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古代出了一本《孝經》你看過嗎

對於“孝敬”這個詞語,我們首先能想到的肯定是“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其他的,似乎就不怎麽想的起來了,古人也許早就知道會是這結果,就已經給我們總結出來了,並寫成了一本《孝經》

往大了說,人類文明不論進化到什麽程度,期間取得何等突破,我無法避免逃脫出生,成長,死亡這一過程。從這一點而言,再結合最近舉行的伏羲公祭大典,可以看出“孝”文化是一個永恆的主題。

"百善孝為先",古代中國政治文化的精義總結為"孝悌忠信仁義廉恥"。將孝列於第一位,顯示了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及深遠影響。結合當今時代,了解孝文化,重申孝道依然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什麽是"孝"?在很多人看來這根本算不上一個問題,但靜下心來仔細想想,就會發現不是那麽簡單。很多時候,我們心裡有些自己的理解,卻從來沒有正式說出來過,也不明白到底是什麽,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將"孝"的含義解釋為"善事父母者,從老,從子,子承老也"。《爾雅》一書中謂"善事父母為孝"。

僅僅從字形方面就可以認識到"孝"的部分含義。在西周金文中,對"孝"的理解遠不止這些,址遣簋:"用追孝,於其父母。"陳逆簋:"以享以孝於大宗,皇祖皇妣。"曼壟父須:"用享孝於宗室。"從金文記載來看,當時社會的享孝對象包括父母長輩,宗室兄弟等,描寫內容大多是宗室貴族的孝行。

《詩經》一書所記載的有關"孝"的內容則有了更大的發展 。涉及內容則表明提倡孝道是當時的社會主流風氣。《小雅·蓼莪》:"無父何估,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小雅·斯乾》:"秩秩斯乾,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兄及弟矣,式相好矣,無相猶矣。"等等。書中內容體現出孝文化在當時社會的普遍性。"孝"的內涵由此可以看出,它所指的不僅僅是我們認為的父子關係,縱向角度看,包括宗族長輩;橫向角度看則包含家族內的所有平輩兄弟。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文化都是需要前行發展的,作為傳統文化的孝文化,發展至此,內容方面已經趨於成熟。到了春秋時期,有關孝文化的系統的理論體系逐漸形成,這一貢獻要歸功於儒家學派。在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的主張中,"仁義"思想是其核心思想,這其中孝文化顯得尤為突出。

"孝"是仁的原始表現,仁是"孝"的充量實現。在天父地母的意義上,順應天地之道,效法天地之道,就是對父母的孝,此為大仁,亦為大孝。仁與孝在這裡合二為一。最初,"孝"指孝於上帝鬼神,《論語》說:"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孝經》中所謂的"孝"則是針對父母長輩,君主。這一變化體現了當時由"神"而"人"的思想觀念的轉變。

對於孝行的先後與本末,《孝經》中有著詳細的論述。"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現代新儒學代表人物唐君毅先生在其《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一書中指出:"對父母之自然之孝,亦為我與一切生命相感通之開始點,或對一切人盡責任之開始點,一切仁心之流行之泉源與根本。"

從根本上而言,愛莫大於愛親。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的父母都做不到孝敬,又怎能期望他對國家、對社會懷有敬畏之心,做出有利國家、有利民族之事呢?所以說,行孝最基本的是事親。《孝經》中講到"五孝",即養老、敬老、護老、送老和祭老。行孝從這幾點做起,從最基本做起,孝行的開始便是事親,做到事親是行孝的第一步。

《孝經》主張在事親的基礎上效忠,事上也敬,事君以忠。在古人看來,忠孝一體,二者本質上是一樣的。我們說到孝有始終,行孝的最終目的是立身,包括自身修養以及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遠大抱負。"孝"最初是在家庭內部產生,發展至後來,內涵擴大,不僅是事親,更要事君,以及最終做到立身。行成於內,而名立於後世。

事親,事君以致立身,這是孝行的三個層次。現代社會,我們提及孝行,很少會提及這些內容,但說到孝人們絕不會忽視的一個詞——孝敬。"孝敬"二字我個人認為其重點在於"敬"。前文提及的"孝"大多是講物質上的奉養,對於精神方面,我們要做到"敬"。

很多古代的東西,似乎都被打上了某些不好的烙印標簽,但實際卻很有可取之處,現代人一味地追求利益,短期或許獲得了優勢,長期來看,只會損害自己更多。忠孝禮義廉恥,這些東西應該在新時代被賦予新的意義,然後輕裝上陣,繼續前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