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影》:張藝謀的權力美學新高度

從拍攝《英雄》開始,張藝謀就一直致力於對此中遊戲規則的研究,而《影》,大概是他交出的一份“漂亮”的成績單。

冰川思想庫特約撰稿 | 李勤余

不管拍了什麽,拍成什麽樣,只要有張藝謀這三個字在,就不愁沒有人關注,沒有人捧場。

電影製片人按照廣大觀眾的預期設計產品,而我們只需要舒服地坐在影院裡享受電影帶來的愉悅感與安全感。當觀眾越認同銀幕上呈現的內容,把影像畫面內化為自己的欲望,那麽內心真正的需求就流失得越多。在這種被動的觀看過程中,觀眾逐漸淪為銀幕背後的主導者的奴隸。

電影工業如此,社會運作亦然。從拍攝《英雄》開始,張藝謀就一直致力於對此中遊戲規則的研究,而《影》,大概是他交出的一份“漂亮”的成績單。

張藝謀的“景觀”電影

《影》的預告和海報都拿極具中國風的太極圖大做文章,但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卻是孫儷扮演的小艾想要向外窺視時驚慌失措的表情。這一幕出現在影片的開首和結尾,她究竟看到了什麽,鏡頭始終沒有作交代。

▲《影》劇照(圖/網絡)

當然,可能根本沒有必要交代。“影子”除掉了真身和主公,接下來無非是一輪嶄新的政治洗牌。用居伊·德波的話來講,“他越是凝視,看到的就越少”。景觀的出現,是由統治者設定的。而這種同義反覆的表象自然也是為權力話語所壟斷,這種無限循環的強製性邏輯將被呈現為“永恆的當下”。

今後沛國的政治遊戲規則,要由“影子”來重新制定,而小艾所能看到的畫面,當然也只是“影子”——未來的王想要給她看的。

畫面,向來是攝影出身的張藝謀的拿手好戲。可成也畫面,敗也畫面,出色的視覺設計反倒成了觀眾攻擊其形式主義的最佳理由。其實不然,文藝創作中的形式和內容本就密不可分。回顧張藝謀的早期作品,誰能說形式中沒有言說的意味呢?

在《紅高粱》裡,張藝謀被波洛克附體,讓畫面遍染金黃色。隔著螢幕,我們也能感受到撲面而來的生命活力,這是對死氣沉沉的傳統文化的反叛。在《大紅燈籠高高掛》裡,他又使出了無處不在的封閉式構圖:層層疊疊似乎永無窮盡,宛若監獄的古典建築,和生活在其中顯得無比渺小的人物形成了鮮明對比。白雪皚皚中身穿一襲紅襖的鞏俐,黑夜中格外刺眼的大紅燈籠,無疑都透露出傳統社會秩序對個性的壓抑。

▲《大紅燈籠高高掛》劇照(圖/網絡)

張藝謀之所以能坐穩重量級人物的位置,受到廣大影迷的認可的反抗精神功不可沒。出生於上世紀五十年代的他,出身並不好。被劃分到地主階級的青年張藝謀,常常在工廠開會時被要求離開。

這樣一位才華橫溢而又遭受壓製的文藝青年,一旦有機會接近權力,又會怎樣?

顯然,張藝謀已經用《英雄》《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回答了這個問題。肉身萬花筒、萬人團體操式美學與單一色調的大面積運用,讓我們見識到了他對秩序的尊重,對強力的崇拜。

回想一下《英雄》裡的“朕即天下”吧,張藝謀的形式主義從來就包含著豐富的內容。作為刺客的無名,在“天下”面前自動退縮,成就的是張大導演的“景觀”電影。彼時或許他認為,這就是最適合呈現於銀幕的電影類型。

但靠近權力中心是要付出代價的。身為“影”的境州,自以為可以依靠都督的力量,找到失散多年的母親,就此退隱江湖,過上太平日子。然而,在權力的遊戲中,這種天真的想法非常危險。

一樁超生事件,不僅讓張藝謀險些晚節不保,也讓他長期處於輿論的風口浪尖。直到今天,談及這位電影重量級人物,不少人第一時間想起的還是這條花邊新聞,反倒記不起多少他留給觀眾的傑作。

▲張藝謀(圖/圖蟲創意)

後來的日子裡,這位大導演的言行更為謹慎,也更為圓滑。都督在小艾提醒之下,領悟了破解楊家刀法的秘訣。融入女人身形,以柔克剛,方可在無敵的楊蒼手下撐過三合。當鄧超和王千源在大螢幕上扭動身姿時,影院裡爆發出陣陣竊笑。

可我知道,張大導演一定不會覺得好笑。這些年他學到的人生經驗,恐怕就與權力的相處之道。所以這一回,張藝謀在電影裡奉上的最新“景觀”,就是剛柔並濟、陰陽調和的太極圖。

“影”的身份焦慮

《影》的概念設定和情節走向,極易讓人聯想到黑澤明的《影武者》。何況,黑澤明本就深受張藝謀的推崇和喜愛。但兩部電影,顯然不是一回事。

《影》中的境州和《影武者》中的影子武士,扮演著相似的角色,動機卻大不相同。

境州明明有無數機會可以逃脫,卻甘願留下,扮演都督的替身。這一切源於他對小艾的感情——“只要你想做的事,我就想做。”這大概是天底下最深情的告白,但這種浪漫,注定不會出現在黑澤明的作品中。《影武者》中那位本來自由自在的小賊,在身份被拆穿而被趕出城堡後,反而不能適應原來的生活。

▲黑澤明《影武者》劇照(圖/網絡)

原因很簡單,那位影武者已經在潛移默化中被組織異化了。他原本具有的個性,他的生命意義早已不複存在。在影片最後,影武者單槍匹馬衝向帝國的敵人。此時,他的人生已經和帝國融為一體,不分你我。結局自然是一出悲劇。在黑澤明看來,為權力體制扮演影武者,不可能有其他出路。

而張藝謀為境州找到了求生之道——手刃都督和主公,以鮮血為代價,爬上權力體制的最高位。看上去,境州是這場血腥遊戲中的勝利者,但其實,他不過是成功適應了遊戲規則,並且融入其中。

不過,權力的本質就是變幻無常,捉摸不定。主公無心收復境州,卻將都督視作心腹大患。都督看似一心報國,實際上卻在打謀朝篡位的算盤。這兩位機構算盡的聰明人,都未能掌握自己的命運。

2014年張藝謀電影《歸來》上映之前,人們普遍將這部作品視作他在藝術路線上的“歸來”。可上映之後,人們發現,張藝謀早年作品中的澎湃生命力真的消失了,他正在嘗試用溫情的倫理來包裝殘酷的故事。戴錦華毫不客氣地將《歸來》稱為“爛片”,認為張藝謀作為第五代導演的藝術生命早已“終結”。

▲《歸來》劇照(圖/網絡)

但這或許也是一種過於嚴厲的批評。曾經的張藝謀吊足了專家和學者們的胃口,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事實可能是,他和境州一樣,苦苦尋覓著自己的身份,學著在權力和自由的夾縫中求生存。

小艾是境州生命中的白蓮花,可歷經腥風血雨後,幾近瘋癲的她,還能保有幾分純真?這個問題,恐怕就連張藝謀本人也無法回答。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