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老中國物產圖文記事:香港篇

歷史圖片精製

中國視覺巔峰

清朝末期,從鴉片戰爭後一連串的戰敗,除了割讓香港外,開始被迫簽訂條約、開放港口等等,包括租界,多位於港口城市,以利於和中國直接貿易,許多港口城市因而興起。

香港街道

人來人往的香港商業街道,帶有濃厚的傳統中國街道氣息,放眼望去中文招牌林立,更顯得街道狹窄,各種行業、行人穿梭在其中。

從前香港也是個平凡的漁村,從事鹽業與漁業,曾一度因清朝為防倭寇及明鄭勢力,下了海禁以及強製令居民往內陸遷家,使得沿岸港口漁村深受影響。後因其為天然的良港,水深且區位絕佳,被英人相中,在鴉片戰爭後,接連的合約與租借條約,香港島、九龍和新界都劃給英國,建了維多利亞港之後,英人積極發展經濟與建設,香港逐漸成為亞洲經濟貿易的重點城市之一。

街頭賣報婦人

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美國和西歐國家開始流行街頭報紙,內容大多關注社會或勞工議題等等,香港受英國影響,街頭上也能看見賣報者的蹤跡。

香港位於珠江出海口,與澳門比鄰,另外同樣是珠江流域的廣州,為五口通商的港口之一,聚集了各處的移民,有來自廣東的移民,香港的”粵“文化較為主流,正式檔案與官方書文用英文,一般生活用語或發音仍用中文或粵語。香港另有一族群自潮州而來,潮州文化帶來盂蘭勝會,也就是中元節相關的活動,除了傳統的祭祀、燒紙錢,還能觀賞神功戲演出。

香港仔

香港仔原名”石排灣“,從前香港生產石磚,會集中運到海灣附近一列列放置,以便轉運。除了轉運之外,當地是漁村的集中地,許多漁民在此討生活。

民間信仰當中,相信各行各業皆有相應的神明保佑,香港靠海,不論是從前的漁村或是躍升為世界大港時,城市、人與海的關係總密不可分,幾百年來漁民和船員信奉海神——媽祖,當地的媽祖廟數量自然相當可觀,而香港最古老的佛堂門天后古廟(俗稱大廟)建於宋朝,位於西貢大廟灣海岸邊上,也是廣東沿岸現存最古老的天后廟。

眺望香港

香港地理位置絕佳且海域水深,後發展為港口大城。每當大船入港,便能看到港口繁華之景,高樓商家比鄰而密集。

春暖花開

春天來臨時,香港街道上處處有花綻放,落英繽紛。而香港著名花商集中處——花墟道此時也正熱鬧著,百花爭奇鬥豔,任君挑選。

除了傳統信仰文化之外,香港繁華的另一面,仍能找到許多歷史的痕跡,如圍村,由小村落和市集組成,之所以在外圍築磚牆,是為防遇外敵,當時時局動蕩,明清時更是海盜猖獗、戰爭不斷。居住在圍村內能夠自給自足,而祠堂是居民的生活中心,有教學、祭祀、聚會所的功能,如今吉慶圍是留存下來最大的圍村之一。圍村文化代表了一種世代相傳的關係,在香港歷史中也有重要地位。

香港市景

香港房屋密集程度高,大片相同樣式的建築群聚實屬常見。細看圖中,近山較高住宅區偏洋式,低處則中西式混雜。

香港山頂纜車

太平山視野開闊,能夠一覽香港市景。纜車搭建前,上山只能坐轎子,建成之初,車廂分三個等級,主要為香港總督、官員及富人服務。

對於香港的直覺印象,一般不外乎擁擠狹窄、高樓林立、人口密度高,還有港星、港片和廣東話,這些印象沒錯,卻也不能概括而論,其實香港除繁華的街景與大港,還有許多小島,位置臨海,濕地與海口的自然景觀有別於都市之美,與其他大城市相較亦不遜色。香港可說是一座人文與自然文化交融、各色移民異國文化交流匯聚的特色城市。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大陸,結束英國一百多年的殖民統治,但仍然保留多元文化的特徵。

老中國物產圖文記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