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1905電影網專稿 這首誕生於抗日戰爭年代的歌曲,只要聽一次就會終身難忘。一字一音,短促有力;抑揚頓挫,雄渾鏗鏘。 字字是血,句句是鋼。



它在中華民族處於最危險的時刻,喊出了全國人民一致抗戰的決心,表達了中華民族不甘受外族奴役、與入侵之敵拚死抗爭的鬥爭精神。



國歌,是國家的代表象徵,是民族魂的具象化。《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原名《義勇軍進行曲》)的雄壯旋律,無論是在戰爭年代,還是當今的和平年代,都會激起中華兒女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誕生於1935年。當時,中華民族正處於生死存亡的關頭。這首在中華大地上傳唱了85年的歌曲,像一支戰鬥的號角,曾鼓舞著無數中華兒女為國家為民族去抗爭。



在烈火炎炎的革命戰爭背景下,誕生了這首表現中國人民的剛強性格、樹立民族尊嚴,一展中華民族團結禦敵豪邁氣概的革命戰歌。這也是音樂家聶耳,短暫一生中的最後一個作品。


《國歌》中的聶耳(陳坤飾)


《國歌》便是一部講述這首激勵民眾的歌曲誕生過程的電影。影片導演吳子牛曾說:“在‘抗戰情結’中所體現的,是我從影以來一直尋求的東西:那就是對生命的頌揚,對民族的忠誠,以及對侵略戰爭的仇恨。”



當年,這部電影投資近2000萬人民幣。劇本創作歷時三年有余,大大小小的劇本論證會就開過上百次。劇組為求製作上的精良,還在上海搭建了一條舊街道,再現了上世紀30年代上海的自然風貌和人文景觀。



影片用史詩式的筆觸、紀實體的風格、磅礴的氣勢,真實地再現了國歌誕生的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影片也再現了中國文人肩負神聖的民族文化使命,以筆作刀槍投身抗戰的傳奇故事。


《國歌》就像一幅大氣磅礴充滿激情的畫卷,洋溢著崇高的美,悲壯的美。滾滾行駛的火車,迎面而來,帶我們回到那個風雨飄搖的歲月。這是1913年冬天的一個清冷的黎明,滿載東北難民和傷兵的最後一列火車駛出山海關。



山河破碎,國難當頭。



這是黑暗的時代,淞滬抗戰炮火連天、十九路軍屍橫遍野、關押田漢的南京監獄人滿為患,與命運抗爭的學生在東北流亡。壓抑、沉悶,令人透不過氣……正在上海積極從事抗日戲劇活動的田漢,結識了東北流亡學生齊白山等人,共同投身抗日救亡運動。



國土的淪陷,強盜的瘋狂,政府的軟弱,民眾的抗爭;生與死的呐喊,愛與恨的呼喚,無時無刻不在引起田漢內心的顫抖。 


 

文人志士用他們的方式愛國。“從今十載磨詞筆,文字當為舉世雄”。他們演話劇,拍電影,渴望喚起所有中國人心中的鬥志。



田漢說:“一個沒有危機意識的民族是無望而無救的。“在淞滬戰爭期間,田漢深感戲劇舞台不足以表現抗戰。在夏衍的號召下,田漢、聶耳等人毅然拿起攝影機,以電影為武器,“捐軀赴國難, 視死忽如歸”。



為了真實地記錄下血淋淋的震撼人心的戰爭場面,他們不畏艱險,冒著槍林彈雨,背著攝影機衝進戰鬥第一線,用膠片記錄下抗日軍民的感人畫面。



抗日電影《風雲兒女》由此誕生。然而,在全民大抵抗的熱潮之中,國民政府卻與日軍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淞滬停戰協議》,中國軍隊被迫撤離上海。



不久又傳來了參加東北義勇軍的齊白山、林雪麗等人戰死疆場的消息。一個又一個噩耗傳來,田漢在極度的悲憤之中,寫下了我們今天耳熟能詳的《義勇軍進行曲》 歌詞,並由聶耳在兩天的時間內完成譜曲。


《國歌》中的田漢(何政軍飾)


這首歌迅速唱響全國,喚醒了全國人民的危機意識,點燃了萬眾一心共同抗日的決心。悲壯的歌聲震撼大地,成為中華民族抗日救國、奮勇前進的戰鬥號角。



誕生於苦難年代的國歌,多少年來一直鼓舞著中華兒女。在國家與民族的每一個重要時刻,它都曾被我們高聲唱響,給予我們沸騰的熱血和無盡的力量,激勵我們繼續前進。


今天是“九·一八”事變89周年紀念日。在1931年的這一天,中華民族開啟了長達14年的浴血抗日。大半個中國被踐踏,3500多萬同胞傷亡。一寸山河一寸血,曾經的苦難不能忘。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