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華為運營商BG總裁:5G已經絕對領先,2019年會有明顯增長

記者 | 饒文怡

在2017年,華為運營商業務銷售收入的增長相比2016年呈現了一定的放緩趨勢,然而在經過一段時間後,華為的運營商業務似乎正迎來新的一輪爆發期。

2018年,華為繼續加快5G商用方面的布局腳步。按照華為常務董事、運營商BG總裁丁耘的說法,華為在2018年,已經在全球範圍內獲得30個5G合約,客戶分布在歐洲、中東和亞太等地區,累計發貨2.5萬個5G基地台。

截至2018年底,華為在國內已經和三大運營商在全國的17個城市建設了30個試驗網,它們借此和運營商探索5G的商用能力,以及新的應用場景;同時,華為也已經完成國內5G全部預商用的測試驗證。

在日前舉行的一次發布會上,華為也對外公布了它們在5G方面的最新技術成果:基地台方面,華為推出了業界首款5G基地台核心芯片“天罡”,比市面上的同類產品擁有更高的集成度和更強的算力,在此基礎上,華為的5G基地台尺寸更小、能效更高、安裝過程更為便捷。

消費級終端方面,華為也推出了5G單芯片多模終端芯片巴龍5000,以及搭載這款芯片的5G CPE設備。

對於華為來說,在5G業務方面的技術準備,是它們在老本行電信業務上繼續發力的保證。作為華為運營商業務的負責人,丁耘對此也有自己的信心。

這種樂觀情緒,在他之後和包括界面新聞在內的多家媒體對話時也表現了出來。他表示,儘管目前很多廠商都在部署5G相關的業務,但華為依然有絕對的領先優勢,華為在核心技術和關鍵性能上取得的突破,支撐起了目前華為5G產品規模商用,這是很多對手目前追趕不上的。

對於2019年的業績目標,丁耘表示,目標和具體的規劃不盡相同,落到5G業務上,其不確定性要更高一些,但他也認為,華為的5G業務收入之後將會迎來比較明顯的增長。

以下為丁耘的採訪內容,界面新聞稍作整理編輯:

問:在全球範圍內,5G業務現在華為是比較好的,能否介紹下華為現在領先多久?

答:我們領先了多少年,這確實是很難回答的問題,但是今天你可以明確看到,200M今天誰能夠規模商用?C-Band 200M誰能夠規模商用?中國移動160Mhz的AAU,今天誰能夠規模供貨?沒有基礎的芯片能力,我們做不到這些。

今天的5G不是說誰能做出來的問題,而是誰做的設備性能更高、能效更好,誰做的設備更易於安裝。今天為什麽專門讓我的同事展示一下5G設備的安裝,是為了說明我們的設備,是一個人可以安裝的。

大家可以看到,如果設備重量是40到60公斤,如果在歐洲安裝的話,就必須要用大型的機械進行吊裝。吊一次機器,成本可能是8000美金到18000美金,因為你吊車要來,要封路,要警察配合,要申請。

而當設備只有20公斤,基本上可以讓一個人,最多兩個人獨立進行安裝,不需要大型吊裝設備。一個設備總共才多少錢,但是出動一個吊車,就要花8000到18000美金。這個價格在每個國家會有一些不同,但這點是規模商用的關鍵因素。

之所有今天華為能規模商用,別的供應商不能規模商用,很大程度上在於我們在核心技術、關鍵性能、工程能力上,取得了關鍵性的突破,我們才能夠支撐規模商用。

問:之前華為董事長梁華提過,5G業務領先行業12-18個月,具體怎麽體現?

答:華為去年9月份開始規模發貨,我們就看一件事,對手什麽時候能夠達到我今天的發貨量,就看這一個時間差。

技術上每個人都有,但還是那句話,做樣機很容易,5G樣機三年前我們就在日本和成都進行了測試,但真正具備規模商用的能力,是另外一回事。

我們今天把數字擺在這裡,到去年12月31號,25000個5G基地台,與華為無線每年百萬數量級的發貨,並不是很大的數字,但是可以看看我們的對手什麽時候能達到這樣一個數字。

客觀的說,5G發展這麽快,是我以前完全沒有想到的,去年年初,我認為發10000個站就差不多了,結果到年底,達到了25000個。

問:關於2019年的營收目標,運營商業務具體的規劃是怎麽樣的?

答:5G有一個發展的過程,這個世界上永遠有一些不可預測的因素,所以我們從來是分兩個階段,預算是預算,目標是目標,目標是牽引增長的,這兩個我們是適度分開的。

5G在2019年會有快速的規模增長,但是客觀的說,2019年不一定能達到4G的10%到20%,我覺得還有一個過程,但是2019年和自己相比肯定會出現數量級的增長。

問:華為去年發布了全棧全場景AI解決方案,剛才也介紹了裝上AI大腦的交換機,AI在華為未來的網絡業務及運營商業務中扮演什麽樣的角色?

答:在我的主題發言中提到了,我們主要圍繞著能效、性能、運營運維效率和體驗的提升。

我剛才講數據交換機,核心是在性能上得到很大的提升,比如說TCP/IP是握手協定,只要有一個誤碼,整個性能會出現下降,雖然說是不大的數字,但一旦出現問題,就會影響整個吞吐。

我們把AI技術引入以後,對流量管理進行智能化,最終結果是讓整個數據中心交換機實現零誤碼,使得百分之百的吞吐能力發揮出來,這是第一個應用場景。

第二個應用場景,就是功耗,比如說高鐵軌道上每10分鐘會過一輛車,但是高鐵經過每個基地台的時間,大概只有10秒左右,我們為了服務這10秒鐘時間,有10分鐘基地台是全速運轉的。

有了AI技術以後,我們通過自主學習就知道什麽時候激活基地台的運轉,使得能效比得到進一步的提升。以前進行調整,更多的是依靠人工,但在北京,可能一個運營商有4到5萬個站,靠人工再來做配置,幾乎是不可能的。

在杭州,我們和浙江移動一起做了基於AI能效提升的網絡,就是到晚上人少的時候,我們把載頻自動減少,關閉一些載頻。我們的口號是“零比特、零瓦特”,就是沒有流量的時候,就應該把功耗降到最低,最後幫浙江移動節省了10%的電。

這個數字看上去不是很大,但三大運營商每年僅電費這一項就達到120-300億人民幣,這些電量其實65%到70%是在基地台側產生的,因此10%對哪個運營商來看,都不是一個小的數字。

問:AI的商用和未來的發展趨勢是什麽?AI發展是怎麽樣的?

答:第一,我們認為AI已經成為一種通用的技術,從華為視角來看,我們認為運營商網絡裡面,AI是無處不在的,但是在未來兩三年內,我們聚焦在四個方向,能效、性能、運營運維效率和體驗,這是我們聚焦的四個方向。

而且我們是在端到端的,從接入、匯聚、骨乾到數據中心,我們端到端地做開發、實施和部署這樣的AI,剛才講到的是無線網絡,在數據中心裡面,我們也部署了我們的iCooling,幫助數據中心降低10%左右的功耗,也是一樣的聯動,我們的伺服器可聯動冷氣機,使得整個數據中心更加智能化。

我覺得AI是一個動態發展的,我們也在向互聯網學習,叫動態試錯。我們認為大的方向不會有變化,但是我們在這個過程中,是在不斷的尋找一些新的更好的機會,來進行這方面的嘗試。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