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互聯網金融,不破則不立

相信今年的行業波動將幫助互金行業回歸普惠本質,實現業務的迭代更新。

本文共計2739字,閱讀時間5分鐘。

記者 / 張姝欣

編輯 / 蘇琦

開欄語

還剩最後一周,2018年就結束了。

對於大部分創投圈的人來說,這一年並不容易。“募資難”“資本寒冬”一再被提及,一場被稱為“大逃亡”的上市潮掀起。過去幾年大大小小的風口,在今年也顯露出高速發展後的弊病,共享單車的結局令人唏噓,網約車的發展蒙上陰影……

但在寒冬之中,也蘊藏著機會。對於身在一線的記者來說,感觸尤為強烈。今天起,尋找中國創客推出2018年終手記,記者們將講述這一年來他們的感受,也許是一件暖心的小事,也許是一位讓他們印象深刻的創業者,也許是一個觸動他們的瞬間,在其中,都會留有他們對行業的思考和感悟。

對互金行業來說,沒有任何一個年份像今年一樣特殊。

這一年裡,行業野蠻擴張後問題顯現,近三百家平台被淘汰出局;備案確認延期,全國統一的合規檢查正式開始,行業合規化進程加快;網貸、消金等多家平台將業務重點轉至金融科技,以期對外輸出技術服務。

不破不立,相信今年的行業波動將幫助互金行業回歸普惠本質,實現業務的迭代更新。

只有定義成資訊中介的P2P平台才能留下來

一位網貸行業的資深律師回憶起2013年、2014年網貸行業“烈火烹油”的景象,P2P平台釋放了普通人的理財需求,大家的欲望就像燒開的水頂著蓋向上升,看到新平台上線就很激動,“像玩股票一樣,幾個親戚朋友弄點錢,投資就像擊鼓傳花似的,以為誰也不會賠。”

即使當年在北京爆出第一單P2P逃跑案,平台運營者集資第一單後就跑路,受害人找到她維權時,她問:你折了以後還投嗎?她到現在還記著對方的回答:“還投,因為利率高。我基本選20%和18%利率的平台,最早的時候,一些平台的利率甚至能達到40%和60%,完全可以覆蓋中雷的成本。”

據網貸天眼研究院不完全統計,截至2018年5月31日,我國P2P網貸平台數量累計達6462家。整個行業良莠不齊,自融等不合規情況比比皆是,P2P平台猶如一架失控的車,逐漸開始偏離資訊中介的本質。

猶記得今年5月初,一位前美國運通高管回憶起剛回國時,看到隨便一個大學畢業的程式員就能創業做網貸平台,完全超乎他的想象。“互聯網人才很難看透金融的本質,更不會敬畏金融風險,一旦出現問題,後果肯定會非常慘烈。”

隨即事實印證了他的猜想,今年6月末開始,隨著監管政策的收緊,以及外部金融系統流動性的日漸緊張,P2P最終成了風險集中爆發的地方,千余家網貸平台面臨危機。

另一方面,當時大部分互金平台存在違規業務,能否通過備案登記成了懸在P2P平台頭上的一把劍。一旦不能備案,平台必須退出,因此引發了投資人的大規模集中擠兌,導致P2P資金鏈斷裂。

超兩百家平台暴露出問題,平均每天都有兩三家平台倒下,被業內人士稱之為“系統性的危機”。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P2P平台“網絡資訊中介”的本質再度被行業頻頻提及,P2P平台主要為借貸雙方提供資訊搜集、資訊公布、資信評估、資訊互動、借貸撮合等服務,不得提供增信服務,不得自建“資金池”。

因此,本次危機也被一些專家視為對網貸平台的大洗牌。中國銀保監會普惠金融部主任李均峰曾談到,“只有嚴格把自己定義為資訊中介的P2P平台才能留下來。”

明年起

離場是問題平台唯一的歸宿

九月到來,監管機構一方面在打擊違法行為,推動備案檢查;另一方面也在積極引導平台良性退出。我從多個管道獲悉,有一定資金存量和業務水準的平台,在退出時往往可以全身而退;而當山窮水盡時才考慮推出,實控人就只能身陷囹圄。

值得關注的問題是:危機之後,是否將迎來平台的退出潮?

實際上,部分良心平台已經全部完成兌付,據網貸天眼顯示,“紫金聚寶”、“718金融”、“房中金融”、“通信貸”、“銀承貓”、“網易理財”等多家平台已完成全部兌付工作,並宣布退出P2P業務,被稱為行業“清流”。

遺憾的是,一些問題平台實控人還在 “硬撐”,只要有一線希望通過備案,就還想再賭一把。

除了積極的債務催收、拋售逾期債權、以物抵債、尋找信託等金融機構等方式,為了平台能再多堅持一段時間,多數問題平台的實控人會選擇用自己的資產抵債。

“我賣了茶園、房子、名酒,如果還是沒有好轉,我打算賣手裡跟P2P無關的公司”,一位展期平台的實控人說道。

他還提醒我: “從6月到現在,我已經堅持了足夠長的時間,只要有一線希望,我就會堅持到底。從入行的第一天,我就知道金融這個行業一旦行情遇冷,我就有可能身陷囹圄,或許有一天你就聯繫不到我了”。

另一位從業者則提起,當年一些自詡為“精英階級”,教育程度頗高的網貸老闆,現在甚至會選擇燒香拜佛,祈求“無形的力量”幫他們渡過難關。

同時,押寶在“備案”上的一些平台會在提交的自查報告中,對現有業務進行“美化”,以期達到表面合規。

實際上,目前監管方的調查能力早已超出這些平台的想象,穿透七八層股權結構,能夠讓平台自融、非吸的違法業務無所遁形。“很多平台提交的自查報告都被查出有問題”,一位接近監管層的人士透露。

從目前的形勢看,過半甚至更高比例的網貸平台最終都無法通過“備案”;由於風險過高,銀行、信託機構也不願意出資給中小型平台,所以對一些資質不足的平台來說,待在“賭桌”上的時間越長,手中的牌就越少。

對於問題平台來說,在回歸業務本質的監管與要求下,不論他們是否願意,明年他們也必將離場。

零壹研究院院長於百程預測,通過備案的平台意味著各方面已得到監管部門認可,合規程度更高,可以預見,行業整體規範程度會大幅提升。

金融的歸金融,科技的歸科技

回歸本源的不只網貸行業,“金融的歸金融,科技的歸科技”,從今年下半年起多位監管層人士針對整個金融科技領域釋放了此類信號。

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秘書長陸書春說,凡是金融業務都應該科技回歸科技支撐、金融回歸金融本質,推動金融機構和金融科技公司間的合作;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潘功勝提到,任何金融活動都不能脫離監管體系,要嚴格遵守法律法規,不能以技術之名掩蓋金融活動的本質;

上海市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萬建華稱,金融本質是金融,科技可以主動推動金融變革,但是科技最終只能是手段、工具,本身不是金融。金融科技公司應回歸科技服務,定位不是爭金融業務而是如何做好金融科技服務。

相應地,從今年起,無論是“巨頭系”還是“創業系”的金融機構,都在大講“科技服務”的故事。

京東金融將品牌更新為京東數科,強調自己是“科技公司”;螞蟻金服、度小滿都號稱要將重心轉到技術輸出或其他服務;樂信、宜信等以互金業務起家的公司,紛紛以金融科技公司的身份,強調其對外輸出金融科技技術的業務。

據我觀察,儘管市場上不少機構都在切實轉型,積極構建風控系統、決策引擎、征信系統。但也有一些機構的故事和現實存在很大差別:

有機構嘴喊“輸出科技服務”的口號,實際上,科技投入甚至比不上市場行銷費用;有機構用做账的方式,將自己裝飾成Fintech公司,把業務收入、流量收入都劃歸為科技收入;有機構苦於科技變現乏力,收入仍靠信貸收益支撐。

甚至有這樣一個極端案例,一位涉嫌“非法吸取公眾存款”的互金平台創始人,在被捕前一天,還在行業論壇大談自己的科技服務業務如何推動了普惠金融發展。

科技不是遮羞布,也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女孩,科技服務業務的跑馬圈地、粗放式增長時代已經結束。在行業競爭水準越來越高、監管政策越來越完善的背景下,金融科技公司的服務對象是持牌金融機構和互金平台,他們看中的不是故事,而是科技創造的價值。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等一顆小星星

本文為尋找中國創客原創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