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央行財政部互懟邏輯:地方債密集到期 融資平台兌付難

  新浪財經編者按:

  近日,央行和財政部掀起了一場“金融與財政”的大討論。新浪財經借此發起征文:我為央媽和財政爸來勸架。誠邀各位專家、學者、機構一起共同探索解決之道,尋找化解分歧的出路。(歡迎發文到[email protected]

  財政、貨幣政策 重在配合與聚焦

  近日,圍繞如何防範重大風險及應對當前經濟發展遇到的問題,央行和財政部一些官員、學者就貨幣政策、財政政策應該發揮怎樣的作用進行了一番“隔空喊話”,因雙方觀點有針鋒相對之處,引發廣泛關注。

  站在央行的角度,貨幣政策已經遇到瓶頸,根據央行7月13日發布的數據,6月末廣義貨幣(M2)同比增長8%,創歷史新低。此前動輒10%以上增速,被認為是推升資產泡沫的主因,引發諸多質疑之聲。雖然貨幣政策寬鬆能帶來一定的效果,但並不能解決微觀主體的風險偏好問題,實體經濟融資貴、融資難一直存在。

  既然貨幣政策一時難以解決結構性問題,自然而然就會求助於財政政策的轉向。不過,財政政策當前面臨的問題也不再是總量問題,而是結構性問題。比如上個月先後取消或調整了對新能源汽車和光伏行業的補貼政策,因為此前全行業補貼造成了產能過剩;一直推行的減稅降費,受益的主要是大企業,小微企業因稅收征管加強的對衝受惠不甚明顯。

  正常而言,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各有其功用。財政主要職能是促進社會資源的最優配置以及保證經濟穩定和發展,而金融是指資金的融通,其目的是促進和支持實體經濟。

  此番央行與財政部“隔空喊話”,主要緣於地方債密集到期之際,如何應對地方融資平台的兌付。根據財政部公布的數據,今年上半年地方政府借新還舊債券已經達到1341.56億元,與前兩年不到3000億元的到期債務相比,2018年到期債務約8389億元,此後幾年更是超過1兆元。可以說,在去杠杆的背景下,地方債兌付問題已經成為一些地方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風險因素。

  從造成地方融資平台債務危機的原因來看,財政部門和金融部門均難辭其咎。可以說,不管是防範地方債問題可能引發的風險,還是面對當前經濟發展遇到的其他問題,財政和貨幣政策都不應互相推諉,而需要配合尋求解決之道。

  兩者配合的切合點可以是結構性擴張。財政政策方面,通過中央財政和地方政府債券發行來支持養老、醫療、生態旅遊、資訊消費和重點基建工程項目;在貨幣政策方面,可通過定向降準,讓銀行表內資金支持地方政府債券的發行,對衝巨集觀審慎收緊。以地方債問題為例,財政方面應該“堵後門、開前門”,堅決遏製違法違規舉債,規範地方政府融資管道,金融部門則在堅持去杠杆大方向不變的前提下,適當進行債務展期。

  當然,不管是貨幣政策還是財政政策,未來都不應該“大水漫灌”,那樣只能將風險延後並放大。而應該在總體穩健中性和適度積極的前提下,更加聚焦。其中,金融部門未來應加大對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降低其融資成本。央行今年以來進行了三次定向降準,引導金融機構將新增信貸資金更多地投向小微企業,近期又聯合五部委頒布《關於進一步深化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意見》,其意即在於此。

  財政政策則應該進一步推進減稅降費。此前一輪輪的減稅政策,受益者主要是大企業,未來應該更大力度向小微企業以及居民個人傾斜。除了傳統的經濟領域外,財政政策還要體現在教育、醫療、養老、社保等領域,致力於改善民生。

  總之,不論是地方債務問題,還是其他經濟發展中遇到的困境,都需要財政、貨幣政策互相配合,協調作用。同時,二者都應該更加聚焦,抓住經濟問題的關鍵環節,精準發力、對症下藥,以期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責任編輯:李鋒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