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A、H股候審此消彼長 新股遷徙蹺蹺板

  A、H股候審此消彼長 新股遷徙蹺蹺板

 

  文/21世紀資本研究院研究員 饒守春

  導讀

  A股和H股年內IPO市場之所以呈現出不同走勢,與二者之間各自環境、政策均有密切聯繫,由此也引發了行業生態出現一系列深刻變化。

  一邊是海水,一邊是火焰。2018年的IPO市場,A股和H股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態勢。

  在IPO“堰塞湖”問題逐漸得到解決的基礎上,A股IPO呈現出審核節奏放緩、新增排隊企業數量大幅減少的趨勢。Wind資訊數據顯示,今年1-8月,中國證監會受理首發企業的數量僅為9家,且其中多個月份掛零。

  與之對應的,H股則掀起一波內地企業上市熱潮。以小米集團(1810.HK)、美團點評等為代表的互聯網科技企業,和以中國鐵塔(0788.HK)為典型的行業龍頭,或已在H股上市,或正在H股上市的路上。數據顯示,今年內地企業在H股上市的數量已經高達35家,並有82家處於聆訊狀態。

  21世紀資本研究院認為,A股和H股年內IPO市場之所以呈現出不同走勢,與二者之間各自環境、政策均有密切聯繫,由此也引發了行業生態出現一系列深刻變化。

  A股IPO“遇冷”

  A股今年IPO市場顯得低迷,很大程度可以從中國證監會受理首發企業的情況窺探一二。

  Wind資訊數據顯示,今年1-8月,證監會受理首發企業合計僅為6家,其中4月1家,6月1家,8月4家,即使算上9月的3家,合計也僅為9家。這意味著,在1-3月和5月、7月,證監會受理首發企業的數量均為0。

  與此相類似的是,證監會官網披露的數據顯示,自7月以來,預先披露和預先披露更新的首發企業數量也呈現下滑趨勢。其中,7月預先披露家數為3家,預先披露更新則為21家;8月和9月迄今則均分別為8家和2家。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至今,輔導備案登記受理的企業已達到293家。

  21世紀資本研究院研究發現,A股首發企業獲證監會受理數量的大幅減少,是多個原因共同作用帶來的結果。

  首要原因被認為是大發審委上任後,帶來的IPO過會率偏低引發的企業上會情緒變化。

  典型如今年1月。該月共有50家企業首發上會,但最終成功過會者僅18家,36%的過會率也創造了A股有史以來的最低紀錄。

  實際上,截至9月11日,A股共有159家次(包含部分二次上會)企業首發上會,成功過會的僅有83家。由此計算,今年至今的過會率也僅有52.20%。

  在發審會嚴格把關的同時,證監會在現場檢查階段的從嚴,也引發了大批排隊企業主動“撤退”。數據顯示,截至9月7日,今年滬深兩個交易所中止IPO審查的企業為16家,終止審查的則高達162家,數量已遠超去年全年的130家。

  “取消審核的目的是為了企業更好地發展,而主要原因在於公司一方面淨利潤規模較小、利潤較低,另一方面存在應收账款較高的問題,因此對上會的前景並不樂觀。”此前,浙江一家擬IPO企業內部人士對21世紀資本研究院表示。

  在IPO審核趨嚴的同時,審核速度的放緩,成為另一個申報企業數量低迷的原因。

  廣證恆生分析師陸彬彬9月11日指出,IPO“堰塞湖”在規模上於2016年6月達到巔峰,IPO排隊待審企業數量一度接近700家。自2016年11月IPO審核速度提速,待審企業數量開始逐步下降,IPO“堰塞湖”壓力有所緩解。而自2017年10月以來,月度上會企業數量逐步呈現下降,2018年2月份大幅下跌,IPO審核速度放緩的趨勢更為明顯。

  “我們認為,審批趨緩趨嚴導致遞交IPO材料企業數量減少,主動終止審核企業數量增加,IPO‘堰塞湖’上遊流入乏力;同時,目前IPO審核的速度儘管趨緩,但較為穩定。”陸彬彬表示。

  此外,21世紀資本研究院認為,重組新規中對IPO被否企業需至少運行三年才可籌劃重組上市等條款的限定,又從另一層面加大了擬IPO企業終止審查的可能,並進一步刺激申報企業產生猶豫情緒。

  H股IPO“火熱”

  與A股IPO市場的稍顯“低迷”相比,H股則顯得頗為熱鬧,甚至出現了一天8家企業同時上市,港交所“銅鑼”不夠用的現象。

  Wind資訊數據統計,今年以來,已有35家中資股在港交所成功上市、其中來自北京地區的最多,達到7家,其次則是廣東和上海,分別有6家與5家。

  35家企業中,又以互聯網概念為最多,且其中不乏小米集團、映客(3700.HK)和平安好醫生(1833.HK)等各自細分領域的知名企業。此外,教育行業也在今年掀起赴港上市潮,包括中國新華教育(2779.HK)等5家教育企業成功上市。

  當一批內地企業已經在H股上市時,還有一大批在H股上市的途中。據港交所官網資訊統計,目前有多達82家內地企業處於“聆訊”狀態,且有多家距離上市僅一步之遙,這其中既有美團點評、貓眼娛樂這樣的互聯網企業,也有中國鐵塔、海底撈這樣的傳統企業。

  21世紀資本研究院採訪了解到,內地企業今年掀起赴港上市熱潮的背後,是港交所制度改革與企業自身融資需求的雙向引發。

  今年4月,港交所進行了被稱為25年來最大的制度改革,即允許“同股不同權”的雙重股權結構公司上市,並同時允許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

  這一制度變化直接催生了小米集團在港交所的上市,其也成為H股上市新規下首家上市的企業。

  “港交所上市制度的變化,實際上是不願阿里巴巴的案例重現,實際上在實施新規後效果也非常明顯,內地大批互聯網和新經濟企業將上市地首選為香港,而並非像此前一樣只能選擇美國。”9月11日,東北證券市場總監付立春說。

  除制度改革外,港交所還加強了與內地市場的互聯互通。今年4月,港交所與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下稱“股權系統”)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雙方歡迎對方符合條件的掛牌或上市公司在本市場申請掛牌或上市,股轉系統不會設前置審查程式及特別條件,“新三板+H”雛形初現。

  受此影響,僅8月就有多達十餘家新三板或前新三板企業宣布赴港上市計劃。

  除港交所制度變化外,企業自身對融資的需求也成為催動上市的另一重要因素。今年來,由於中美貿易摩擦等意外事件出現,以互聯網行業為代表的企業在業績、成長性等多個方面開始顯現不確定性,快速實現上市有利於企業在估值和融資上獲得優勢。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來自股東,尤其是互聯網企業,前期發展過程往往依賴融資,融資方又常有美元資本進入,當行情波動時,內部股東存在強烈的變現需求,要求企業上市成了最直接也最有效的退出方式。同時,因為外匯管制使得在A股上市後退出更難,所以會傾向於選擇海外市場。”9月11日,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解釋。

  投行業態生變

  A股和H股的IPO市場不同走勢,也隨之引發行業業態的變化,其中受影響最明顯的就是投行業務。

  據21世紀資本研究院統計,今年至今共有78家企業成功於滬深兩個交易所上市交易,但涉及保薦機構僅為41家,這意味著還有逾50家擁有保薦資格的投行或許顆粒無收。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涉及保薦機構不少,但三分之一項目被中信證券中信建投證券中金公司和華泰聯合證券四大券商瓜分,四者囊括的項目合計達30個。此外,則有24家投行年內迄今均隻做了1個項目。

  西部地區一家中小券商的保薦代表對21世紀資本研究院表示,往年投行業務就不算多,今年在過會率偏低、新增項目稀少的情況下則更為罕見,“迄今為止隻做了一單,下半年可能還沒有項目”。

  21世紀資本研究院了解到,一些中小券商由於IPO項目不多,部分投行人員已暫時分流至其它部門,同時考勤抽查、降薪、裁員的消息更是屢見報端。

  在投行業務低迷的情況下,券商上半年業績也隨之呈現大面積的下滑。

  Wind資訊數據統計,A股申萬行業38家證券行業上市公司中,23家出現營業收入同比下滑,更有32家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同比下滑。

  其中,東吳證券(601555.SH)上半年營業收入同比下滑25%,歸母淨利潤則同比下滑94%,成為業績下滑幅度最大的券商之一。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在完成南京證券IPO項目的基礎上,其投資銀行業務營收僅有2.27 億元,下滑幅度高達50.2%。

  當國內中小投行因A股IPO市場“低迷”業績難以為繼時,國際投行卻乘新經濟企業赴港上市的東風成為大贏家。

  以即將於本月下旬登陸H股的美團點評為例,其保薦人團隊均為外資投行,分別為高盛、摩根士丹利、美銀美林。稍早前的小米集團H股IPO時,保薦人團隊也包含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大型國際投行。

  不過,內地企業赴港上市的保薦人並非完全為外資投行所壟斷,依然有不少中資投行的身影出現。比如小米集團保薦人團隊中有中信裡昂,中金公司成為映客的保薦人之一等。

  21世紀資本研究院認為,隨著A股過會率偏低、IPO行情略顯低迷的延續,以H股為代表的海外市場的火熱,將很可能成為一些大型中資券商未來的主要戰場。在這一趨勢下,未來投行將更呈現兩極分化趨勢,頭部投行有望佔據行業絕大多數利潤,中小投行則可能面臨業務洗牌。

  (編輯:羅諾)

責任編輯:馬婕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