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共同富裕視野下的高等教育

2021年11月13日,邵陽學院第十八屆運動會田徑場上呐喊的啦啦隊。毛輝攝/光明圖片

2021年11月8日,位於青島西海岸新區的山東科技大學,大學生們在金黃的銀杏樹下行走。俞方平攝/光明圖片

【思想匯】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徵。共同富裕,基礎是富裕,關鍵是共享,重點是縮小差距。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促進人民共同富裕的歷史進程中發揮著重要而獨特的作用。

共同富裕的基礎在於富裕

我國已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我國人均GDP自2019年起突破1萬美元,站在了邁向中高收入國家的門檻上。依據世界銀行2020年國別收入分類標準,將各國和地區分為高收入國家(人均GDP高於12535美元)、中等偏上收入國家(4046~12535美元)、中等偏下收入國家(1036~4045美元)和低收入國家(不到1036美元)。我國目前處於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預計到2035年,我國人均GDP將達到2萬美元以上,穩步進入到高收入國家行列。

在從中高收入向高收入邁進的過程中,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發揮著重要作用。從國際經驗看,很多國家沒能從中高收入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學術界在過去幾十年進行了大量理論和實證研究,研究究竟是什麽原因促進了一些國家長期經濟增長,而大部分國家卻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結論雖不盡相同,但是都強調了教育在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

在中高收入階段,世界各國各地區普遍普及了義務教育和基本普及了基礎階段教育,各國各地區發展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就聚焦在了高等教育的發展尤其是如何實現高等教育的高質量發展,並以高等教育的高質量發展促進長期的科技進步和經濟增長。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不能和一個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水準相適應,不但無力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貢獻,反而發生副作用。研究也發現,在低收入階段到中等收入階段的發展過程中,基礎教育發揮重要作用,而從中等收入到高收入的發展階段,教育質量相比於教育數量、高等教育相比於基礎教育、高級技能水準相比於基礎技能水準,對於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階段具有更為重要的作用。我國要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階段,在2035年實現人均GDP比現在翻一番的目標,就需要在普及義務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的情況下,重視高等教育結構的調整和質量的提高,發展高質量的高等教育,為實現奮鬥目標提供人才與智力支撐。

共同富裕的關鍵是共享,重點是縮小差距

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共同富裕的本質要求。在教育方面,實現共享就是要建立高水準的教育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實現教育公益性。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深化教育改革,促進教育公平”,為構建新時代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指明了方向。在邁向高收入國家、實現共同富裕的進程中,建立高水準的教育基本服務體系尤為重要,其不僅是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需要,而且是促進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雙豐收的需求。

高等教育本身雖然不屬於教育基本服務體系的重點,但是卻在引領和帶動建設高水準的教育基本服務體系中起著重要作用。由此,高等教育必須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把社會責任與國家使命內化為自身的價值追求,提升公共服務能力與水準,使公益性成為高等教育機構發展與追求的目標,成為高等教育公平的新底線。從全球看,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蛻變和世界格局的變遷,新自由主義在全球範圍內開始失敗與沒落,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全球化與產業化、市場化逐步退潮,人們開始重新討論高等教育的價值,反思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與發展邏輯,核心是反對基於新自由主義理念制定的相關高等教育政策,也促使高等教育的公益性與國家性得到進一步增強。特別是普遍認識到高等教育機構尤其是一流大學必須重視公益性,強化高等教育的社會責任,強化高等教育的公共服務與公共利益,強化高等教育機構作為國家機構的組織原則,強化高等教育機構對於社會公平與教育公平的價值使命。在促進和實現共同富裕的進程中,秉承公益性原則和公平理念的高等教育發展成為實現共享發展的重要維度。

共同富裕的重點是縮小差距,包括城鄉差距、區域差距、不同社會群體的差距,突出表現為縮小收入差距。不斷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和比重則是縮小收入差距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從2020年到2035年要使中等收入群體比例明顯提高,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則進一步提出要讓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今年8月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特別提出要著力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與比重,形成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型分配結構。

隨著我國由低端產業鏈向中高端產業鏈轉移發展,勞動中的知識含量、技術含量、技能含量增加,職業結構、崗位結構和人力資源結構的調整需要更多接受過系統高等教育的人力資源,這是經濟結構調整優化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系統接受高等教育不僅是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而且是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重要支撐。從國際經驗看,接受系統高等教育是知識經濟時代中等收入群體的標誌。“十三五”期間,我國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3.8年,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達到53.5%,比2015年的42.5%提高了11個百分點。新增勞動力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超過一半,這對於源源不斷培養和輸送高質量的人力資源,改善人民生活品質,促進社會流動和社會公平,發揮了重要作用。2020年,我國各類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為4183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4.4%,有超過一半的年輕人接受高等教育,這對於未來培養和壯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意義重大。

促進共同富裕對高等教育提出什麽要求

促進共同富裕要求建立高質量的高等教育體系。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競爭。新征程上,我國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歸根結底要靠高水準創新型人才。這就要求我們更加重視人才自主培養體系,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通過評價機制、資源配置方式與治理改革將適應原來經濟社會發展的傳統人才培養體系轉化為與新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現代化人才培養體系,以經濟社會發展、行業發展、職業要求為依據,強調市場與社會需求導向的人才培養體系,強調服務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以實現人才培養體系的多元化。提升高等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水準,讓高等教育成為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助推器。優化高等教育內外部體系與結構,讓高等教育成為與新發展格局相適應的高速路。建立全面多樣開放的高等教育體系,讓高等教育成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教育體系的高架橋。

促進共同富裕需要高等教育堅持公益性,把以教育公平促進社會公平作為立足點。高等教育有別於義務教育,具有更強的私人收益與社會效益,但世界各國無論教育體制如何,均認同高等教育是具有公共性質的事業,政府都在不同程度上以直接投資或者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形式給予支持。同時,由於知識和創新型人才在知識經濟社會是典型的公共產品,使得高等教育的本質屬性體現為公益性。高等教育的公益性不僅僅體現在提升個人人力資本的教育收益上,更是在注重擴大受教育的群體上,通過高等教育資源配置與擴大受教育規模來進一步縮小區域、城鄉等差異,以教育公平促進社會公平,向大多數人提供更高質量的高等教育。我國目前仍處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初期階段,許多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學生仍然存在入學機會的劣勢。為了滿足公益性目標,就要形成高質量、多樣化的人才選拔與培養模式。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建立了面向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的專項招生計劃,立足於師范、醫學專業等緊缺型人才的定向培養政策,以及發展面向就業的應用型、技能型高等職業教育等。在這些政策中,既有像傾斜性招生這類以困難學生為直接受益群體的乾預措施,即以招收農村學生、(原)貧困地區學生,提高他們上重點大學的比例,促使優質教育資源向農村地區、邊遠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傾斜,解決了他們從“有學上”到“上好學”的問題;而從招生和培養結果上來看,又有公費師范生政策、農村訂單定向免費本科醫學生政策以公(免)費、高補貼、定向就業等優惠措施吸引了大量低收入家庭學生的選擇,在保障他們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時,又為貧困和農村地區的教育、醫療等公共事業培養專門人才。高等教育應堅持公益性原則,把公平放在重要位置,促進和實現以高等教育公平促進社會流動和社會公平。

促進共同富裕要求促進高等教育的區域協調發展。促進包括高等教育在內的區域協調發展,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內容,是推進共同富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途徑。在新發展階段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必須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係,著力創造激勵共同努力、共同奮鬥的體制和政策環境,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逐步縮小區域發展的差距。我國高等教育區域發展不均衡,中西部與東部差距較大。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優化區域高等教育資源布局,推進中西部地區高等教育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是我國新時代區域發展的重要方面,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體現,意在通過提升中西部的高等教育水準提高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能力以促進中西部經濟社會發展,通過解決東中西部的高等教育不平衡和中西部內部的高等教育不均衡來帶動解決其他方面的不平衡。促進高等教育的區域協調發展,既做好錦上添花、培育增長極的事情,更要做好雪中送炭、增強欠發達地區發展能力的事情。健全區域教育合作機制,鼓勵和支持各地區開展多種形式的區域高等教育協作和招生、院校合作,形成以東帶西、東中西共同發展的格局。健全區域高等教育互助機制,發達地區要采取對口支援、高校招生指標傾斜、教師掛職等方式幫扶欠發達地區的高等教育發展。健全區域教育扶持機制,加大國家對欠發達地區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形成區域教育發展的自我發展機制。振興發展中西部高等教育,要跳出教育看教育,由緊盯高教自身發展的小邏輯轉到中西部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戰略發展的大邏輯上來。高等教育需轉變發展思路,把過去眼睛向東向上看變為眼睛向西向下看。高等學校要遵循與區域經濟聯動發展的規律,主動進入到區域經濟產業鏈中,根據不同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特徵完善高等教育的辦學形式和機構類型,以區域戰略性支柱產業和新興產業集群打造優勢學科集群,將自身體系及人才培養結構與經濟產業結構契合,走內涵式發展道路。

(作者:李立國,系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副院長)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