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他們配得上最完美的愛情

點擊電影鋪子 主頁右上角 設為星標

對愛情、婚姻的注解有很多,比如——

“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

人對婚姻,真是既渴望,又懼怕。

但有趣的是,寫出《圍城》這樣作品的錢鍾書先生,

他和夫人楊絳,卻是一對相知相愛63載的神仙眷侶。

湖北電視台曾經製作過一檔電視節目——《坐在人生的邊上》。

雖然只是個採訪節目,但裡面的故事卻動人心扉。

正如網友評論:

“老先生的風骨與嚅嚅卻利落的聲音,太讓人喜歡了。我們見過各種愛情,卻沒有誰不會羨慕錢鍾書與楊絳。”

“論學問,論品格,論性情。 如此眷侶,再難有二。”

01

錢鍾書先生,字默存,1910年出生於無錫錢家,父親是遠近聞名的“江南才子”錢基博。

楊絳先生比錢鍾書小一歲,父親是江浙聞名的大律師。

兩個人都出生名門,可以說是門當戶對。

老友葉廷芳接受採訪時說:

“兩人的知識背景,

兩人的智力高度都一致,

沒有聽說他兩人有拌過嘴或吵過架”

1932年的清華校園裡,兩人在古月堂偶遇,雖是短暫的一撇,卻在兩人心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楊絳說:

“初次見到他,

只見他身著青布大褂,

腳踏毛布底鞋,

帶一副老式眼睛,

滿身儒雅氣質。”

錢鍾書則用了一首七絕抒發他當時的驚喜:

“纈眼容光憶初見,薔薇新瓣浸醍醐;

不知靧(hui)洗兒時面,曾取紅花和雪無。”

錢鍾書回去後,輾轉反側,楊絳溫潤的臉龐在他心中蕩起陣陣漣漪,使他無法安睡。

終於,他寫信給楊絳,約她在工字廳見面。

兩人見面後,錢鍾書的第一句話就是:

“我沒有訂婚。”

楊絳說:

“我也沒有男朋友。”

兩人隨即心領神會,在日後的校園時光裡,他們開始往來書信,在信裡談文學,談家鄉。

有時牽著手漫步在荷塘邊,休憩在綠蔭下。

或許,這段緣分可以追溯到更早。

那年,楊絳8歲,跟著父母來到無錫的一家大宅院看房子,錢鍾書就住在這裡…………

02

1935年,兩人在熱戀中結為連理。

新婚不久,錢鍾書便要去英國留學,楊絳很不放心。

因為錢鍾書雖然博學多識,但在生活上很難自理。

於是,楊絳為了照顧丈夫,便跟隨她一起到了英國。

錢鍾書對妻子的相隨很是感激,為了表達愛意,一大早,楊絳還沒有睡醒,他便在廚房裡忙活起來:撐起桌布,為妻子煮了雞蛋,烤了麵包,還不忘搭配一杯醇香的紅茶……

楊絳醒來後大為驚訝,幸福的滋味溢於言表,誇讚道:

“這是我吃過最香的早飯”

1937年,兩人的愛情結晶——女兒錢瑗出生。

錢鍾書抱著女兒,興奮極了,滿腹經綸的他竟然一時語塞,半天說了句:

“這是我的女兒,我喜歡的。”

彼時,楊絳還在醫院坐月子。

錢鍾書便學起了熬雞湯,還廢了好大力氣剝了鮮嫩的蠶豆瓣,放在湯裡。

當然,他也沒少闖禍,經常來醫院對楊絳說:“我又做壞事了”——

今天是打翻墨水瓶;回家後又弄壞了台燈;再過幾天,家裡的門軸也難逃他的魔掌。

楊絳也都輕聲安慰他:“不要緊,我會修。”

兩人長久的愛情也得益於互相的理解。

我們很難想象,連左右腳都分不清的錢鍾書,是怎樣在廚房裡熬做雞湯的。

雞湯暖進了楊絳的心裡,這其間的愛或許只有她知道。

也正是錢鍾書的這份“純真與癡氣”,讓楊絳願意一生一世守護著他。

03

早年間,楊絳創作的劇本《稱心如意》和《弄假成真》十分火爆,名聲遠遠蓋過錢鍾書。

但為了支持錢鍾書的長篇小說《圍城》,正值事業頂峰的楊絳放下一切,甘願充當其“灶下婢”,一心一意輔佐他的創作。

楊絳在晚年回憶起這段時光,仍然喜形於色:

那個時候,錢鍾書一天寫500字,寫完後,就拿給楊絳看。

楊絳看到有晦澀的地方,便告訴他,他就在下面做了注釋,

看到精彩處便哈哈大笑,至於為什麽笑,他們也不說,彼此望著,心照不宣。

為了節省開支,她辭去女傭,擔負起家裡的柴米油鹽,洗衣劈柴的粗活兒,為此,也吃了不少苦頭。

但她依舊很幸福。

楊絳在《什麽是好的婚姻》裡這樣說:

生活艱難,

從大小姐到老媽子,對我來說,角色的變化而已,

很自然,並不感到委屈。

為什麽,因為愛,出於對丈夫的愛。

我愛丈夫,勝過自己。

錢鍾書在《圍城》的序言寫到:

這本書整整寫了兩年。

由於楊絳女士不斷地督促,替我擋了許多事,

省出時間來,得以錙銖積累地寫完。

照例這本書該獻給她。

錢鍾書憑借《圍城》,讓他變得家喻戶曉,很多知識分子都來向他請教問題。

但錢鍾書性子直,常常對問題直言不諱,簡直就是一個毒舌評論家。

這就在不經意間傷害到一些人的自尊,難免讓人覺得他高傲自大。

楊絳很懂自己的丈夫,說他只是“博學、自信,並不驕傲”。

或許,真正懂錢鍾書的人,除了妻子楊絳外,再無旁人了。

錢鍾書提筆,給妻子寫下了這樣的情話:

“絕無僅有地結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04

平靜的歲月裡,兩人默契相合,面對危難時,依然攜手與共。

1966年,文革的浪潮將錢鍾書拍翻在地。

羞辱他的大字報貼滿了大學校園和城市街區。

楊絳在下面貼了張小字報,為丈夫辯護。

紅衛兵便將怒氣撒向楊絳,在千人批鬥大會上質問她為什麽替錢鍾書辯護。

楊絳被懟得語無倫次,臉漲得通紅,急得一邊跺腳,一邊大喊:

“就是不符合事實……就是不符合事實……”

60年代末,70年代初,“五一六運動”展開。

年近60的錢鍾書被下放到乾校學習,楊絳強忍眼淚,為丈夫置備行裝。

褲子補得一層又一層,錢鍾書笑著說:“我都不用帶椅墊坐了。”

不久,楊絳也被下放到“五七乾校”的菜園裡學習。

兩人相隔不過十多分鐘的路。

錢鍾書常常借去郵電所領取報紙、信件的機會,繞道來菜園和妻子相會。

在楊絳看來——

“我們老夫婦就經常可在菜園相會,遠勝於舊小說、戲劇裡後花園私相約會的情人了。”

他們有時會交談幾句,有時就坐在岸渠邊,曬曬太陽。

相會的時間眨眼就過去了,錢鍾書離開菜園時,楊絳依依不捨——

“目送他的背影漸遠漸小,漸漸消失。”

05

錢瑗是兩個人愛情的結晶,因為父母的光環太過耀眼,再加上她為人低調謙遜,好像並不被人們所注意。

其實,她學識淵博,在大學任教時,開創“英語文體學”,並大膽使用了趣味教學,獲得了同行以及學生的讚譽和尊敬。

錢鍾書在女兒幼年時就評價她是“可造之材”,

楊絳也自豪的稱錢瑗是她“平生的傑作”。

“我們仨”在一起的時候,是楊絳一生最美好的時光。

但人生來就是孤獨的,每個人對你來說都是過客,總有一天,要擦肩而過。

1995年春夏,錢瑗開始咳嗽,但她並沒有太在意,依然忙碌於工作。

當年秋冬,她的腰疼突然加劇,終於到了起不了床的時候,才被同事推進了醫院。

這個時候,她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病情會在不久後繼續惡化,笑著對媽媽說:

“媽媽等著我,我很快就回來。”

楊絳也沒有想到,女兒會先於丈夫(錢鍾書)離開她,當時,丈夫也住進了醫院。

所以,在錢瑗病重的一段日子裡,楊絳都是在照顧錢鍾書,

錢瑗擔心母親在路途間來回折騰,太過勞累,便不讓母親來看望她。

時常,母女兩人就通過電話溝通,聊一些烹飪的話題。

1996年11月3日,醫院下了病危通知。

楊絳來看望女兒,

病房裡,錢瑗看看媽媽,媽媽看看女兒,

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也就不說一句話,彼此默默守著,心裡都明白。

翌年3月3日,楊絳拉著女兒的手說:“安心睡覺,我和爸爸都祝你睡好。”

第二天,女兒再也沒有醒來。

錢瑗的骨灰埋在北師大校園文史樓西側的一顆雪松下,生前,她常常在這棵樹下走過。

楊絳不願意面對這棵樹,她悲痛地說道:

“看了樹,隻叫我痛失圓圓”

女兒走後,錢鍾書又堅持了一年,也離開了楊絳。

錢鍾書的葬禮,楊絳沒有流淚。

她看著丈夫被推進火化爐,直到火熄滅,丈夫成了灰,身邊的人都走掉了,

她還在那兒站著,不忍離開。

06

楊絳說:

“鍾書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裡去呢?我壓根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間,打掃戰場,盡我應盡的責任。”

為了能夠讓錢鍾書的學術研究被更多的人知道,年屆九十的楊絳開始整理他的手稿書信。

這是一項巨大的工程,錢鍾書的手稿書信多達7萬件,涉獵廣泛,其中還有德語、意大利語,楊絳對此不是很懂,整理起來愈發費力。

有些手稿紙片散落,泛黃發脆,她就用漿糊黏貼,然後再一頁一頁編排好……………

她說:“此中艱難辛苦,難以言表。”

2011年,20冊之多的《錢鍾書手稿集中文筆記》正式出版。

楊絳在發布會上,用錄音的形式代丈夫表示感謝:

“他今天準是又高興又得意,又慚愧又感激,我是他的老伴兒,能體會他的心意。”

楊絳曾說,只要有丈夫,有女兒在的地方,就是家。

而現在,他們都不在了,家就變成了旅館。

晚年的楊絳特別喜歡柏拉圖的《斐多篇》,因為其中的內容跟他們一家三口平時的對話,還有他們對人生的理解非常相像。

所以,楊絳決定將它翻譯出來。

在溫潤的筆尖下,乖巧的女兒好像又活了,丈夫錢鍾書又坐到了她的身邊。

像他們這樣的神仙眷侶,在別人眼中,是風華雪月,

其實,只有他們自己知道,並沒有那麽高深莫測。

2011年,楊絳接受了《文匯報·筆會》的訪談。

其中就有對婚姻的建議,我們或許可以從中摘取一二:

我是一位老人,淨說些老話。

對於時代,我是落伍者,沒有什麽良言貢獻給現代婚姻。

只是在物質至上的時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輕的朋友,

男女結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雙方理解的程度,

理解深才能相互欣賞吸引、支持鼓勵,兩情相悅。

我以為,

夫妻間最重要的是朋友關係,

即使不能做知心朋友,

也該是能做得伴侶朋友或相互尊重的伴侶。

電影鋪子

電影大餐、生活甜點,葷素搭配,常吃不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