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千年官道——茅竹嶺

千年官道——茅竹嶺

文&圖 張崇珍

大羅山茅竹嶺,因種植茅竹而得名,位於龍灣區瑤溪街道白樓下村。嶺不高,海拔不過100米,是大羅山的余脈,卻像一條騰躍的蒼龍,一直延伸到甌江。茅竹嶺古道始建於南宋末年,全長500米,路面寬2米左右。是古代永強去往溫州的陸上主通道,更是一條歷經滄桑的千年古道!

在白樓下村茅竹嶺古道入口處,有兩座金碧輝煌、雕梁畫棟的宗教建築緊挨在一起,分別是二聖觀和太陰宮。

太陰宮

站在嶺頭處,回看白樓下村。白樓下村坐落於瑤溪街道北首,清光緒《永嘉縣志》載,溫州衛右營遊擊所建茅竹寨,寨建牌樓,村位其下,名牌樓下,因諧音,故稱今名。

拾級而上,見嶺頭立有二塊龍灣區文保部門石碑。茅竹嶺古道東西走向,是橫穿大羅山的千古驛道。是古時永嘉場通向溫州腹地的咽喉。坡不陡,原上山台階有一百九十七級,年久破損修補後為一百八十五級,嶺背平緩,舒坦,整條古道基本保持原貌,是溫州著名的十大古道之一。

茅竹嶺自古就是溫州的“東南鎖匙”和“入溫咽喉”的江防要塞。在明朝,這裡是溫州衛守備之地,清朝這裡曾築城駐防,稱為茅竹寨或茅竹訊。晚清溫州將領陳百川、洪筱山等曾在這裡建炮台,抗擊西方侵略者。新中國成立後,毛主席提出建立強大的人民海軍,彭德懷曾親臨茅竹嶺查看地形,並在茅竹嶺山下選址建造了海軍基地。

茅竹嶺古道每階用雕刻有花紋、繩紋、雲紋防滑的條石鋪就,兩旁置邊沿石。條石上鐫刻的組組花紋有似鋸齒狀的,似水波浪的、回形方塊的、棱形、魚鱗形的,一級台階一個樣,密密縝縝,匝匝麻麻,粗獷而固執,精致又華美。這就是古代官道的重要標誌,官道是指由國家出資,為方便外地官員順利辦事而修築的公路,不同於一般的民間古道。

古道兩旁盡是數不清的古樹名木,遒勁蒼老、華蓋盤鬱、蔽陰匝地、古韻盎然。在綠樹掩映中,古道蜿蜒曲折,陽光穿過綠樹縫隙,投射在刻著圖紋的石板古道上,透著歲月的滄桑!

性空亭

緣起亭

行走在茅竹嶺古道,行人稀少,偶爾會看見有一兩個人提著山泉水下山。靜謐的林間古道,茶樹花、油茶花、茅花靜靜的開放,與山腳下機場路的車水馬龍,形成鮮明的對比。

乘閑聊赴野雲期,水荇牽風蕩槳起

求友黃鸝聲緩轉,伺魚白鷺步輕移

江清似此誰同渡,山好吾今更有詩

茅竹嶺西千樹竹,繁陰如蓋坐多時

——明.王瓚《茅竹嶺西莊》

石級頂端,有一座寺院,名平山禪寺。建於清嘉靖六年(1801年),因寺在茅竹嶺背山坪而得名。該寺古樸,祥和,佛像寶相莊嚴,一派清幽之地,與山下喧囂繁華的紅塵截然兩個世界。晨鍾暮鼓,偶爾經過,可聽到僧人梵唱,靜靜的嚀聽,也令人生出幾分禪意!

平山寺保持著清代建築風格,近年來又在寺後擴建部分建築,1990年被定為溫州市文物古跡保護部門。

平山禪寺是茅竹嶺古道的“分水嶺”,一邊是繼續往白樓下村延伸的下行台階,一邊是通向茅竹嶺的森林綠道。綠道兩側有新建的水泥路台階,可通向古道兩側的山頂。

在古道的嶺背上,原有一座“便止亭”,取“便是民之困而止者也”之意。明代禮部尚書王瓚曾撰有“便止亭記”一文,後來該亭被改建為三間磚木結構,名“茅川精舍”。

茅竹嶺尚存有宋代文化教育的遺址,據清光緒《永嘉縣志》記載:“茅竹嶺又名丁公嶺,以八行丁廉夫所居”。早在北宋皇祐年間(1049——1054)人稱皇祐三先生之一的丁昌期、丁廉夫父子寓居茅竹嶺,構築“醉經堂”,聚徒講學,後演變為茅川私塾,為龍灣區內最早的教育場所。

座中古物多仙意

窗外青山似世情

種竹栽花自雅處

明窗淨幾絕塵緣

如今,在平山禪寺內還保留著一塊殘缺的便止亭石碑,上刻《便止亭記》四字,見證著茅竹嶺曾經的往事。

水井。茅川精舍對面空地上有兩口水井,井水甘洌清甜,常有許多附近居民到此提水回家泡茶或生活所用。

茅竹嶺是永嘉場鄉親趕路的休息站,也是遠方遊子心中的“鄉關”。農夫們挑著產自永嘉場一帶的鹽、海鮮、蔗糖、大米等物資通過這裡;鄉親們求學經商,走過這裡;張璁、王瓚、項喬、陳宜中等歷史先賢也是從這裡走向外面的世界,建功立業。

茅竹嶺,這裡雖然沒有奇峰怪石般的雄壯,也沒有碧波流水似的秀美,與大羅山別的地方相比,這裡實在算不上擁有獨特的風光。然而,論古道,她確確實實是永嘉場最出名的,最具有時代意義的。她是一首歌、一段歷史、一個傳奇!

站在高處,遠眺甌江。溫州大橋、七都島就在眼前。永嘉的東蒙山、勝美尖峰巒疊影,盡收眼底。江上船來船往,龍灣碼頭一派繁忙景象。晴好的氣象,山頂處是極佳的攝影和觀景之地。

茅竹嶺上俯視機場路

茅竹嶺隧道

茅竹嶺古道稱不上分水嶺,但她卻成了我們人文的分水嶺,因為兩邊的民俗、方言均有所不同。以東稱“永嘉場”(今永強),以西的狀元等地稱“嶺上”。

茅竹嶺早在唐朝時期,在這個當時世界超級大國的上空,曾升起過一顆國家級的企業明星——永嘉鹽場(今永強一帶)。鹽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當時全國置十大鹽場,永嘉鹽場就是其中之一。古書雲:“天下之賦,鹽利居半”,鹽稅利潤是朝廷的財政支柱,國家經濟的棟梁。在大唐盛世巨集偉的經濟運行中,就有來自於我們永嘉場的一份支撐,這裡的鹽就是通過茅竹嶺源源不斷的運到全國。泱泱中華,悠悠歷史,彈丸之地的永嘉場居然能在偉大民族的繁衍壯大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時勢造就英雄,永嘉鹽場的開發,也造就了千年古道茅竹嶺的輝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