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2019北大畢業演講:只有耐得住平凡,才能收獲不平凡

“有人說,這是一個浮躁的時代。浮躁,讓有的人不再相信勤勤懇懇、默默無聞可以有所成就。但是在這裡,我想和各位同學說的是,要相信“始終堅持”的力量,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前行。”

在北京大學2019年畢業典禮上,郝平校長以《做永遠向上的青年》為題發表了講話,寄語即將離開學校的北大學子。以下為演講全文,Enjoy:

作者:郝平

來源:演講與人生(ID:yanjiangrensheng)

01做永遠向上的青年

尊敬的各位來賓、各位老師,親愛的2019屆畢業生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這是一個值得我們銘記和珍藏的日子。大家即將從北大出發,走上新的人生旅程。這裡,請允許我代表全校師生員工,向大家順利完成學業並獲得學位,表示衷心的祝賀!

過去的幾年中,你們把自己的青春時光揮灑在這個校園裡,學習知識、結識好友、增長才乾。過往的校園生活和師生情誼都將成為你們一生中最美好的記憶。

今年是北大建校121周年。121年前,在救亡圖存的維新浪潮中,京師大學堂應運而生。從那以後,每當國家和民族遇到挫折和危難,北大和北大青年,總是以一股向上的力量,去振奮一個時代,點燃一份希望。

今年還是五四運動100周年。一百年前,北大青年發起了五四愛國運動。“愛國、進步、民主、科學”成為一代代北大青年畢生追求和踐行的信念。四十年前,北大青年學子喊響了“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口號,為改革開放注入了青春與活力。

去年5月2日,到北大考察,向學校師生員工祝賀建校120周年, “團結起來,振興中華” 的口號再次響徹校園。

同學們,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際遇和機緣,國家需要青年,青年也將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

魯迅先生在《我觀北大》一文中說,“北大是常為新的,改進的運動的先鋒,要使中國向著好的,往上的道路走”。他設計的北大校徽,有一種很形象的比喻是,一個人用雙肩奮力向上托舉著兩個人,三人為眾,眾志成城。

1917年,魯迅為北大設計校徽

今天的北大青年,依然需要承擔奮力向上托舉的重任。所以,臨別之際,我想送給大家的話,就是“做永遠向上的青年”。“永遠向上”是一種奮鬥者的姿態,是執著追求的境界與持續努力的方向,更是一種價值觀。

02堅守立身處世的定力

孫中山先生說: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麽樣愛國。對國家和民族懷有赤子之心、報國之志,是實現我們人生價值的最大定力。只有具備這樣的定力,才能為國家和民族盡到自己的一份責任,貢獻一份力量。

西南聯大時期,辦學條件非常艱苦,學校缺少教材,著名物理學家、北大前校長周培源先生就親自刻鋼板,印製講義。今天北大校史館還保留著老校長當年親自刻印的教材。

發明漢字雷射照排系統的王選院士,臨終前在遺囑中寫到:“我對國家的前途充滿信心,21世紀中葉,中國必將成為世界強國,我能夠在有生之年為此作出一點貢獻,已死而無憾了。”讀來讓我們為之動容。

去年,我到延安看望選調生,一位90後的北大畢業生,主動請纓到貧困村工作。初春時節,為了給剛剛開花的蘋果樹保暖,讓老鄉們有一個好收成,他在山上堅守了三天三夜,老鄉們伸出大拇指誇讚他是“好後生”。每年我們都有一批本科畢業生,到西部和邊疆地區開展支教服務,這是北大的傳統,已經堅持了20年。今天,你們中間又有一批同學接過了接力棒,到祖國的最基層去續寫向上的青春篇章。

同學們,北大人對祖國的熱愛,流淌在一百二十一年的精神傳承之中,是去不掉、斷不了的血脈,是我們最強大的精神追求和永遠向上的精神定力。

03要積蓄久久為功的動力

有人說,這是一個浮躁的時代。浮躁,讓有的人不再相信勤勤懇懇、默默無聞可以有所成就。但是在這裡,我想和各位同學說的是,要相信“始終堅持”的力量,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前行。

老校友屠呦呦是我國第一位在本土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科學家。她成功的背後充滿著艱辛。

從上世紀60年代起,她帶領團隊調查了2000多種中草藥製劑,經歷了一次次實驗失敗後,她不氣餒、不放棄,最終在第191次實驗中獲得了成功。

我們的老教務長王義遒教授,在50年代各方面條件都比較艱苦的情況下,帶領團隊夜以繼日、刻苦突破,於1965年研製成功了我國第一批原子鍾。他幾十年不懈努力,為我國正在建設的獨立自主的、國際先進水準的時間頻率體系做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

同學們在未來的事業中,都會面臨一些困難與挑戰。只有耐得住平凡,才能收獲不平凡。只有在挫折面前堅強、堅持和堅守,才能積蓄久久為功的動力。

04要成為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助力

當今世界,如同一個五彩斑斕的拚圖,各個國家、各個民族一起構成了多元的人類文明。人類社會形成了越來越緊密的命運共同體,面臨著越來越複雜的困難、挑戰與不確定性。

2013至2015年擔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7屆大會主席的經歷,讓我對這些問題有了更加直觀的感受。因為每一種文明都有其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蘊。不同文明之間應該相互尊重,共同進步。

2018年,北大學生中共有84人次到國際組織實習或任職,4600多人次通過各級各類項目出國學習交流。我們還有長短期留學生7000多人,今天,他們當中的畢業生也來到了典禮現場。大學已經成為推動各國教育合作的重要橋梁和紐帶。世界各地的優秀文化在北大相互交融,新科技、新思想、新知識在交流切磋中不斷機甲狂潮。

我希望同學們樹立廣闊的國際視野,開放包容、交流協作,和而不同,保護文明的多樣性,勇於面對人類社會共同的難題,培養與增強解決這些問題的能力。

05要保持不斷探索新知的學習力

當前,以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為標誌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已經給這個時代帶來了顛覆性的影響,信息和知識更新換代的速度大大加快。幾年來,同學們在北大收獲了很多學科領域的知識,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收獲,是持續學習、終身學習和勇於創新的意識和能力。

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篇幅最大的一部學術著作是有關製糖歷史的專著。我曾當面問過他,為什麽會對這個問題產生興趣?他說,“糖”這個字在西方各國的語言中都是外來語,來自梵文,反映了人類文化交流的歷史。最終經過十幾年的不懈努力,季老完成了《糖史》這部著作,時年已87歲高齡。北大還有很多老教授們,雖然已到退休年齡,依然從事著科學前沿領域的研究。老教師們尚且“志在千里”,我們更應該向他們學習。

學無止境。人類對於世界以至宇宙的探索和認知才剛剛開始。現代科學誕生不過幾百年,探索航天技術不過幾十年,這和地球年齡的46億年、銀河系年齡的100多億年相比,何異於滄海一粟。

希望同學們在今後的生活中,始終保持對新領域、新事物的求知欲和探索心,站在更高的高度、用整體和更廣闊的視角,認識我們所處的這個星球,思考我們人類的前途和命運,心懷敬畏,勇於探索,隻爭朝夕。

一百年前,李大釗先生對青年講:“為世界進文明,為人類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創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資以樂其無涯之生。”

兩個月前, 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指出:“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

青年朋友們:

你們即將從北京大學畢業,擁抱偉大時代、走向廣闊天地。今天,國家發展,正當其時,希望你們成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追夢人和奮鬥者。我衷心祝福大家在未來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健康快樂,永遠向上,前程遠大!

謝謝大家!

來源:演講與人生(ID:yanjiangrensheng)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