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風味人間》:中產階層的飲食指南

在這個秋末初冬寒意略顯的季節,對於一個標準吃貨來說,沒有比美美的大餐一頓更令人期待的事情了。

最近,曾經拍攝了吃貨心中的“聖經”的《舌尖上的中國》系列的陳曉卿又帶來一部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截止目前,已在騰訊影片和浙江衛視播出了兩集,豆瓣評分衝到了9.4分,精彩依舊,不負眾望,依然保持了以往的高水準。

與《舌尖上的中國》系列相比較,《風味人間》在地域上的跨度更大,時間的維度更長,當然,作為片子的主角—美食也更加具有特點,不僅僅是立足於美食製作過程的展現,而且還深挖美食背後的隱藏的民族性的文化基因。

《風味人間》通過運用先進的視聽手法為我們展現的不僅僅是一個味蕾上的盛宴,更是一場視聽的盛宴。

看過了第一季“山海之間”和“落地生根”之後,透過這些充滿詩意的名字,與其說《風味人間》是一部美食紀錄片,不如說,它是一部詩意化了的中產階層的飲食指南。

從本片風格上來講,《風味人間》雖然是一個有關美食的紀錄片,但卻沒有“煙火氣”,它接地氣而不俗氣,有人文情懷卻不拗人文關懷,觀看這部紀錄片,更像是一場充滿了詩意的有關美食的朝聖之旅、尋根之旅。

它的這種價值上的追求也正契合了當下正在崛起的中產階層的文化追求。這些都是導演通過食物串聯起來的故事所表達出來的知識性、趣味性和技術性來傳遞給我們。

作為一部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沒有將鏡頭局限於食物,而是透過食物觀察人,正如片名叫“風味人間”,風味在前,人間在後,風味為引,人間才是主題。

第一集“山海之間”中,毛勒提別克一家隨季節遷徙之前一家人聚餐時吃的阿勒泰大尾羊大盤肉,台東成功港捕撈旗魚的盧旻易用傳統的捕魚方式捕魚等,在展現這些食物之時,也為我們展示了其根植的深厚的地域文化。

我們在看《風味人間》時,在看一道道美食奇觀,也在看不同的地域文化和風土人情,正是這種通過食物故事所傳達出來的知識性和趣味性才顯現出這部紀錄片的與眾不同。

另外,《風味人間》值得稱讚的地方之一就是運用了最前沿的“顯微攝影”技術,比如在第一集《山海之間》裡,吾爾恩一家醃製新鮮的馬肉時,新鮮的馬肉在零下二十度凝結出的霜花,在“顯微攝影”技術的表現下,我們看到一串串的小冰晶怎樣凝結出霜花的,這種視覺奇觀非常令人震撼。

對尚未常熟的小麥內部進行顯微拍攝時,我們看到小麥內部水分和糖分尚未轉換成澱粉時的狀態,這又是一個跟我們平常不一樣的奇觀世界。

另外,片中還通過運用顯微攝影技術向我們解釋了為什麽吃螃蟹蘸醋汁更好吃,在看到當酸性物質接近蟹肉,蟹肉的肉質纖維會瞬間展開時。這時,我們就很直觀的了解到蟹肉為什麽突然變得美味了。還有在製馬肋排時,剔透的鹽粒在鮮紅的肉上跳躍變化,也極具戲劇性。

最近幾年,我們看到凡是大火的紀錄片,比如《舌尖上的中國》《人生一串》等越來越“遷就”觀眾,照顧觀眾的觀影感受了。紀錄片不再是沉重呆板的代名詞,這些大火的紀錄片一般在影響風格上都是非常清新的。

與綜藝節目和當下偏綜藝節目的紀錄片相比,在沒有流量明星加持的情況下,故事性變得非常重要,尤其是在一部以食物為主角的紀錄片,因此我們看到在故事上增加了喜劇衝突性和故事性,讓紀錄片不再是簡單的紀錄。

越來越多的高科技也運用到紀錄片的製作當中,讓觀眾看到一個不一樣的奇觀,增加了影片的觀賞性和科技內涵。

這決定了《風味人間》必然是帶有文化屬性的,而這種文化屬性是在過濾到了通常意義上的美食節目在食物製作細節的基礎上,對食物觀賞性的展現。

這種對美食所傳達出來的情趣,也與當下日漸壯大的中產階層對文化、對知識、對品味的自我認知相契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