護工程,增加生態綠量,嚴守生態紅線,增加全城市市民綠化福利。作為武漢市樹的水杉,在這個巨集達的規劃中再次迎來了用武之地。

2004年,武昌園林局在友誼大道栽下6000多棵水杉。2015年,已經初具規模,這些水杉成長的比較慢,大部分的直徑不過十來厘米,但也儼然一個小森林了。眼下,每天都可以看到不少居民在這片水杉林中消夏納涼。

從2013年開始改造的青山江灘——整體環境的改善讓多年前留下的大片水杉樹有了更多與市民親密接觸的機會。

據青山江灘設計者介紹,在青山第一稿設計圖中,在這裡生長了20年以上的近千株水杉原本面臨著被砍伐的命運,但經青山區委、區政府及施工方的反覆論證,最終決定修改綠化方案,這批水杉被全部保留。

眼下,我們看到的青山江灘公園裡,近千株水杉和其他江灘植物一起,形成了一條綿延在江邊的綠化帶。

還有,武漢市建設生態城市的典範戴家湖公園——水杉成為這座城市發展的重要見證者之一。

武漢園博園杉杉濕地

在整個武漢,恐怕再難找出一個與青山戴家湖相同命運的湖泊。它由湖變山,又由山變湖,在變成垃圾堆,最終蝶變成一座美麗公園。戴家湖公園於2013年12月破土動工,建設者為戴家湖選擇的綠化樹種中,就包括了2000株左右的泡桐和1000多株水杉。

2014年的植樹節,全民義務植樹活動中,來自武漢市各大高校和企事業部門的兩百多名志願者為這裡再添100多棵水杉。

2017年,戴家湖喜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今日的戴家湖,湖水清澈,盛夏荷花盛開,樹上鳥兒啁啾,草坪上孩子們可自在地奔跑。整個公園,凸顯出勃勃生機。 

按照規劃,武漢市內未來還將栽種更多的水杉,讓水杉更親近市民,也讓市民更了解市樹水杉,這也成了近年來園林規劃的一部分。

講出新時代水杉的故事,向世界傳遞武漢的水杉文化,傳遞武漢的聲音,讓水杉成為武漢文化“走出去”的一張新名片!(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章發表於武漢全民義務植樹網本地資訊,http://www.whyiwuzhishu.gov.cn/ 轉載請注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