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湘江岸,祭英烈:這是家鄉的酒,離鄉前你最愛喝!

廣西興安縣,盛夏的界首渡口綠樹如茵,蟬鳴不絕。湘江從這裡平緩流過,水色澄碧。

紅軍後人黃建和兒子盛一壺湘江水,準備帶回家鄉。

閩西籍紅軍後人黃建從800公里外的福建寧化趕來,帶著兩瓶家鄉的水酒。他領著8歲的兒子在江邊撒花祭酒,完後再盛上一壺湘江水,準備帶回閩西老家。

“這應該是他們懷念的家的味道。”黃建說,當年出征前,閩西的紅軍在家鄉喝的就是這種糯米釀造的水酒。

界首渡口旁的三官堂。

85年前,界首渡口是中央紅軍強渡湘江的重要渡口之一。在渡口旁,有一座叫“三官堂”的古建築。現如今,堂內的牆上依然還掛著當年的戰役形勢圖和後人仿製的槍支、草鞋等物。

興安縣紅色文化研究會原常務副會長陳興華告訴記者,在湘江之戰最激烈的時候,彭德懷元帥曾在這裡指揮戰鬥。

三官堂內,陳列著後人仿製的浮橋、蓑衣等物。

“我們不為勝利者,即為戰敗者。”“望高舉著勝利的旗幟,向著火線上去。”陳興華指著牆上一封封語氣沉重、措辭嚴厲的電報,講述著字裡行間溢出的十萬火急與艱難奮戰。

但是我們眼前的湘江太平緩了!它寬不過百米,江面微風清波,不遠處還有漁夫站在竹排上慢悠悠地撐杆而過,後面還跟著一群嘎嘎叫的野鴨。

這就是當年血染的湘江嗎?附近的鄉親告訴我們,是的!夏天江水清澈的時候,隱約還可以看得見當年紅軍搭浮橋渡河時打下的木樁。

如今的湘江,寬不過百米,水色澄碧。

今年105歲的支義青老人,是興安縣最年長的湘江戰役見證者。85年過去了,他依然不知厭倦地拿著竹板,給每位來訪者比劃著當年是如何為渡江紅軍搭浮橋的。

他念念不忘:紅軍在如此生死攸關的情況下,依然對老百姓很好,還給搭浮橋的船工每人每天一塊銀元的工錢。

105歲的支義青老人給記者演示當年搭浮橋的情景。

湘江戰役是中央紅軍長征以來最壯烈的一戰,是關係中央紅軍生死存亡的關鍵一戰。為掩護中央縱隊安全渡河,紅軍將士在湘江上遊苦戰五晝夜,最終以極為慘重的代價,突破了國民黨軍的第四道封鎖線,人數由長征出發時的8萬6千人銳減至3萬多人。

興安縣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管理處副主任尹湯懷介紹說,在參加長征的中央紅軍隊伍中,有近三萬名福建籍將士。當時擔負全軍後衛任務,被稱為“絕命後衛師”的紅34師中,大部分是福建籍兒女,他們在戰鬥中表現得非常英勇頑強。

興安縣內的紅軍烈士紀念碑。

紅34師師長陳樹湘,在一次突圍的過程當中不幸腹部受傷。為了不當俘虜,他趁敵人不備,毅然掏出了腸子,絞斷犧牲,年僅29歲。

敵人把他的頭顱割了下來,掛在了湖南長沙小吳門的城牆上。有人說,他面朝的方向,可以看見他家那木板做的家門。在木門後面,有他臥病在床的老母,和妻子。

97歲趙良英大娘,身後是她守護了50多年的紅軍墓。

紅軍烈士的鮮血染紅了奔流的湘江,無數英雄烈骨永遠留在了這片土地上。從湘江突圍以後,中央紅軍一路向西前行,繼續長征。而當地村民則把犧牲紅軍的屍骨,偷偷收斂埋葬了起來。

今年97歲的趙良英老人當年還是個十幾歲的小姑娘,她親眼看到父親帶著哥哥姐姐收斂了12具紅軍遺骸,葬在離家不遠的六洞河旁。

父親離世前還告訴她,紅軍是好人,打土豪分田地,還給鄉親們送米送糧,你要記得他們的恩情,替我守好他們的墓。因為這句叮囑,趙良英帶著兒子輩、孫子輩,一守就是50多年。

六洞河旁,正在被修繕的紅軍墓。

因為犧牲,許多紅軍戰士從此再無音訊傳回故鄉。親人千里征戰人未還,這些年來,也不斷地有紅軍後人來到先輩們曾經戰鬥過的地方尋訪親人。

2017年,55歲的紅軍後人鍾鳴從福建長汀來到了廣西興安。在這裡的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裡,他從長長的英名廊上找到了親人的名字。

鍾鳴告訴記者,這裡沉睡著他的4位親人和41位鄉親。回家鄉後,他用了整整三個月的時間,一一找到了這些鄉親的23位後人,如今又和他們一起帶著家鄉新貌的照片,趕來祭拜。

福建籍湘江戰役紅軍烈士紀念碑。

紅34師100團團長韓偉,是湘江戰役中的幸存者之一,當年,是他帶著客家兒女從閩西出征。他的兒子韓京京告訴記者,父親去世前也曾多次囑咐,以後不要將他的骨灰送回湖北老家,要送到閩西安葬,以告慰那些犧牲烈士的家鄉父老。

“什麽原因?就因為他帶了幾千閩西子弟出來長征,最後都犧牲了。他想用自己的那把老骨頭告慰家鄉的父老,讓家鄉的人民不要忘了,在湘江邊還有他們的親人。”

一位紅軍後代向先烈獻花後緩緩退場。

完成父親的遺囑後,韓京京也一直在努力尋找那些紅軍犧牲將士的英名。因時間久遠,有些烈士的名字實在無從考究,韓京京便在廣西灌陽縣的烈士陵園裡立下了一塊紀念碑。

他在基座上寫下了兩句話:你們的名字無人知曉,你們的功勳永世長存!

來源:央廣軍事

記者:楊宸琇

圖片:楊宸琇 蘇文超

責編:楊楊

編審:朱西迪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