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1921》曝新角色 祖峰竇驍塑造“有血有肉”先輩


1905電影網訊黃建新監製兼導演,鄭大聖聯合導演的電影《1921》此前官方宣傳了李達、毛澤東、劉仁靜、鄧恩銘、王盡美、包惠僧6位“一大代表”演員,收獲“形象貼合”“少年感十足”等一眾好評。日前,片方又公布了七位代表的對應演員,李漢俊、董必武、陳潭秋、何叔衡、張國燾、陳公博、周佛海(按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編著《中國共產黨歷史》排序)分別由袁文康祖峰竇驍張頌文韓東君張超張雲龍飾演。



七位演員帶著真摯的創作誠意,為拍攝提前做了大量的準備。因為歷史上對於何叔衡年輕時的記載有限,張頌文為了在翔實的歷史素材支撐下,進行合理演繹,專門約導演黃建新討論人物塑造。原本一個小時的約會硬生生被聊出了八個多小時。袁文康飾演的李漢俊歷史上精通日、法、英、德四國語言,片中涉及到日、法、英三門。為此,他專門進修了語言,片場空閑時也堅持練習口語。


祖峰、竇驍、韓東君、張超、張雲龍等人,不管是閱讀人物傳記,還是為了貼近對應角色進行塑形,都是為了更加真實地還原先輩。所有創作者都在為搭建這部“慶祝建黨100周年第一大片”電影的“大樓”,更好的發揮“磚的作用”與“瓦的使命”。



師徒相承無懼犧牲播撒革命火種

出身不同經歷各異同懷救國之心


在全新公布的7位代表中,有人正處於風華正茂,而有人早已步入不惑之年,但他們卻都在挽救民族危亡的道路上行進著。李漢俊,年僅14歲便東渡日本,少年之時便立志尋求強國富民之路,最終將馬克思主義明確為自己的終身信仰。學成回國後,他以筆為槍,積極撰文傳播馬克思主義,與陳獨秀等一起組織成立中國共產黨發起組,由此他與李大釗、陳獨秀等成為最早將馬克思主義引入中國的“播火者”。在陳獨秀赴廣州後,李漢俊一度為中國共產黨發起組代理書記。令人痛心的是,李漢俊1927年遭國民黨反動派逮捕殺害,犧牲時年僅37歲。他用鮮血和生命向世人昭示,他是“錚錚佼佼的第一流人物”。



李漢俊還是董必武的“馬克思主義老師”,正是在他的影響下,董必武逐漸成為信仰馬列主義的無產階級偉大戰士。五四運動爆發後,董必武創辦了私立武漢中學,為學生購買《新青年》《湘江評論》等進步書刊,並且邀請李漢俊等人到學校演講,使這所學校成為了培養新型革命人才的搖籃。李漢俊與陳獨秀等發起成立中國首個共產黨早期組織後,便致函董必武,希望他可以在武漢組織起一個共產主義組織。


接信後,董必武便與陳潭秋等同志合作,著手籌建武漢共產黨早期組織。由於董必武系統學習馬克思主義較陳潭秋早,於是陳潭秋便拜董必武為師。在成立了武漢共產黨早期組織後又建立了武昌社會主義青年團、漢口社會主義青年團等,促進了武漢地區工人運動與學生運動的發展。1942年,陳潭秋將自己列入最後一批從新疆撤離的共產黨員,表示“只要還有一個同志,我就不能走”。後不幸被捕,面對敵人的酷刑,他毫無動搖,於1年後被秘密殺害於獄中,時年47歲。



張頌文飾演的何叔衡是“一大代表“中最年長的一位,他身上帶有在其他代表身上罕見的學究氣質,這與他曾經秀才的身份不無關係。他嫉惡如仇,心懷天下,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師范講習班後,便與毛澤東、蔡和森等同學志同道合,成為了最好的朋友。


1920年,他與毛澤東共同發起成立湖南的共產黨早期組織,並於次年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鐵骨錚錚壯烈死,高風亮節萬年型”,何叔衡於1935年在長汀突圍戰鬥時壯烈犧牲,為蘇維埃流盡了最後一滴血。同樣在1921年參加“一大”的,還有擔任會議主持的張國燾,作為廣州共產黨早期組織代表的陳公博,以及唯一從境外趕回來的海外代表周佛海。


百年前,在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道路上,共產黨人年齡不同、出身各異,但面臨共同的時代重任,他們志同道合,薪火相傳,五湖四海,匯聚建黨,開辟了中國革命的新篇章。


廣讀史料狠磨細節演繹“有血有肉”先輩

《國際歌》響徹片場演員深深進入角色


面對這樣一部意義重大的影片,進組前所有演員都提前進行了充足的準備工作。在拿到《1921》劇本後,張頌文第一時間便懷著極大的熱情進行了閱讀與思考,同時他也產生了一些疑問,關於何叔衡的歷史記載沒有那麽豐富,要如何對人物進行合理的想象?他立刻約黃建新導演見面,原本隻約了一個小時,但是二人激烈的探討竟持續了八小時,直到咖啡廳下班。


這種對於人物塑造的執著,同樣體現在袁文康的表演中,他在開拍前便了解到自己飾演的李漢俊有嚴重的肺癆,一般這類患者會有一點弓背。然而能查到的照片上,李漢俊多是挺胸抬頭的姿態。袁文康與導演討論這是因為他見人的時候始終提著這口氣,故身體挺拔,但是伏案久了姿勢會有變化。根據這些細致入微的觀察,他進行了有針對性的肢體設計。並且平時注重養身之道的袁文康給人物增加了一個隨身攜帶甘草片的細節,在開會或會客前,為了不在人前咳嗽得厲害,見人前會掏出一片甘草片含服。


這些細致入微的人物細節可能觀眾稍不留神都會錯過,但卻給人物的性格塑造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曾經提名過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最佳男主角的祖峰,此次為了還原歷史人物,也提前閱讀了大量有關董必武以及那個年代的史料,通過這些積累,“在表演中對想象與史實進行平衡,塑造了更有血肉的人物”。



演員優秀的創作離不開整個劇組的認真專業,但同時也不能缺少和諧愉快的創作氛圍。竇驍與韓東君被劇組工作人員稱為“氣氛組”,拍攝之餘兩人經常在片場活躍氣氛。但是他們認真起來也是絲毫不含糊,韓東君不僅外形酷似他扮演的張國燾,並且從小在國外長大的他一口流利的英語,應付片中大段的英文台詞,完全不在話下,他還特意為接近角色去學習了英國口音,連搭戲的好萊塢演員也對他的英文台詞能力讚不絕口。


而竇驍則是整個劇組“最暖男”的代表,拍攝十三代表集中戲份時是在酷暑時節,無論是長衫和西服都捂得嚴嚴實實的,一場戲下來大家經常濕透了衣服。竇驍經常自費為全組人準備冰鎮西瓜或者冰咖啡,給大家酷暑中的拍攝帶來了清涼的撫慰。他所飾演的陳潭秋在戲中也是個經常調和矛盾的“暖男人設”,戲裡戲外融為一體。



而在拍攝中,為了呈現最好的表演效果,一場張雲龍和王仁君搭檔的戲份,雖然鏡頭聚焦的是王仁君,拍不到張雲龍,但他依然一遍又一遍的配合王仁君的表演給到反應和情緒,力爭讓無論是自己和搭檔都在最貼近人物狀態的那一面。由於一遍遍的拍攝,角色早已深入人心,大家一起候場休息時經常沉浸在角色之中,於是時常會在片場合唱《國際歌》感受初心。


擅長吉他演奏的張超主動拿起吉他,為大家伴奏。一開始是三兩個人,慢慢變成十幾個人,最後常常會引得劇組工作人員的齊聲哼唱。有幾天拍攝紅船戲份時,本來沒有張超的戲,他也特意來到現場,為需要在現場演唱的其他代表們伴奏合唱。當《國際歌》的歌聲飄蕩在劇組上空時,宛如回到了百年前,年輕人們匯聚在一起,團結一心,為共同的理想信念而奮鬥的精神百年不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