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今日處暑:驕陽化為霖,裊裊涼風起

「離離暑雲散,裊裊涼風起。」

2018年8月23日12時09分,農曆七月十三,太陽到達黃經150°,我們將在午間時分迎來處暑節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雲:「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處暑時節,也是南方兩季稻穀開始收割時節,「谷到處暑黃」,「家家場中打稻忙」。

處暑節氣來臨,意味著即將進入天氣意義的秋天。我國大部分地區的炎熱暑天就要結束,氣象逐漸轉涼。

「三伏適已過,驕陽化為霖」。此時三伏接近尾聲,但嶺南氣象還沒出現真正意義上的秋涼,甚至此時晴天下午的炎熱不亞於暑夏之季,這也是人們常說的「秋老虎,毒如虎」之意。

故有諺雲:「處暑十八盆,謂沐浴十八日也」,意思是說進入處暑後還要再歷十八天的流汗日而始涼。

但畢竟炎熱氣象已接近尾聲,晝夜溫差逐漸加大,白天酷熱,夜間涼爽,秋燥也越來越明顯,而因暑熱餘氣,秋分以前以溫燥為主。

處暑這天,雨水將給廣東大部分地區帶走一些燥熱。23日,粵北、珠三角、粵西沿海市縣多雲有中到大雨局部暴雨,其餘市縣多雲間晴有中雷雨局部大雨或暴雨。廣州市區:多雲有雷陣雨局部大雨,氣溫26℃~34℃。

古人將處暑分為三候:「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

此節氣中老鷹開始大量捕獵鳥類;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類農作物的總稱,「登」即成熟的意思。

處暑養生重在養陰護陽

處暑正處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變,所謂「冷熱交換試拳腳,一場秋雨一場寒」。故處暑養生重點在於養陰護陽,以適應陰陽變化。

處暑節氣,依照自然界的規則,陰氣外顯、陽氣斂藏,因此,人體的陽氣也隨自然之力而內收貯存。而秋冬陽氣的潛藏是否得當直接影響來年春夏陽氣的升發舒展,故要注意保護陽氣。

而正是因為陽氣的潛藏,人體常會有懶洋洋的疲勞感,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春困秋乏夏打盹中的「秋乏」。所以要適當延長睡眠時間,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將夏季的「夜臥早起」的習慣改為秋季的「早臥早起」,爭取晚上亥時至子時間入睡,即晚上9點到11點入睡,盡量避免11點後睡覺。

夜眠時注意控制冷氣機的溫度和風扇的風力,此時夜間漸涼,可盡量不開或少開冷氣機及風扇。夜寢還應關好門窗,腹部蓋薄被,以防秋風流通使脾胃受涼。在飲食方面,也要注意勿再「因暑貪涼」,脾臟喜溫而惡寒,喜燥而惡濕,生冷生濕,生寒肯定會傷脾陽。

秋季燥邪當令,立秋之後皮膚即容易感覺乾燥,處暑尤以溫燥為主,人們容易出現眼睛乾澀、口鼻乾燥、咽乾嗓痛,口渴心煩等癥狀。燥易傷陰傷肺,故需適當補充水分。

秋季喝水也有講究,以少量頻次、甜鹹搭配為宜,因為在飲用水中加入少量鹽可減少體內水分流失,而淡糖水或蜂蜜水有潤肺養陰的作用,「朝朝鹽水,晚晚蜜糖」可謂秋季的飲水養生之道。

以上是秋季總的飲食原則,由於嶺南地區的處暑節氣仍雷雨較多,濕氣未散,因此,這個節氣的養陰不宜滋膩太過,潤燥時可適當佐以辛潤之品。

處暑節氣膳食推薦

健脾固肺湯(3人量)

食材:鷓鴣1隻,花旗參15克,鮮淮山150克,陳皮1瓣,食鹽適量。

做法:鷓鴣去臟洗凈,花旗參切片,鮮淮山切塊,陳皮浸泡切絲。把所有食材放入燉盅內,加適量開水,隔水清燉1.5小時,調味即可。

專家點評:《隨息居飲食譜》載鷓鴣「甘溫,利五臟開胃,益心神」,能補五臟之虛 。花旗參又名西洋參,味甘、性寒,具有益氣養陰的功效。山藥能補脾肺而治虛勞久咳。搭配順氣化痰的陳皮,蘊含中醫裡「培土生金」之意。該湯膳能補益肺脾、順氣化痰、強化體質,適合轉季咳嗽或肺病緩解期人群食用。

小貼士:鷓鴣性熱,濕熱體質者不宜多食。兒童宜用太子參代替花旗參(15-20克)。不耐花旗參者,可用黨參(15-20克)代替。

五色果汁(3人量)

食材:青提子100克,黑提子100克,車厘子100克,雪梨1個,奇異果1個,檸檬1片,蜂蜜適量。

做法:水果洗凈,車厘子去核;雪梨去皮、芯,切塊;奇異果去皮切塊。把水果放入榨汁機中,打碎攪拌即可。根據口感可加入檸檬與少許蜂蜜。

專家點評:五種水果均有較好的抗氧化作用。水果大都性偏寒涼,生吃不僅能清臟腑之熱,還能潤腸通便。嶺南初秋,暑熱未消,燥氣漸盛,在水果豐收的季節,果汁能清熱補水,適合於知己暢談、周末聚會時選擇。

小貼士:氣虛、陽虛及痰濕體質人群不宜;超重、血糖升高者不作推薦。

(來源於楊志敏教授主編的《每日一膳·秋令節氣養生篇》)

吃鴨

民間在處暑節氣有吃鴨肉的傳統。《食療本草》中記載,白鴨肉具有「補虛,消毒熱,利水道,及小兒熱驚癇,頭生瘡腫」的功效。處暑鴨做法花樣繁多,有白切鴨、檸檬鴨、子薑鴨、烤鴨、荷葉鴨、核桃鴨等。

迎秋

處暑過,暑氣止,就連天上的那些雲彩也顯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時濃雲成塊。民間向來就有「七月八月看巧雲」之說,其間就有「出遊迎秋」之意。

開漁節

處暑前後是漁業收穫的時期,廣東陽江等地沿海地區常會在此節氣舉行開漁節等多種形式的祭海祈福活動,歡送漁民出海,期盼漁業豐收。開漁節當天,漁民會向祭台獻上金豬、雞、腐竹、粉絲、水果、茶、酒等祭品。

米仔頭膏

處暑前後,中山人有吃五桂山米仔頭膏的習俗。米仔頭是中山人對土茯苓的昵稱,米仔頭膏採用新鮮野生土茯苓製作,爽滑可口,清熱解毒、去濕。淡味的土茯苓加上可口的蜂蜜或煉奶,便有了爽口糯滑、甜而不膩的口感。

采菱

每當新秋,或者深絳淺紅,或者深綠淺碧,菱漂浮在水面之上,鄉間婦女往往泛以菱桶或蘭撓,往來採摘。梁武帝有詩道:「江南稚女珠腕繩,桂棹容與歌采菱。」李白也有詩道:「菱歌清唱不勝春。」足見六朝以來,采菱唱詠的風氣很盛,文人墨客將其寫入詩詞歌賦,也十分普遍。

煎涼茶

此習俗自唐代以來已盛行。每當處暑期間,家家戶戶有煎涼茶的習慣,先去藥店配製藥方,然後在家煎茶備飲,意謂入秋要吃點「苦」,在清熱、去火、消食、除肺熱等方面頗有好處。

【醫學指導】廣東省中醫院治未病中心林嬿釗 譚健成

【采寫】南方日報記者嚴慧芳

【署名圖片】南方雜誌記者 影子

【通訊員】宋莉萍 查冠琳

【校對】葉劍華

【作者】 嚴慧芳 影子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