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真實的三國博望坡之戰是怎麽樣的?根本不是諸葛亮指揮的

本文作者為黃昏深處,主編為薩沙,如果轉載請務必注明

黃昏看三國0019. 真實的博望坡之戰,政治意義遠大於軍事意義

“火燒博望坡”,是《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出山以後所指揮的第一場經典戰役,也是其成名之戰。

在此戰中,諸葛亮僅憑劉備手中的幾千精兵,巧設埋伏,借地形火勢,將夏侯惇李典之輩燒得屁滾尿流,十萬來犯的曹軍也損失大半。

原本不太服氣的關羽、張飛等人,在經過此戰過後也對諸葛亮愈加敬重,從此將相和解,拉開了劉備集團的嶄新篇章……

當然,演義只是小說,上面的內容不可能太較真。稍微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在古代的作戰條件下,幾千人打敗十萬人是幾乎不可能的。

更何況,諸葛亮是個牛逼的政治家、戰略家,卻不是個出色的軍事家,他所擅長的更多是聚兵練兵,而不是戰場用兵。

再說了,按照歷史時間表,博望坡之戰發生在建安七年也就是公元202年,那個時候劉備才剛剛依附到劉表地盤上不久。

而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是發生在建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207年,其間有整整五年的時間差。

所以說,歷史上真正的博望坡之戰其實與諸葛亮的沒有任何關係,即便是當時他已經和劉備會過面,也頂多只是朋友之交,基本上不可能參與戰役指揮。

事實上,博望坡戰役完全是由劉備負責策劃和指揮的,而且戰役的規模並不大,過程也沒有那麽精彩。

我們先來看看《三國志》上對博望坡之戰的記載:

《三國志?蜀志?先主傳》: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陰禦之。使拒夏侯惇、於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設伏兵,一旦自燒屯偽遁,惇等追之,為伏兵所破。

《三國志?魏志?李典傳》:劉表使劉備北侵,至葉,太祖遣典從夏侯惇拒之。備一旦燒屯去,惇率諸軍追擊之,典曰:“賊無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狹窄,草木深,不可追也。”惇不聽,與於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賊伏裡,戰不利,典往救,備望見救至,乃散退。

雖然只有簡單的兩段記敘,卻正好是從兩個不同的角度記錄下了這場博望坡之戰。

與《三國演義》中的劇情剛好相反,並非是曹操大軍南下,劉備在博望坡阻擊,而是劉備在劉表的授意下,趁曹操北征袁尚的機會,進軍北伐,一路還打到了離許昌很近的葉城。

感到大本營受到威脅的曹操趕緊調兵遣將,抽出部分兵力南下,由大將夏侯惇、於禁、李典等人率領,與劉備軍大戰。最終,雙方在博望坡這個地方對峙下來,都無法再進一步,此時劉備派少數老弱殘兵出戰並故意敗退,爾後又燒毀自軍營寨,製造種種跡象來迷惑敵人。

果然,夏侯惇誤判劉備無力再戰,決定重兵追擊,當行進至狹窄的林間山道時,被劉備的伏兵突然殺出截住,損失慘重。正在危難時刻,之前已經判斷出劉備誘敵之計的李典率後軍人馬趕來接應,而劉備見敵人救兵及時趕到,也撤圍而去……

之後,劉備選擇了退兵,夏侯惇李典等人不敢偏師深入,也並未追擊,於是這場北伐也就這麽結束了,所謂的博望坡之戰,隻不過是這次北伐的最後一場戰鬥而已……

劉備為什麽要發動這場北伐,他的戰役目的是什麽?為什麽在博望坡之戰過後又匆匆選擇了退兵?這其中涉及到很多內幕,我們需要剝繭抽絲,來好好分析一下。

《三國志》上記錄得很明確,“劉表使劉備北侵”,“使拒夏侯惇、於禁等於博望”,這個“使”字已經表明了,發動這場北伐的其實是荊州之主劉表,劉備只是他任命的戰役指揮官而已。

那麽,劉表為何又要北伐?

是想消滅曹操,匡扶漢室?

估計劉表肯定會打著這樣的旗號出兵,但實際原因卻絕不會這麽簡單。

眾所周知,劉表雖然坐鎮荊州20年,卻沒有兵權。荊州軍隊的實際掌控者是蔡瑁張允,他們都是當地大家族的代表。

當初劉表剛來到荊州的時候,奉行的策略是先拉攏這些大家族,靠他們的支持來肅清內外問題,逐漸整頓好荊州的政務。

直到現在,劉表在荊州的地位堅如磐石,也是拜這些大家族的支持。

所以,劉表不可能從他們的手中強行收取兵權,得罪他們就等同於挖自己的根基,把自己搞垮。

然而劉備的到來,無疑是給了劉表一個獲得兵權的絕佳借口,因為劉備是天子所拜的皇叔,又帶來了所謂的“衣帶詔”,號稱是皇帝征召天下諸侯去除掉曹操這個奸賊。

而且現在曹操遠征袁尚,許昌正好空虛,正是出兵討伐的絕好機會。於是,劉表任命劉備為先鋒率軍北伐,他的計劃是,劉備順利進軍,威逼許昌,只要是戰局順利,自己就有充分的理由率荊州軍的主力北上,打出威望,擴大地盤,到時候軍隊的控制權唾手可得,原本掌控軍隊的大家族也無話可說……

劉表這一招就類似於之後諸葛亮在獨攬蜀國朝政過後,連年發動北伐一樣,目的只是為了通過戰爭來牢牢把控軍隊,用以維持自己的地位而已。

除此之外,劉表對劉備也有些不放心,擔心這個家夥在荊州日益坐大,到時候反而搶了自己的風頭。

事實上,劉備一到荊州就像以前在徐州一樣,不遺余力大肆宣傳,以仁義道德的名義四處忽悠人,很多荊州本土名士慢慢在向他靠攏(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陰禦之)。

所以,劉表也想趁這次出征的機會,把劉備調離荊州一段時間,令其忙於征戰而無隙去挖自己的牆角,順便還可以借戰爭來削弱劉備的軍事實力,一舉兩得。

至於劉備呢?難到他就看不出劉表派他出征的真實意圖?會心甘情願地被劉表當槍使,拿自己的本錢去幫劉表擴大地盤和爭奪兵權?

劉備當然不會那麽傻,他心裡也有自己的算盤:

其一,劉備之前和袁紹定下過南北夾擊曹操的計劃,現在袁紹雖不在了,但他的兒子袁尚等人還在繼續與曹操作戰。這個時候出兵從南麵包夾曹操,等於是給袁尚解壓,也算是兌現了之前對袁紹的承諾。這樣一來,顯得劉備說到做到言出必行,在名聲上很有好處。

其二,劉備手下人馬,本身有一部分就是袁紹派給他的,這些人對他談不上忠心,而且又是北方人,時間長了難免思鄉心切,成為自己麾下的不穩定因素。那該怎麽辦呢?難不成將他們就地遣散?乾脆還不如拉這些人出去打一仗,拚光在戰場上,也算是人盡其用。反正荊州本地不缺兵源,等取勝過後有了名聲,再回到新野招募本地兵也不遲。

其三,打這樣一場仗能贏得聲望,這對於劉備來說才是最重要的。尤其是新到荊州不久,劉備需要聲望,也需要和曹操大軍明刀明槍乾一場,來表明自己的勇氣和立場,來贏得荊州百姓的信任。順便,這樣也可以震懾遠在江東的孫權,今後在合作共同抵禦曹操南下的時候,可以增加在談判桌上和孫權叫價的籌碼。

於是,劉備欣然接受劉表的委派,率軍開始了北伐,不過他並沒有按照劉表的劇本來執行,而是根據自己的目的,將劇本修修改改,於是我們就看到了這樣的劇情:一開始劉備進軍順利,打到了許昌附近;接著遇到了曹軍部分主力回援,陷入了對峙;再接著劉備主動後撤,巧施伏兵之計,夏侯惇中伏……

就此,劉備的戰略目的已經完全達到,一來兌現了之前對袁紹關於“夾擊”的承諾,二來拚光了麾下原屬袁紹計程車兵,三來借助這場勝利在荊州人面前獲取了聲望,四來贏得了和孫權談判的底氣……既然目的達到了,那趕緊見好就收,不然等曹軍主力回援的話,誰勝誰負就很難說了。於是劉備在小勝過後,就借口兵力不足和敵人強大等原因,不等劉表的下一步命令,就匆匆退兵回到了新野……

結果,這次北伐就這麽結束了,老奸巨猾的劉備利用這場規模並不大的軍事行動,以微不足道的代價,獲取了自己想獲取的最大利益,精明如劉表都被他給生生擺了一道。而劉表原本自以為完美的北伐計劃,削弱劉備,擴大地盤,拿到兵權,結果非但目的一個都沒達成,反而還成全了劉備的威望。

這一下,劉備成為了荊州人民心中的英雄,荊州的保護神,敢和曹操虎狼之師較量的戰神……這威望簡直都可以和劉表分庭抗禮了。而怒火中燒的劉表還不敢表露出來,因為北伐的計劃是他發起的,否定劉備就是否定他自己,加罪劉備等於是在加害功臣。更何況,劉備這個外來戶本身也是劉表用來製衡荊州本地軍事集團的重要籌碼,這個時候,他也不敢去動劉備……

歷史上真實的博望坡之戰,大致經過就是這樣,這只是劉表和劉備北伐中原行動中的一場戰役,和諸葛亮無關。

這更不是一次幾千人大敗十萬人的戰爭奇跡,不過是一場幾千人對幾千人的局部戰鬥,而且政治意義遠大於其軍事意義。認清了劉備真面目的劉表從此又多長了個心眼。

之後曹操遠征柳城之際,無論劉備怎樣勸出兵,劉表都不允許,徹底失去了問鼎中原的最後機會。而曹操也因此暫時放棄了攻取荊州的想法,而是先盡力安頓北方,給了劉備以喘息之機。

直到幾年後劉表病死,荊州本土家族主動投降的機會,才率兵南下,並將劉備趕到江夏一代,和江東孫權合作,這才有了後來著名的赤壁之戰。

PS:博望坡之戰經過《三國演義》包裝過後,又被其他小說,劇本,影視,動漫等各方面渲染,現在已經深入人心,成為了表現劉備正義性和諸葛亮初出茅廬第一功的舞台。

就連膾炙人口的街機遊戲《吞食天地之三國志》中,前兩關也是博望坡之戰,五虎上將痛斬BOSS李典夏侯惇……其實,這些也說不上是歪曲歷史事實,因為藝術加工本來就有虛構的成分,可以理解。只是個人覺得,在藝術加工的渲染背後去了解一些真實的歷史,也是完全有必要的!!!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