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後樂視時代的體育生意:版權撬動兆產業爭奪戰

2018年6月17日,遼寧沈陽一家商場內正在直播世界杯賽事。圖/視覺中國

特約撰稿人 陳欽 | 文  余樂 | 編輯

阿里巴巴(BABA.N)逆襲騰訊(00700.HK),拿下體育版權的“天王山”——2018年世界杯網絡轉播權。樂視退出舞台後的國內體育版權爭奪戰由此告一段落。此後,企業要考慮的是如何收回高昂的版權成本。

早在2017年,阿里文化娛樂集團輪值總裁楊偉東已在思考一件事——改變優酷以影視版權為核心的狀態,籌劃優酷體育項目。

當時的他在等待一個機會,這個機會就是世界杯。

2018年5月28日深夜,馬雲給楊偉東發去語音,詢問世界杯簽約進展,當時合約尚未談妥。幾個小時後的29日凌晨,楊偉東在釘釘上向馬雲和阿里巴巴CEO張勇發去“簽約蓋章”。楊偉東向《財經》記者回憶當時的情況。

凌晨兩點,優酷擊退競爭對手,以16億元左右的價格從央視手中拿下世界杯網絡轉播權。優酷影片和中國移動旗下的咪咕影片,一起成為轉播本次世界杯的兩大影片客戶端。

一名業內人士透露,騰訊影片和蘇寧(002024.SZ)旗下的PP體育以及樂視都曾給國際足聯提交標書,但未能成功。

國際戰場失利後,騰訊、蘇寧只得在國內向央視競標網絡轉播權。優酷得知咪咕拿下世界杯網絡轉播權後,也試探性地詢問央視是否可以合作,央視釋放出了比較積極的信號。

得到央視表態後,“我們很快就撲進去”,楊偉東表示。

談判期間,雙方先達成框架合作,再談最終細節。楊偉東認為雖然出價不是最高,但央視感受到了阿里的誠意。談判的三天時間,楊偉東一直向央視闡述一個道理——阿里巴巴將利用生態鏈跟世界杯結合,讓本次世界杯與以往不同。

“大鍾,我需要支持。”拿下世界杯版權後,楊偉東給阿里體育CEO張大鍾打去電話。希望能在體育內容上得到幫助。

“你需要誰,我讓他們立刻向你匯報。”張大鍾派了十幾個專業的體育內容從業者支援楊偉東。

不僅如此,阿里各個條線都被動員起來,CEO張勇親自坐鎮,指揮優酷、阿里雲、盒馬鮮生、阿里體育、菜鳥網絡等各大事業部,充分利用世界杯帶來的流量紅利。

阿里數據顯示,賽事期間,累計超過1.8億用戶在優酷看世界杯。優酷APP的DAU(日活躍用戶數量)較6月非比賽期平均增長22%。

世界杯版權的昂貴開銷是廣告收入無法填補的,但楊偉東認為,世界杯拉動優酷用戶的增長,帶動了阿里巴巴相關板塊業務。

此外,從簽約到開賽十幾天時間內的緊張工作也倒逼了團隊的協同能力。從這些方面來看,這筆開銷的效果達到了阿里巴巴的預期。

7月19日,世界杯結束之際,阿里又進一步,宣布投資蘇寧體育。業內人士稱這次投資的金額在3億美元左右,其他投資方包括高盛、恆大等。

“阿里進入體育產業是必然的。”楊偉東表示。體育產業鏈與阿里的零售有很強的契合性。“購買世界杯直播權是我們團隊向體育產業衝鋒的一個信號”。

後樂視時代

如今的頭部體育版權格局基本穩定,形成騰訊-籃球、蘇寧-足球兩大陣營。但是僅僅兩年前,這個戰場上的形勢還完全是另外一副樣子。

2014年《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乾意見》(以下簡稱“46號檔案”)頒布,體育賽事轉播權逐漸由央視壟斷轉為全面放開。彼時如日中天的樂視為迅速搶佔山頭,不惜豪擲千金。

2015年,體奧動力剛以80億元的價格包下中超聯賽五年的版權,樂視就以27億元的價格從體奧動力手中買下了2016年、2017年兩個賽季的版權。鼎盛時期,樂視手握300多項賽事版權,包括中超、亞冠、歐冠、英超等頭部版權,其中72%是獨家版權,赫然形成了一家獨大之勢。

然而,樂視集團此時已出現整體性的資金鏈危機,賈躍亭挪用樂視體育逾40億元資金,更加速了這個體育版權王國的崩潰。

2016年樂視體育獲80億元融資,同年年底就已無力履約,開始拖欠體奧動力的中超版權費用。很快,樂視手中的賽事版權就流失殆盡。

前央視《足球之夜》節目製片人、足球解說員劉建巨集告訴《財經》記者,他與同事開玩笑時,將樂視比作陳勝、吳廣,高喊一聲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然後自己失敗了。

樂視倒下了,騰訊影片、蘇寧PP體育等接過樂視的旗幟,繼續向體育新媒體領域進軍。

相比樂視時期的激烈競爭,體奧動力CEO趙軍認為,體育版權的價格逐漸回歸理性,平台也逐漸掌握了定價權,阿里、蘇寧的合作也是希望減少競爭。她告訴《財經》記者:之所以80億元拿下中超版權,因為雖然2015年前的版權價格沒有這麽貴,但體奧已運營中超項目十多年,包括信號製作、分發等。中超作為中國一個大IP,公眾對其關注度高,46號檔案頒布使得整個行業處於上升期,眼看2015年職業聯賽要崛起,因此志在必得,不容有失。

雖然樂視不再參戰,但只要還有其他競爭對手,版權價格或將仍處於高位。巨頭之間的聯姻正是希望能降低版權費用,合作共贏,而不再是掀起價格戰。擁有最多頂級賽事資源的蘇寧聯手阿里和咪咕,從而避免了與阿里和中國移動的直接競爭。

目前,騰訊擁有的體育版權以籃球為主,手握NBA(美國職業籃球聯賽)、CBA(中國男子籃球職業聯賽)、FIBA(國際籃聯)、環法自行車賽、法網以及女排世俱杯等賽事版權資源。

蘇寧旗下的PP體育幾乎囊括了所有頂級足球賽事,包括西甲、意甲、法甲、英超及中超的版權。在體奧動力與樂視解約中超版權後,蘇寧與體奧動力達成合作,雙方將聯合運營中超版權至2025年,並共同分享收益,蘇寧承擔大約110億元的版權費用,而體奧則負責信號製作。

拿下這些版權的同時,也意味著蘇寧將付出高昂的費用。據騰訊《棱鏡》報導,2018年蘇寧將要付出40億元的版權費用,而通過付費、廣告等收入僅2億元。包括本次優酷拿下世界杯同樣是入不敷出。

阿里、蘇寧醉翁之意不在酒,企業爭奪體育版權的背後,是在爭奪通往體育產業兆市場的門票。頭部版權更像是一面勝利者的旗幟,誰奪得版權,便可以將旗幟插在制高點,向世界宣告,它已經奪得地盤。

戰略與變現

“拿到版權,開完發布會,繁華過後企業都要踏實地想辦法賺錢。”體奧動力CEO趙軍告訴《財經》記者。

體奧動力之所以與PP體育聯合運營中超版權,是看到PP體育背後有蘇寧零售業務的支持。此外,蘇寧手握頂級賽事資源,也表現出了對體育產業的進取之心。

趙軍將版權運營比作一艘大航母,只有大航母方向對了,整個艦隊才能走出一條開闊的路線。版權是一面旗幟,在這面大旗下精耕細作,通過全景、8K(分辨率)等技術打造多樣化內容運營,進行消費端體彩服務等。運營好版權,其衍生產品才有可能運營好。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6年國家體育產業總產出(總規模)為1.9兆元,其中體育製造業佔62%,體育服務業佔35%。方正證券數據顯示,美國體育產業主要由三部分組成,競賽表演佔10%,體育用品佔30%,體育服務佔60%。

相比美國,中國體育產業方面仍以服裝等製造業為主,在賽事門票、影片付費、遊戲競技等服務業還有很大的提升太空。這也是騰訊、阿里所看重的增長太空。

過去,樂視體育同樣希望奪得頭部版權,繼而通過收費等方式變現。但樂視集團根基太薄,短期無法盈利的情況下,就很難承擔巨額版權的壓力。現在高價拿下頭部版權的,多是像騰訊、阿里、蘇寧等實力雄厚的企業。它們有足夠的資源,也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如何把版權帶來的巨大流量變現。

騰訊、阿里及蘇寧,依托各自不同的優勢,使用不同的運營方式。

騰訊的優勢在於其擁有龐大的社交流量與遊戲用戶,除了付費觀看,開發NBA版權的遊戲衍生品是騰訊變現的手法之一。

2017年騰訊發布基於NBA版權的手機遊戲《最強NBA》,該遊戲在騰訊遊戲頻道主辦的“2017中國遊戲風雲榜”中被評為十大最受歡迎手機遊戲。相比騰訊擅長的遊戲業務,阿里和蘇寧則依托電商與零售進行體育版權拓展。

世界杯期間,優酷新增用戶超過160%,優酷希望能通過運營手段留住這些用戶,使其繼續消費平台上別的內容。未來優酷與PP體育的會員體系將打通,雙方將推出聯合會員,可以觀看PP體育部分體育版權內容,具體合作細節仍在細化。

阿里和蘇寧的合作,除了體育行銷,廣告、會員、用戶服務,還會在社區運營、零售、培訓等線下合作。尤其在零售板塊,二者有很好的協同性。

體育產業鏈是一個標準化的長鏈條業務,非常適合於零售企業去做。”PP體育總裁米昕告訴《財經》記者,兩年前米昕去皇馬俱樂部,夜裡12點,他看到俱樂部球場中央的燈光還亮著。這個燈光不是用來照明,而是用來養護草坪。在中國每個俱樂部甚至沒有自己的主場,市面上知名的體育品牌多是國外產品,中外在體育產業發展上的差距,也恰是未來的增長太空。

蘇寧提供賽事資源,優酷負責內容傳播,阿里巴巴負責後續的賽事規劃,體育場館、體育服務及衍生品開發。蘇寧和阿里的合作,實現了體育產業鏈的打通。

阿里提供的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健身行業的整體收入超過1500億元,其中健身房佔到40%,健身器材佔29%,另包括23%的健身服裝等。阿里會將線上流量引入健身房、購物平台,實現線上線下同步變現。健身產業僅是體育產業的一部分,根據體育總局的解讀,到2025年中國體育產業規模將達到5兆元。

米昕表示,包括美國在內,各國政府都會管控內容,唯獨對體育內容不實施管控。這讓體育賽事比起影視等內容有更強的滲透能力、更廣泛的潛在付費群體。

體育版權的優勢在於其品質恆定,世界杯、NBA的比賽相對精彩,而不會像影視劇那樣不穩定。另外體育賽事周期固定,利於策劃運營。而球迷對直播的需求使其願意在帶寬或4G等新技術上投入,這也是各國運營商盯著體育版權的原因。咪咕入局世界杯,也證實了以中國移動為代表的運營商正盯著體育產業這塊大蛋糕。

隨著2018年世界杯落下帷幕,巨頭間的混戰暫時消停。版權爭奪戰的硝煙散去之際,各大平台要考慮的是如何維護好頂級賽事資源,精耕細作,收回成本。

(本文首刊於2018年8月20日出版的《財經》雜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