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老玩家升級,新玩家入局,養老生意的10個機會

文 | 特約觀察員 孫黎

編輯 | 崔硯冬

帶著觀點看商業。

36氪現發起“特約觀察員入駐”計劃,邀請各賽道的創業者、大公司業務線帶頭人等一線的商業領軍者們,在這裡分享你的創業體悟、乾貨、方法論,你的行業洞察、趨勢判斷,期待能聽到來自最前沿的你的聲音。

歡迎與我們聯繫,微信:cuiyandong66;郵箱:[email protected]

疫情在持續,對各行各業的影響也在持續,其中“旅遊、生鮮、教育、遠程辦公”等已經出圈,成為了每個普通人熱議的話題。我將和大家按時間軸梳理,看疫情發生後中國式養老的10個變化和對應的機會。

剛需養老:養老機構和護理人員的危與機

1、吃穿用:B2B供應鏈配送增長,通用型供給出現

來看看養老院都發生了什麽:

· 1月29日:武漢市保利心語康馨養老院的30名老人中,1人被確診為新冠肺炎,3人出現發熱症狀。

· 2月7日:民政部《養老機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南(第二版)》發布。

一邊是“院內封閉環境加強傳染性、老人有多重基礎疾病更容易加重症狀”,必須采取全面隔離形成“安全島”;另一邊是除了2%的高端集中式養老機構(如泰康、樂成、九華等)有自配中央廚房和醫藥配置,絕大部分的養老院都是社區屬地分布式,其經營狀態處於5-8%的利潤空間,日常的蔬菜採買、布草清潔、醫藥服務等,全部依托於院內個人和周邊存量服務場景(如社區醫院、菜市場等)。

過往的十多年,這樣的運作狀態在民政補貼下算是“緊平衡”狀態。如果沒有補貼,上述的經營狀態將會被打破導致無法持續健康運轉。而這次疫情的突發,將會倒逼傳統形態下運作的養老機構改革。舉個例子:

從2月1日起,美團ToB的蔬菜B2B快驢業務就啟動了為北京匯晨6家養老機構配送的服務。結合我曾在2017年實際操作同形態業務的經驗看,該業務的平均毛利率可以做到8-10%,非常適合類似於美團、美菜等存量B2B玩家順手去做,把養老院視為更加穩定的小B端即可。

我的判斷是,對於養老行業內已有的供應鏈玩家“永愛”來說,送菜這樣的高頻業務實在是太麻煩利潤率也太低了,而對於像泰康這樣的成熟玩家來說,從業務覆蓋、標準輸出等綜合考慮看,會有可能將存量的就餐能力開放出來。

2020年疫情之後,會有更多的養老機構(存量:北京600+ 入住率50%+、上海800+ 入住率70%+)意識到“提效降本”的重要性,B2B供應鏈配送將會從“送菜”起步,向“布草清潔、醫藥服務”等進一步延展,這裡面其實依然還有創業者的機會,但你必須做到“吃穿用”的整合方案。

2、護工荒:58到家告急,倒逼技術驅動效率

每年春節前都會出現全國性的養老護理護工荒,而由於疫情,家庭服務(泛家政,包括保姆、做飯、鍾點工、母嬰、養老;維修)等均陷入困境,以頭部58到家為例:

· 1月9日:媒體報導,58到家將赴美IPO,尋求最高20億美金估值。

· 2月3日:58到家已有2名武漢家政阿姨的家屬確診;春節期間本身就是業務低谷。

· 2月10日後:按往年元宵後,第1個月業務量=上一年全年最高峰的120%-130%,但2020年會持續春節低谷數據,預計3個月內都將準備正常情況下約1/5的業務量。

· 後續3個月:58到家約5000人(到家集團7000+)的工資,幾十個分公司辦公場地、培訓基地等成本,甚至要做好3-6個月的準備。

在58到家創始人陳小華看來,家政行業的3000萬從業者,平均收入約5000元/月,阿姨們現在是0收入,這意味著兆規模的家政市場,春節後這一個季度可能帶來的損失是2000-3000億,背後是3000萬的中老年非一線城市女性就業和家庭生活問題,是沒辦法靠政府補貼來支持的。對於平台來說,抽傭8%沒有了,按2019年7月58到家財報數據看,2018全年9.5億+的收入對應14億+的淨虧損(其中11億為運營推廣成本)(均為人民幣),這對IPO的目標也有非常大的影響。

那麽,誰是相對影響小的?

· 小柏家護、福壽康:前者為剛需醫院護理訂單(獲客成本=移動互聯網*5-10%),後者有強人員供給和培訓(向機構輸出)。

· 愛照護:技術驅動周轉率(“機構”坪效提升4倍+),讓非標老年病(如認知症等)標準化(全部護理站“數據化+0店長”)。

前者是擁有剛需場景(老人照護)下的流量優勢(C端或B端),後者則是在成本結構上優化。再進一步說,前者是服務驅動,即每個老人都需要一對一的居家看護,順帶著給機構提供一對多的服務供給;後者則是技術和標準化驅動,用盡可能少的床位和服務供給,實現更好的護理效果,會有可能賦能給更多前者。

在美國,前者有Honor和Care,CherryHome.AI則更像後者的技術賦能,可以通過身材比例、衣服顏色和步態(而不是直接的攝影頭涉及隱私)來識別不同老人,也可以在特定時間、位置為老人創建行為模式並預警非正常狀態,咳嗽、狗吠、說話等聲音識別,精確監測摔倒行為並提醒家屬。這些對管理效率和人員賦能,同樣可應用於一對多的養老機構。

老年消費重要品類“旅遊”遇到的挑戰

3、旅遊速凍:郵輪至冰點、全行業線上化

旅遊行業作為“重災區”,發生了這些事情:

· 1月20日起:星夢郵輪“世界夢”號、“鑽石公主”號、歌詩達郵輪“Costa Smeralda”,共20000+乘客船員受影響,全員排查甚至隔離。

· 2月3日:國際郵輪協會聲明,暫停從中國大陸出發的船員往來,禁止過去14天內從中國大陸出發或者途徑中國大陸的任何個人登船,包括乘客和船員。

· 2月初:Airbnb優質房東品牌陸續推出短/長租優惠套餐(去庫存),無服務費、中介費、物業費;官方也推出6-7折周/月租。

· 2月5日:愛彼迎中國投入7000萬元成立專項基金,對廣大房東和房客作出首批“十項承諾”(免費退房、資源扶持、房東培訓等)。

· 2月5日:北京經烏蘭巴托至莫斯科K3/4次旅客列車(《囧媽》電影中的旅行線路)暫停運營。

再對照下《養老e周刊》“旅遊+老人”的梳理數據:

· 郵輪:全年30%+是老人,淡季(非節假日、寒暑假)甚至佔到70%+;但重複消費低。

· 民宿:中國約2-3%、世界約10%是老年民宿遊客,升級主題住宿約5-6%。

· 周邊遊:一線城市周邊遊可做到單一平台峰值1000-1500人/次,純旅行社線路需改造適老,社區門市和街道合作是主要獲客來源。

· 康養遊:江浙滬一帶7日遊正常1000-1500元,市場正在快速接受3000元+的高客單康養體驗服務遊(配合賣會員卡)。

這次疫情的負面影響,目前看會從春節旺季(全人群),持續影響更多老年群體(非旺季消費)。對此同程創始人吳志祥是這樣來看的:

· 2003年:非典期間旅遊業務同比下降90%,但疫情結束後5-9月國內遊同比+113%,出境遊+118%。

· 2020年2月起:全部門市和銷售都要線上IP化,充分利用短視頻獲取流量和沉澱用戶。

· 2020年5月1日:預計是爆發點,短線周邊遊先復甦;郵輪應走中高端而非低價買斷;看好70後中老年旅遊線上旅遊消費。

當前的疫情數據已有良性變化趨勢,連續年比年15-20%的老人旅遊客單價增長本身並不會停滯,我們也相對看好以五一小長假為轉捩點的旅遊市場增長(尤其是老年群體)。

4、殺死普通數位相機:手機攝影老年社群帶貨新生意

如之前聊到,老年旅遊市場至少要等到五一小長假之後才有可能復甦,在線下回血之前,B端旅行社線上短視頻化會明顯加速,而C端老人在攝影設備相關的消費變化,我們先來看全球主要區域過往12年的數據:

· 2008年:數位相機出貨量達到歷史巔峰為1.1億台/年;同期iPhone 3G發布(第二代iPhone),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約1.4億部。

· 2011年:數位相機進入下降曲線,尤其是內置鏡頭型,年比年跌幅30-50%(至2016年);同期智能手機約4.5億+。

· 2012年:可更換鏡頭數位相機達到巔峰約2000萬台/年,後下降至1000-1200萬台/年(至2018年);同期智能手機約7.5億+。

· 2018年:首次出現“內置鏡頭型<可更換鏡頭型”,兩者均約1000萬台/年;同期智能手機約14.5億+。

把上述數據放到中國市場,你會發現從2012年起,以小米千元機為代表的智能手機快速普及,帶來的是中國移動互聯網流量首次>PC流量。之後的事情就是大家都熟悉的了,一方面是“微信互聯網”帶來海量50歲+原住民,快速驗證了“美篇、小年糕”的“工具社區”路徑(電商未成功);另一方面則是傳統老年功能機萎縮至下沉和更高齡市場,“大屏+高像素”的智能手機成為老人最愛,其帶來的老年群體的線上流量已成“紅海”。

除此之外,“智能手機+輔助設備+培訓班”,也形成了新的帶貨生意。以上海某老年攝影創業團隊為例,GMV約130萬/年,其中攝影相關器材(結合旅遊線路體驗)佔9%約12萬,這當中有2/3是數位相機尤其是單反設備和鏡頭的銷售,而另外1/3的增量是“智能手機+攝影升級”。

在該攝影創業團隊的公眾號中,關於手機攝影家推文閱讀量為3750,1周內實現帶貨40+人,完成40000元+的銷售額。從我了解到的數據來看,其公號男女比例6:4,轉化率約在1.5-2.5%,綜合毛利率25-30%。

還是那句話,小而美的基於“同好“的老年生意路徑一直都很清晰,要麽解決痛苦(如癌症、糖尿病等),要麽尋找快樂(如攝影等)。在疫情之下,會有更多老人接受類似於年輕人為“韓松”(iPhone攝影大賽金獎)手機攝影教程付費99-249元的形態,但純線上的這個價格區間很難“出圈”,如果你是社群玩家,一定要帶上“升級設備+未來的線下活動”,才有可能讓老人為此買單。

5、單反相機會持續增長:用15年前的日本看中國

接著來看,中國和日本數位相機市場的細節維度(2019年數據):

· 數位相機@全球:2019年1690萬總銷量,其中可更換鏡頭佔55%,內置鏡頭佔45%。

· 數位相機@中國:總體銷量中國佔9%(約10萬),其中可更換鏡頭佔全球12%約112萬、內置鏡頭佔全球5%約38萬(日本和歐洲是後者更受歡迎)。

· 數位相機@日本:總體銷量日本佔15%(約253.5萬),單反沒有微單受歡迎。

· 用戶年齡@日本:2005年,50歲+為全年齡層最高(佔31%);2013年起,60歲+為全年齡層最高(佔29%);2017年起,50-60歲成為第2高(25%),50歲+達56%。

· 女性用戶@日本:可更換鏡頭從4%(2005年)23%(2018年),內置鏡頭型則從24%12%。

15年前的日本,隨著老齡化日益嚴重和人口負增長,日本50歲+老人購買數位相機的用戶佔比雖然明顯提升,但銷售數量在2012年達到頂峰(約400萬台)後已迅速下滑至2018年約170萬,數據如下:

· 定量:旅行社營業額年比年幾乎零增長甚至負增長,日本數位相機在全球的銷售數量佔比基本穩定在10-15%。

· 變量:全球數位相機銷量明顯下滑的背景下(從1.2億台2000萬台),50歲+用戶的佔比從31%提升至56%。

對比下,中國2019年全年的數位相機銷量約150萬台(同期日本約300萬台),而現階段的老齡化程度和消費購買力比日本都要更好,結合上述數據,我們認為中國會發生的變化是:整體數位相機銷量會下滑(全球統一)、但單反銷量相機增長更快(尤其是老年群體中)、女性購買佔比進一步提升。

居家場景下,線上流量的新生意

6、囧媽PK春晚:春晚仍是最強存量入口,身心健康免費課程是增量

對於優質內容永遠都是用戶的訴求,即便“標題黨”在過往幾年快速掃蕩下沉市場40歲+中老年人,走到2019年這些下沉用戶也開始在意內容質量本身。時間走到2020年,春節合家歡+疫情延長在家時間,又帶來了新的用戶行為。

大年三十到初一,春晚+快手10億紅包,《囧媽》+頭條系視頻App免費看---同時出現了“傳統影視+移動互聯網視頻”的組合,這是對“愛優騰”的降維打擊,內容交給傳統玩家,渠道移動互聯網化,這種明確的分工合作機制會越來越多。

與此同時,傳統強勢媒體仍在擴大閱聽人群體和場景----以央視為例,通過快手在合家歡場景下吸引更多年輕用戶,日常同步直播《新聞聯播》吸引中老年用戶,同時在App Store的央視頻定位“給父母下載央視頻,手機也能看電視”(春節期間最高免費榜第3位,目前仍在Top25)。收看春晚的整體觀眾中,55歲+女性是最高佔比人群,Ta們的收看方式主要還是傳統電視,使用智能電視的55歲+用戶僅佔總智能電視用戶群體的0.5%(其中一線城市達到1.9%,二線及以下在0.3-0.8%之間)。

“家遊學院”推出線上版NCP中老年防疫手冊(圍繞健康),同期“美好盛年”推出免費線上老年大學直播課程(圍繞體美勞)。這和5年前“樂退族和北京大媽有話說”本質上沒有區別,都是用通用型的“身心健康”來吸引流量,但在內容和課程設置上更為專業及精準。

春晚就像是老年鞋裡的斯凱奇——品牌強,歷史長;《囧媽》則像是足力健——後來者新打法,你覺得線上老年大學們像誰?

7、智能家居6年:有用>有趣,2200萬+老人玩得飛起

從2014年起,伴隨電商快速發展和子女父母持續異地化,由8090後子女發起的“孝心經濟”成為電商消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相關用戶行為梳理如下:

· 掃地機器人:主力購買人群,科沃斯是“28-30歲 女性佔60%”(與電商平台畫像一致),石頭科技是“<35歲 男性為主”(與小米生態鏈用戶畫像一致),但兩者都著重在“給爸媽送禮”上做文章,甚至對“朋友圈、小紅書、知乎、微博”等不同社交平台運營不同策略。

· 智能音箱:小雅AI音箱的上海中老年人最愛廣場舞(人均收聽175小時/年);40歲+用戶為21%,人均收聽時長>7160分鐘/年;18%用戶付費,人均消費118元/年,其中50歲+用戶為內容付費佔總付費用戶的1.71%(按6億用戶計,50歲+付費用戶約185萬)。

· 電視+盒子:MAU=2260萬台,是爸媽們通過小米電視及盒子語音遙控智能設備的數字。

· 語音助手:小愛同學為長輩播放580萬小時的相聲和評書(Top3=三國演義、亮劍、水滸傳),播放量是兒童故事的13%;50歲+長輩們最愛嶽雲鵬的“五環之歌”。

上述智能科技產品集中出現在2014年後,主要價格區間在399-1999元之間,標準化且“孝心有效期長”,加之微信互聯網也是在2014年起對老年群體啟動快速教育,你就能理解為什麽是2014年起,智能科技產品的孝心補償生意越做越大了。對於爸媽來說,“有趣>有用”是核心訴求:掃地機(變懶)、智能音箱(陪伴)、智能電視(手動遙控改為語音,內容源更多更隨心)。

同樣是變懶這件事,另一個從2014年起步的生意卻沒做成,即“自助洗衣”。中國市場現在已經容得下至少2家年GMV=9-10億的公司,泛家政業務依然還在快速發展(疫情是暫時影響,背後8090後的消費意願和能力是持續放大的),但為什麽沒能做成?核心原因是,自助洗衣哪怕變成1人甚至0人的自助門市,其在成本結構上天然有房租和人力的影響,除了特殊季節(如南方的梅雨季/回南天)的特殊家庭用品(大件如窗簾、床單等),從成本結構上都是無法打贏家用洗衣機的。這件事在香港可以發展,原因是因為家庭住宅面積小(容不得洗衣機和充裕的晾曬空間)和流動人口多(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深圳城中村,如企鵝洗衣)。

8、隨身養老顧問:會是蘋果或小米的智能手錶嘛?

你看,並不是有了智能/自助就可以獲得消費者的青睞,尤其是老年群體在“手機變美、家電變懶”的訴求上,至少都是5+年的技術和品牌沉澱,以及至少在年輕子女端經歷過1億元+銷量驗證的玩家,才有可能“順帶”覆蓋老年用戶,背後是強技術和供應鏈驅動;但如果你是內容供給側,例如將健康快樂相關的內容做到頭部,植入合作硬體玩家,也是很有可能獲得流量甚至投資的。

而在紅杉、GFK等分析報告中都看好的機構端養老智能監控,更適合做頭部高端品牌的一次性生意。

· 智慧養老系統:越是金額高,機構的自盈利能力越強,當運營平穩後越會跳開第三方系統轉而自研。

· 原因:用戶細顆粒度運營和全平台交易流水都要握在自己手裡。

· 市場空間:要麽SaaS要麽SaaS+智能硬體,有支付能力的只有頭部高端約2-3%。

在我看來,以Apple Watch為代表的智能手錶(可連接智能家居、可即時監控老人心率)、包括小米生態鏈的智能手錶作為基礎設施,展現方式和數據分析“放大”到智能手機上,會可能成為中國式養老中的“隨身養老智能顧問”。

一方面是帶病狀態,在美國已有“手錶+保險”的組合案例,為患者和醫院精準提供數據和治療方案;另一方面則是無論是否帶病,家庭中的音箱、電視、掃地機甚至更多家電和家居(如窗簾、夜燈等),都快速步入智能化,對老人來說只要語音互動即可,大大提升便捷度降低可能出現的風險。這種變化會首先出現在現有的2200萬+熟練使用智能家電的老人中,

移動互聯網+老人生活服務,老年版美團正在加速

9、網上買菜:老人用戶佔比增至15-20%

疫情期間的第一反應是囤貨,一日三餐最為剛需,從1月24日除夕起,自營平台的相關數據梳理如下:

(注:曾在2017年就嘗試ToC家庭用戶的美菜,於2月5日重新啟動相關業務,數據周期短故不列入)

· 美團買菜:日均訂單量為節前的2-3倍(@北京)。

· 叮咚買菜:7天訂單量400萬+,每日新增用戶40000+,客單價+70%。

· 每日優鮮:從除夕到大年初八,實收交易額相比去年同期增長350%,客單價+33%至120元左右。

· 盒馬鮮生:蔬菜類供貨量為平時3-6倍,外賣小哥訂單+30%(至75-80單/天)。

· 餓了麽:生鮮類訂單同比去年+282%,其中50歲+人群增長400%(@杭州)。

· 京東到家:除夕到正月初三,全平台GMV同比去年+540%、蔬菜同比去年增長400%。

· 淘鮮達:全國165城570家超市上線“無接觸配送”(消費者指定配送地址),超市蔬菜銷售量+250-350%。

儘管老人們的家族聚會打牌群裡,已經在一些“特殊時段”發起了更多“綠葉菜保衛戰”,但對於老人來說,首選依然是大型超市——以永輝全國店王北京魯谷店為例,店內全部餐飲(含超級物種)服務已關門,而果蔬乾貨等區域就成為了熱門消費場景。

隨著疫情帶來的習慣養成,現有“盒馬全國10%、叮咚買菜上海18%、淘鮮達二線城市14%”的老人網上買菜用戶佔比將會進一步提升,而其他買菜平台的老人用戶滲透也會提升(疫情期間是多家找貨,疫情過後是多家比價)。我的預估是,這輪疫情之後,更多老人會下載App或通過小程序在線買菜,相對合理的(一二線城市)老人用戶佔比應該普遍會在15-20%。

10、在線養老顧問加速:帶病”社區生活服務是機會

上海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在疫情期間成為男神,正是因為他的專業能力和負責態度。

· 放大到醫院維度:2018年全國醫院Top100排行榜中,上海有16家三甲醫院入榜,其中華山醫院排名第9。

· 細化到科室維度:上海有8個專科排名全國第1,其中華山醫院的“感染科、皮膚科和康復醫學”就佔了3個。

各家醫院都提供了在線掛號預約甚至是病歷查詢服務,在老人們越來越熟練移動互聯網(微信互聯網)的情況下,移動掛號和支付對老人來說花了4-5年時間變得逐步友好(事實上絕大部分老人依然不會通過移動互聯網解決醫療服務問題),那麽在去醫院前後的兩種狀態都有哪些玩家?

· 慢病/未病:日常預防該怎麽做?從2017年起,“養生堂、我是大醫生”(電視台短視頻)和“南方健康”(短視頻)就都順勢而為成為百萬甚千萬級關注的養生大號。

· 帶病:病後的社區服務怎麽做?僅有少數政府驅動(如上海天目西路街道)的半人工半互聯網化呼叫平台(送餐、喘息、輔具、看護等)。

去醫院的頻次一般是1-2次/周,就餐則是2-3次/天。對於後者帶病老人的社區屬地生活照料服務,決策和支付方是在子女(驅動力是別給自己添麻煩),尤其是在疫情後,無論子女還是老人都對健康知識和資源的提前儲備,有了更強的意識和要求。除了囤“口罩和消毒液”之外,如何挑選到屬地合適的送餐、喘息、輔具、看護等服務,將大概率由美團入局(子女流量已具備、平台天然服務屬性),並聯合政府共同運營(類似於廣州民政+餓了麽)。

感謝你耐心看到這裡。疫情之後的10個中國式養老的危與機,意味著在“機構+護工、旅遊+周邊、居家場景+流量、移動互聯網+生活服務”都有新的創業機會出現。這當中既有傳統玩家供應鏈賦能升級,也有創業者切入存量生態中的增量服務,中國的4億50歲+老人都對優質供給的強烈訴求會加速釋放。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