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詩經·唐風·蟋蟀》講述了什麽人生道理?

蟋蟀在堂,歲聿其莫。今我不樂,日月其除。無已大康,職思其居。好樂無荒,良士瞿瞿。

蟋蟀在堂,歲聿其逝。今我不樂,日月其邁。無已大康,職思其外。好樂無荒,良士蹶蹶。

蟋蟀在堂,役車其休。今我不樂,日月其慆。無已大康,職思其憂。好樂無荒,良士休休。

——《詩經·唐風·蟋蟀》

《蟋蟀》一詩格調憂鬱悲涼,作者既有人生易老,要及時行樂的思想;也有行樂有度,要做賢士的志向。這首詩反映了東周時期唐地的風情,十五國風中“唐風”指晉國之詩文,同時指先秦時代唐地民歌,因為周朝時晉國始封地位於“唐堯故地”,在當時被稱為唐國。

頭兩句感物傷時,從蟋蟀由野外遷至屋內,氣象漸漸寒涼,想到“時節忽複易”,今年已到了歲暮。古人常用候蟲對氣候變化的反應來表示時序更易,《詩經·豳風·七月》寫道:“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九月在戶”與本詩“蟋蟀在堂”說的當是同一時間。《七月》用夏歷,本詩則是用周歷,夏歷的九月為周歷十一月。本篇詩人正有感於十一月蟋蟀入室而歎惋“歲聿其莫”。

詩篇表達了農耕文明生活所造就的特有的中道觀念。勸人勤勉的意思非常明顯,《蟋蟀》知難,“知難”就是知後難,也就是《荀子》所說的“長顧後慮”,只有“知難”,才懂得生活奢儉的分寸把握。所以詩一方面說光陰荏苒,要及時行樂,不享樂則生活無味;另一方面又說行樂之時還要想到平時,節製的享受才是中道,才是良士所取的法則。這裡的行樂絲毫沒有放縱之意,而是帶著清醒的克制,“生有涯而思無涯”,要審時度勢也要量入為出。內心的警惕時時有所告誡,倒顯示了比較典型的中國古代士大夫品格。

這首詩是有人生的大智慧在裡面的,《蟋蟀》以詩的語言講出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本詩的基調是中正平和,既不高調也不消沉,從生命的常態裡總結出生存的哲理。最難能可貴的是此詩體現出來的最早的生命意識的萌發,這體現在詩中對生命有限性的感歎和對體現個人價值的渴望,開啟了中國文學的生命意識傳統,具有重要意義。《蟋蟀》一詩所表達的對待生活的態度,向來為人們所稱許,並以之為教誠。

古代皇帝常常欲樂無度,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風俗往往壞墮。這時,《蟋蟀》便可成為溫婉的諫言。直到清代,康熙皇帝的《聖祖仁皇帝庭訓格言》中也還引《蟋蟀》一詩作為對兒孫的訓誠。足見《蟋蟀》一詩影響之大。

人們都希望能過得祥和快樂,如何調節身心平衡便是人生的大智慧。人生中最吊詭的是時間,最可怕的也是時間,一方面是古人的諄諄教誨“逝者如斯夫”“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後世又有詩人吟道“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另一方面也是古人的勸誡中的自我寬慰“行樂須少年,尊前看取衰翁”“百歲光陰一夢蝶,重回首往事堪嗟”。這兩種人生態度其實並不矛盾,人生需要激進的奮鬥,也需要舒緩和停頓。《蟋蟀》的生活智慧在今天依然值得借鑒。

蟋蟀作為秋蟲的代表,從《詩經》時代開始就進入了文學的視野,並且一度作為重要的物候特徵而被記載史冊。唐宋時期的文人墨客不僅用蟋蟀來抒發悲秋之情、離愁別緒、空閨幽怨,還將蟋蟀看作譴責時弊的工具,元明之際更是被用來譏刺社會,表達對普通勞動者的同情與尊重。這說明以蟋蟀為代表的“昆蟲文學”逐步有了自己的認知模式,不再僅僅只有依靠外表、聲音、姿態,來對四時之景進行錦上添花的功能,而是有了文學書寫的靈魂表達,能讓人通過它們聯想到更加深遠的意義,這是昆蟲意象發展階段的重要突破。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