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鹹豐遺命攻克天京者封王,曾國藩攻克天京後為何只被封侯

1850年,洪秀全在廣西金田發動爆發了一場農民起義,建立太平天國政權。很快,太平軍就席卷廣西、江西、湖北、安徽、江蘇等省,於1853年定都金陵(今南京市),並將金陵改名為天京。

對於如火如荼的太平天國運動,鹹豐皇帝憂心忡忡。1861年,當鹹豐皇帝病逝於承德避暑山莊之前,還對進剿太平天國一事念念不忘。為了早日攻滅太平天國,鹹豐皇帝不惜拿出封王的承諾。據薛福成在《庸庵筆記》中稱:“曩聞粵寇之據金陵也,文宗顯皇帝顧命,頗引為憾事,謂有能克複金陵者可封郡王。”

3年後的1864年7月,曾國藩、曾國荃率領的湘軍攻克了太平軍據守了11年之久的天京。那麽,要不要兌現當年鹹豐皇帝的遺命呢?慈安太后、慈禧太后和同治皇帝將這件事交給大臣們進行廷議。廷議的結果是“以文臣封王似嫌太驟,且舊製所無”,沒有將曾國藩封王。

朝廷決定,將王爵一分為四,即侯爵、伯爵、子爵、男爵各一個,分別封給4個人。攻克天京功勞最大的曾國藩,封為一等毅勇侯,世襲罔替;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封為一等威毅伯;湘軍提督李臣典錫封一等子爵;活捉忠王李秀成、福王洪仁達的提督蕭孚泗封一等男爵。

清廷之所以沒有兌現封王的承諾,自然有其顧慮。

綜觀中國古代歷朝歷代,清朝可能是對封王最為謹慎的王朝。清朝的王爵有兩種,一種是親王,一種是郡王。然而,哪怕是皇帝的兒子,也不是自然而然就會被封為親王和郡王。他們必須得為國家立下戰功或者其他功勞,才有可能封王。如康熙皇帝的第九子胤禟,終其一生也只是一個貝子爵位,連貝勒都不是。

對於異姓王,特別是漢人封王,清廷就更加慎重了。清朝在入關之初,出於剿滅南明政權,和對抗台灣鄭氏政權的需要,曾經封了3個漢人為王,即雲南平西王吳三桂、廣東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當全國統一完成、統治趨於穩定後,清朝就著手限制3個漢人藩王的權力,削減他們的兵權、財權和地方政治影響力,最終激發了“三藩之亂”。康熙皇帝用了8年時間,平息了“三藩之亂”。

此後,清廷收回了漢人的王爵,不再封王。

曾國藩的心裡,怕是會很鬱悶吧?

其實,後來還有一個比曾國藩更鬱悶的人。這個人就是左宗棠。左宗棠雖然三次參加會試均名落孫山,但他在行軍作戰方面是一個天才,也自視甚高,自信比曾國藩強很多。

1876年,左宗棠揮師西征,僅僅用了一年多時間,就收復了除伊犁外的新疆全境,為中國圈回了1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創造了近代史領土失而復得的奇跡。照說,對於收復新疆的大功臣,怎麽獎賞都不過分。不說封王,至少也得封為一等公爵,“廷議援文襄公長齡平張格爾封公之例,擬封一等公爵。”長齡是道光時期的大臣,在擔任伊犁將軍時,主持平定了張格爾之亂,被封為一等威勇公。左宗棠的功勞比長齡大多了,封為公爵有理有據。

然而,慈禧太后發話說:“從前曾國藩克複金陵僅獲封侯,左宗棠系曾國藩所薦,其所用得力之老湘營亦系曾所遣,將領劉松山等又曾所舉也。若左宗棠封公,則前賞曾國藩為太薄矣。”

什麽意思呢?左宗棠是曾國藩舉薦上來的,他所仰仗的老湘營是曾國藩所派遣的,將領劉松山等也是曾國藩推薦的。假如左宗棠封為公爵,就會顯得當年封曾國藩為侯爵太薄了。

於是,清廷便將左宗棠封為二等恪靖侯。為什麽不乾脆封一等侯爵呢?朝廷覺得左宗棠的爵位一定要稍遜於曾國藩。

一向比較輕視曾國藩的左宗棠,如果知道了這些內幕,豈不是要氣得吐血?

【參考資料:《庸庵筆記》《清稗類鈔》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