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華為“造車”,隱而不發

一邊是重申“不造車”,導致三家上市公司股價突然回調;另一邊是華為商城線下賣汽車,HI版極狐驗證樣車下線,長安甚至發公告“去蔚來”,迎華為,阿維塔應運而生……

5月24日,華為再次發公告重申,俺們不造車,真的不造車!

這讓過去幾個月,市值嗨翻天的三家中國上市汽車公司,股價忽然有了“失重”的感覺。在華為汽車概念發酵中,小康股份、北汽藍谷和長安汽車三家某種程度上被A股市場投資者嫌棄的上市公司,接連衝擊“人生巔峰”。華為投資、參股、控股某某子公司,更是被一些媒體傳得有鼻子有眼。

可是,在人家最嗨的時候,華為突然發聲稱,“未來也不會投資任何車企、更不會控股、參股。”按照中國的人情社會,這都是合作夥伴,難道不應該讓消息飛一會兒嗎?人家也想趁機搞一下市值管理。

在筆者看來,華為沒慣車企毛病,或許有三個考慮:一是國家強調要求防止資本無序擴張;二是華為現在真的還沒看清楚造車水有多深;三是華為如果過早宣布造車,可能再度遭受美國打壓。

現如今,熱錢資本都追著汽車領域智能化、電動化,華為又是最具話題性的科技ICT巨頭,但錢全都進了股市,把股價抬高後,收割一波韭菜,不免讓中小投資者受傷,令平頭老百姓傷心。

看看小康股份和北汽藍谷的財報業績,明明很差的業績,怎麽能撐得起這樣的股價?

2020年小康股份淨利潤為虧損17.29億元,今年一季度,該公司虧損達5.33億元。北汽藍谷的財報表現,更是慘不忍睹。賠本賺吆喝,誰不會呢?

雖說與新能源和智能化有關的汽車公司,不能按照傳統企業估值。可不到一年,明明虧損的上市公司股價竟能暴漲9倍,市值從不到200億恨不得飆到1000億……背後充滿不確定性。

屆時,做實體經濟和製造業的上市公司,很可能被資本市場和市值衝昏頭腦。

另外,槍打出頭鳥,當下華為要低調,而不是過度高調地公開自己的野心。

根據華為公布的財報,華為手機業務受衝擊很大,不得已約3000億元出售榮耀板塊,也收到出售定金100億元。

若華為造車,那麽在拜登提出美國要在新能源智能汽車領域趕超中國的背景下,華為可能會面臨新的不確定性因素,甚至再次受到製裁。

根據華為公布的財報,去年其消費者業務營收達到4829億元,佔總營收54.2%,但榮耀板塊今年完成出售,可能會對未來業務造成影響。也因此,華為做出了各種嘗試,汽車無疑是最重要的一塊。

與賈躍亭PPT造車,一輛汽車沒有造出來不一樣,華為已滲透到汽車產業鏈的方方面面。

例如在汽車製造領域,幫助10多家汽車製造企業推進數字化轉型,例如與一汽集團部署應用混合雲、知識計算;智慧出行領域,華為HICAR手機和車機互聯;智能汽車解決方案,華為也想切一塊大蛋糕,作為企業的增量部件供應商。可這某種程度上有些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將數字世界帶入每一輛汽車,恐怕並不容易。畢竟,華為涉足汽車產業的時間和實踐太短。

合作夥伴要麽製造實力弱,要麽核心技術缺乏,雖然找了一個好些的,但產品還沒出來。

不過,我們也要看到,伴隨華為、小米這樣的企業進入智能汽車領域,更多的人才和資源也會湧入汽車行業。2021年,華為在汽車業務的研發投入將達到10億美元,研發團隊5000人,其中自動駕駛2000人。這在任何汽車企業,都是非常大的規模團隊,而且還是專項。

短時期內,華為確實沒有什麽意願去造車,投入太高,成本太重,產出有限,倒不如順水推舟,借著汽車產業變革期的渾水,或許能夠撈條大魚。

正如那句描述產業的話“一流的企業做標準,二流的企業做品牌,三流的企業做產品”,華為何苦費力不討好呢?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