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創業、奉獻、奮進,一家三代接力見證中國航天60年

天是太空與您相伴的【第568期】

編者按

“我的外祖父母見證了航天事業的從無到有,我的父親、母親為航天事業發展奉獻了青春,我和丈夫在航天舞台上繼續奔跑努力著......”

一代接著一代乾,這是王司晨一家三代的奉獻故事。

1

酒泉,一個美麗的名字,一個艱苦的地方。

上世紀五十年代,那裡一眼望去是一望無際的沙漠、荒涼沉寂的戈壁,只有幾蓬駱駝刺和紅柳在沙丘的背風面勉強站立。

但是,第一代航天人用最好的年華和對祖國航天事業的熱愛,把這片土地澆灌成了充滿希望的綠洲。

王司晨的姥爺王恕就是其中的一員。王恕15歲離開家鄉參加抗日,1958年被派往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參與籌建工作,從此與航天事業結下了不解情緣。

創業的歷程充滿艱辛。“當時在酒泉條件非常艱苦,但是當我們把第一顆人造衛星送上太空,讓東方紅樂曲在宇宙中響起時,我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王恕生前說。

由於表現出色,王恕被選派參加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的籌建工作。作為主抓領導,他帶著隊伍修房子、造設備、搞培訓,一切從零開始,完成了第一代航天測控網的方案設計、設備研製和台站建設工作。在這批拓荒者們的共同努力下,西安衛星測控中心逐漸發展壯大。

在執行我國首顆衛星回收任務時,王恕遭遇了車禍導致了昏迷,經過幾天的搶救後,終於恢復意識。甦醒後,他問的第一句話是:“任務怎麽樣?”

後來,他與同是牧星人的妻子聶金霞一起,為國家航天事業的起步奉獻了自己的一生。

這是第一代的創業故事。

2

王司晨的母親王燕虹從小在父母的影響下長大。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王燕虹考上了南京大學。那時,國內計算機軟體水準極度落後,“國家緊缺什麽,我們就學什麽專業”,王燕虹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與軟體研發相關的專業。畢業後,她又回到了橋南,一乾就是42年。

王司晨的父親王允坤從事的則是航天儀器計量崗位,需要長期奔波到布點全國的測控站點開展設備測量工作。有時連續幾個月,年幼的王司晨都見不到父親的身影。

與聚少離多對應的是,任務一次又一次的圓滿。

有一年除夕,王允坤突然收到緊急任務,需立即前往喀什開展射前工作。當時,當地氣溫已低至零下20度,大雪造成許多交通工具停運,且喀什地區局勢較為複雜,王允坤一行幾人想盡一切辦法,換了幾種交通工具,克服一切困難,最終按期抵達喀什,圓滿完成了任務。

王司晨的父輩接過了老一輩航天人的接力棒,參與並見證了我國航天事業的快速發展。退休後,王允坤仍然為祖國的航天事業發揮余熱,十餘年來,他始終專注航天科普,在全國多地科技館中,都有他參與設計研發的航天模擬發射裝置。

這是第二代的奉獻故事。

3

從小時候起,王司晨的心中就埋下了一顆航天事業的種子。大學畢業後,正趕上祖國航天事業的快速發展時期,司晨選擇來到了條件異常艱苦的西安測控中心活動測控部。

“四海為家、南征北戰是我們活動測控部的特點,經常是在路上,很多人煙稀少的荒漠戈壁我都去過。”回憶起當年跟隨“大篷車隊”南征北戰的故事,王司晨笑著告訴小太。

2011年,中心特地安排王司晨來到工作相對輕鬆的航天器長期管理部。從艱苦地區來到城市工作的她,依舊選擇了值班強度大、日常工作密集的崗位。作為衛星總體,她先後負責20余顆衛星在軌長期管理工作,參與完成30多次發射測控任務,成功解決十餘次衛星重大異常。

在部門,王司晨是名副其實的“衛星管家”;回到家裡,她則是一位普通的妻子和母親,打理著溫馨的小家。

在他們客廳裡,整齊擺放著她和愛人劉鑫獲得的榮譽證書:航天基金獎、科研試驗貢獻獎、載人航天先進個人……這些榮譽是既是對他們工作的肯定,更鞭策著他們在未來工作中不斷奮進。

“正是有了老一輩人的那種堅守,那種對航天事業的無限熱愛,給了我繼續堅守的理由和動力,我將沿著父輩們的足跡,在中國航天由大向強的道路上繼續走下去。”王司晨說道。

三代牧星人的故事映照著整個中國航天測控事業的發展歷程。他們接續努力、奮力奔跑,用青春鑄就祖國的星座,用激情照亮最美的人生航天事業永不滅的火種。

覺得好看,請點這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