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技術發展再快,“人是目的”不能動搖

越來越多的高校正在加速創建“智慧校園”。9月4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宣布擬建設無卡化校園等四大重點工程。方案顯示,工程分為人臉識別無卡化校園、大數據分析兩個部分,可實現功能包括學生刷臉進出宿舍和圖書館、刷臉借還圖書、一鍵查寢和自動查寢、節假日獨居宿舍長時間沒出宿舍預警等。

媒體報導,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的部分計劃引起了該校學生的關注。方案顯示,該校將利用大數據分析包括上網時長、時段、網站在內的學生上網行為數據,還將對學生消費數據、成績數據、社群數據進行大數據分析,有學生對此表示擔心:學校收集學生上網行為數據、學生消費數據等行為是否侵犯隱私?如何保證所收集數據的安全,防止數據向外洩露?

圍繞人工智能應用的爭議,最近似乎有些密集。就在這幾天,ZAO引發的換臉風波持續發酵,至今也還沒有完全平息的跡象。

在ZAO的換臉風波之後,再來看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學生們的擔心,就會明白,類似擔心顯然不是多餘。而校方初衷之良好,其實也是毋庸置疑,讓人臉識別等技術走進生活,可以帶來服務、管理上的諸多便利,預示著一個足夠美好的願景。

技術進步無時無刻不在改變著人們的生活。當下人工智能的應用已經漸趨廣泛,它向你推薦餐廳,為你進行搭配,幫你篩選新聞,還能替你選擇伴侶。如今,在ZAO引發的事件中,你發現它還可以依據你的需求讓你過一把“明星癮”……隨著人工智能的飛速進步,人工智能的產業化應用或將成為全球新一輪產業革命的引爆點,這是一個大的趨勢。

但站在哲學的高度,技術的進步也可能會導致技術走向人類的反面,給人類帶來傷害。近幾年來,人工智能的產業化應用帶來的變化有目共睹,但在驚喜之餘,也有另一種聲音:人工智能對數據的收集和挖掘,會不會侵害個人隱私甚至危害公共安全?如果有一天所有技術瓶頸都被一一突破,人工智能全面超越人類智能,人工智能會不會反過來對人類構成威脅?……

即使是好的技術,也可能被濫用,甚至作惡,這並非杞人憂天。2018年國際科技界一個震驚的消息就是臉書公司的醜聞,據報導,當時英國一家政治谘詢公司曾在未經臉書公司同意並且未告知實情的情況之下,通過一款問答應用軟體竊取了至少8700萬臉書用戶的數據,然後把這些數據用於非公益目的。

用戶的數據之所以富有價值,是因為人工智能系統可以通過數據,監控用戶的行蹤,分析其購物習慣、個人興趣乃至其他傾向。如果用於商業,互聯網企業借此能向目標用戶精準推送項目和廣告,而一旦數據洩露,被用於非法目的,後果則不堪設想。

無論技術發展到什麽程度,“人是目的”這一點都不能動搖。既要讓技術更好地為人服務,又要確保用戶隱私等權利不受侵犯,確保技術不走向人的反面,如何權衡及操作,需要從倫理到法律各方面的細致規範。

針對新技術帶來的倫理和法律問題,馬化騰在今年兩會上建議建立倫理審查制度、成立自律組織、制定行業標準;而在不久前於上海召開的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沈向洋發表演講時表示,微軟成立了一個人工智能倫理道德委員會,計劃未來推出的每一個人工智能產品都要經過人工智能道德倫理審查。

新技術日新月異,倫理與法治建設也需要與時俱進,否則技術就可能“跑偏”,這應該是一個共識。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的方案引發爭議之後,校方回應稱學校將就方案進行討論、公開征求意見,並表示將嚴格遵守《網絡安全法》等國家法律法規要求,堅持“以生為本”理念,尊重和保護師生隱私權和數據安全。

“以生為本”,“以人為本”,AI技術才是人們值得信任的工具。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