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那些“娘娘腔”小孩,長大後都去哪了

杭州一95後小夥反串美妝女主播。圖/視覺中國

通過軍事化訓練,可以矯正男孩的“娘娘腔”?

據搜狐新聞報導,北京本色男兒俱樂部訓練營就是專門矯正“娘娘腔”的一個地方。一位媽媽把孩子送到訓練營後,對訓練效果頗為滿意,覺得自己孩子“最大的優點就是聽話”。

孩子跟別人不一樣就帶去強製矯正,這樣的父母合格嗎?

新周刊原創出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作者|盧丹 安老闆 編輯|王敏

很多人可能都見過這樣的小男生:

長得清秀柔弱、性格靦腆愛哭、說話柔聲柔氣。不喜歡坦克大炮飛機,偏愛洋娃娃。不愛跟男生扎堆,反而愛跟小女孩一塊玩,甚至黏著大人梳小辮子、穿花裙子、悄悄塗媽媽的口紅。

親戚見面就跟孩子父母拐著彎說:“這小孩看著像個女娃娃。”周圍的人也風言風語,這小孩一看就是“娘娘腔”,大了肯定又是個“娘炮”。甚至當父母的也急了,不能再由孩子這樣下去,必須要“搶救”一下。

孩子跟別人不一樣就帶去強製矯正,這樣的父母合格嗎?圖/Pexels

於是,有的父母丟掉了孩子的洋娃娃,有的明令禁止孩子跟女生玩,有的甚至強行“矯正”。

前不久,媒體報導了一則令人震驚的新聞:不少家長將孩子送進“北京本色男兒俱樂部”,希望以教練嚴格的訓練規範孩子的性格。越是膽小、越是柔弱的男孩越是需要改造。“訓練中,男孩們會用哭、鬧、逃表達反抗,但總能被教練的‘辦法’抵消於無形,留下來的孩子選擇順從。”

家長這樣做目的只有一個:“拯救”男孩,將娘娘腔消滅在“萌芽狀態”,讓孩子長成父母想象的樣子。一旦“縱容”他們長大,就成為“人見人厭的娘炮”了。

北京本色男兒俱樂部引發輿論關注。

01

長得這麽可愛,肯定是個男孩子

男生被認為是“娘娘腔”或者是“娘炮”,很大部分原因是其外表長相、著裝打扮“陰柔化”。

比如穿上較為柔媚的衣服、塗了口紅、打了粉底、畫了眼線…甚至,變成“女裝大佬”。這個名詞最早出現在二次元文化中,是指扮女裝技術很高的男人。

因動漫裡的角色常常雌雄難辨,有些男性角色換上女裝後,甚至比女性角色還驚豔,以至於觀眾看到好看的女性角色後不禁懷疑:長得這麽可愛,不會又是男孩子吧?當然,長得非常抱歉的,也會被吐槽“吃藕”。

最近,一個名為《人類觀察》的日本綜藝片段在微博走紅:在主持人的陪同下,一名男子去探訪十五年未見的父親,當門被推開後,空氣中彌漫著的尷尬溢出螢幕——多年未見的父親頭戴假發、一身女裝。

沒有出現感人的父子相聚場面,反而變成了母子面面相覷。男子感到驚訝與憤怒,簡直不想認這個爹!剩下主持人在旁邊一臉懵逼…

另外一部日劇叫《女子的生活》,講述的就是這一類型的女裝大佬/跨性別者的日常。

主人公每天清晨在設定的音樂中醒來,化上淡雅又不失帥氣感的妝容,換上心儀的裙子,便自信地踩著高跟鞋去上班,這樣精致的生活方式讓許多女生看過之後都自愧不如。

《女子的生活》劇照。

別以為女裝大佬只有日本才有,上周,歌手陳志朋在北京國際時裝周上的造型引起了網友熱議。他穿著高跟鞋,帶著厚重的眼妝,服裝造型沒有哪處不在挑戰大眾審美。

面對質疑,他發微博回應:“俺的人生是自己的,所有賦予自己身上的色彩,都應該沒錯吧。”

《女子的生活》劇照。

02

是男孩子,就不能穿女裝?

反觀人類服飾變遷史,我們會發現這樣的有趣現象:男穿女裝不是錯、女穿男裝也沒毛病。

就高跟鞋而言,幾個世紀以前高跟鞋就深受歐洲的貴族們喜愛,不論男女。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穿上了專門為他設計的高跟鞋,彌補身材短板,以凸顯其高貴氣質。可以說,路易十四就是那個時代的“精致boy”了。

路易十四掀起當時的“時尚浪潮”。圖/wikipedia

而如今滿大街男女通穿的褲裝,最初也只是男人的標誌。

那時候,西方的女性必須要穿束腰裙。就如《泰坦尼克號》裡Rose更衣那樣,要用束帶將女性的腰緊緊地包裹起來。有的女性就因長期束腰盆骨變形,在生孩子的時候難產而死。

女性花了百餘年爭取到了著褲裝的權利,而從前男女皆可的一些服飾,到現在變成了女生的專屬,比如高跟鞋、絲襪、裙子等等。

古時東方女子需纏足,西方女子要束腰。圖/wikipedia

相對應的,男性對有設計感的時裝的追求一直存在,被單調統一的服裝佔領衣櫃的男性,也需要像女性一樣擁有華麗亮眼的服飾,解放審美。

英國搖滾歌手大衛·鮑威是將這種反叛和個性張揚到極致的人,他留下了雌雄同體的時尚,引起了很多人的崇拜和爭相模仿。

他化濃烈的妝容,穿色彩鮮豔的服裝,展現出百變的造型,用自由的靈魂打破了規則、性別和我們的思想,成為一代人的信仰。

化妝後的大衛·鮑威。圖/wikipedia

03

你才是自己生活的裁判

卡倫·霍妮在《我們時代的病態人格》中寫道:

當我們說一個人“不正常”或者“病態”時,其標準其實就是看其生活方式是否與我們當代人所公認的行為模式相符合。值得思考的是,我們有關“正常”的概念,完全取決於特定社會加在社會成員身上的行為和情感標準。

讓人感到悲哀的是,基於長久以來存在的刻板印象,不少人開始炮轟所謂“娘化”的小生,並且把外在和人格掛鉤:男性長相陰柔、舉止女性化就必定軟弱無擔當,沒有男子氣概,甚至上升為“少年娘則國娘”!

那些被嘲笑“娘娘腔”“娘炮”的人,因為長相舉止、興趣愛好的差異,常常引來異樣的目光,嚴重的還會受到排擠。

《女子的生活》劇照。

他們並不能像肖驍一樣站在《奇葩說》舞台,自稱是“少奶奶”;或者像薑思達,堅定地表達自己態度,美美地舒服地穿裙子;不是陳志朋,穿高跟鞋去國際時裝周;更不是大衛·鮑威——壓根不care外界眼光、堅定地放飛自我。

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是在生活的驚濤駭浪中游泳的普通人,活在他人的歧視與偏見之下,按著外界的眼光“矯正”和“改造”自己,最後變成他人的模樣,或者選擇沉默、隱形、“消失”了。

這樣是不是太殘酷了呢?每個人都是自己生活的裁判那些在現實中嚼舌根的長舌婦,在網絡上大聲喧嘩取眾的鍵盤俠,才是對他人生活產生困擾的罪魁禍首。

這些人,才是最該閉嘴的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