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歐陽自遠:未來中國還要“飛”得更遠

七十年神州激蕩,七十年風雨征程。新中國成立70年,是風起雲湧的時代故事,歸根結底更是人的故事。中新網推出人物專題片《70年,我們這樣走過》,採訪五位重量級嘉賓,回溯崢嶸歲月,見證時代巨變,暢敘家國情懷。

中新網北京9月27日電(李妍 李碩行)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的天體化學與地球化學家歐陽自遠,是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被稱為“嫦娥之父”。近日,歐陽自遠接受了中新網記者專訪,他說,仰望星空、腳踏實地,上下求索、踐行夢想,不是一生的總結,而是一生的追求。

84歲的歐陽自遠院士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

1935年,歐陽自遠出生於江西吉安。1952年,剛剛高中畢業的他一直在思考自己的未來。彼時,新中國剛剛成立不久,正在著力建設成為一個工業化的國家,礦產和能源是當時最稀缺的資源。國家號召年輕的學子“去喚醒沉睡的高山,讓它們獻出無盡的寶藏”。這句話深深地打動了歐陽自遠,他立下志向:“我這一輩子就要為國家找礦。”於是,歐陽自遠違背父母希望從醫的意願,毅然考入北京地質學院(現中國地質大學)勘探系,從此,他一生與地下天上的礦石結下不解之緣。

1952年,歐陽自遠考入北京地質學院勘探系

在讀研究生的期間,蘇聯和美國接連發射的人造衛星,讓一直低頭找礦的歐陽自遠,開始仰望星空。他說:“人家發射衛星,我搞地質,我就像一隻小螞蟻在地球上爬來爬去找礦,人家有衛星,繞著地球轉幾圈一下就搞清楚了。”他堅信,中國的未來也一定要走向宇宙空間。

技術是基礎,需要科學來引領。歐陽自遠從1958年開始,將目光轉向浩瀚宇宙,通曉英文、俄文的他,迫切想要知道的是,為什麽要去月球?到月球上做什麽?為什麽又要去火星?帶著這樣的疑問,歐陽自遠加快深入研究的步伐。

1976年,歐陽自遠牽頭吉林隕石雨研究工作

1976年,中國吉林隕石雨降落,引發世界震驚: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場隕石雨,最大的一塊重1770千克,是世界上的“石隕石王”。當時,歐陽自遠帶隊研究,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發表了100多篇文章,這些成果成為世界研究隕石的典範。

從1958年到1993年,歐陽自遠和團隊經過35年的準備,他們認為中國有能力開展月球探測,請求國家組織專家評審論證。國家要求首先論證“中國開展月球探測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研究”,相繼進行“中國開展月球探測的發展戰略與長遠規劃研究”的論證,最後進行“中國首次月球探測的科學目標、載荷配置和可實現性研究”的專家論證。1994年至2003年,經專家歷次論證,都得到各個專家委員會的一致同意和支持。整個論證過程經歷十年。2004年,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並命名為“嫦娥工程”。

2007年,“嫦娥一號”發射升空並成功繞月飛行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成功發射升空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號”順利發射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號”實現月面軟著陸

2018年5月21日“嫦娥四號”成為全球首個在月球背面著陸的探測器

歐陽自遠表示,中國探月工程有一個總的原則,凡是別人做過的,中國要做得更好;凡是別人沒做過的,中國要開頭做。歐陽自遠還透露,今年年底將發射“嫦娥五號”,要實現月球著陸並采樣返回;2020年,擬實現火星探測;未來,中國還要飛得更遠。

歐陽自遠在中國科學院做研究工作

歐陽自遠一直被稱作“嫦娥之父”,但他始終強調功勞是團隊的、榮譽是國家的。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以來,國家的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科研人員,他們把自己的理想與國家偉大夢想緊緊聯繫在一起,朝著更浩渺的宇宙不懈努力。如今,84歲高齡的歐陽自遠,依舊奮戰在科研一線,他說,把自己的命運跟國家的命運聯繫在一起,你永遠是感到目標明確,奮鬥有力。(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