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正確的“推娃”方式是什麽?一位博士媽媽育兒理念

文丨 Sophie 編丨Jane

這個話題,只能說一些個例和我自己的實踐跟大家分享,因為在我看來沒有什麽標準答案,都是自己的選擇。

到底要不要推?什麽情況下推?

首先,分情況。先講一個故事:

出自《晉書·惠帝紀》:帝嘗在華林園,聞蝦蟆聲,謂左右曰:“此鳴者為官乎,私乎?”或對曰:“在官地為官,在私地為私。”及天下荒亂,百姓餓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其蒙蔽皆此類也。

白話文:晉武帝司馬炎的第二個兒子司馬衷(也是西晉的第二代皇帝)曾經在華林園裡遊玩,聽到蛤蟆咕呱咕呱的叫聲,就對侍從們說:“這叫喚的東西是官家的還是私人的?”侍從們說:“這叫喚的東西在官家地就是官家的,在私人地就是私人的。” 到了天下災荒的年歲,百姓餓死,司馬衷竟然問:“他們為什麽不吃肉粥呢?”他的昏聵癡頑都是這種樣子的。

一般用這個“何不食肉糜”的例子,來諷刺司馬衷的昏聵,進一步看,如果他常年深居宮中,當然是真的不明白百姓的疾苦。

自己(家)的情況,能吃米粥,還是吃肉糜?

如果溫飽問題(米粥)還需要解決,為解決溫飽所帶來的那些必須要做的事情,要不要推?

這個米粥問題,是泛指那些以後能夠養活自己的技能,和為學習這些生存技能所需要的基礎。

關於技能教育的思考角度,我是從吳軍老師的書《大學之路》得到的啟發。大意是不管是處在社會底層還是中產階層,技能教育都是獲得基本謀生能力的基礎。特別是在解決溫飽階段,謀生技能更是必需的。

如果是年輕時意氣風發的我看到這一段,應該會跳起來:怎麽這麽沒有理想?這樣的書,我可能會立刻扔到一邊。而現在細想,他說的是事實啊,雖然貌似有些冷酷。如果生存都沒有解決,就隻談理想,或者被理想佔據頭腦,總是有些不切實際,解決每天的吃住行來的更實在一些。

很多人可能不同意這個觀點,換作二十出頭的我,也不會同意的。可以拿出來反駁的故事也很多,比如某某歌星成名之前是北漂,住的是地下室,他多年堅持理想,最後終於登上人生巔峰。北漂歌手有多少人?又有幾個登上了所謂的人生巔峰?登頂之後,又紅了多久?

當然即使掙扎於生存,有一些小的愛好和興趣會讓自己的生活更多彩,這些小愛好就像生活裡的光。

我既不想雞血,也不想給理想澆冷水。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把握理想和現實的度,也是成長的過程。幾許無奈,幾許歡樂,毀滅或者涅槃。Life is not easy.

這裡扯遠一點,川普說“我們的工作沒了,都被你們搶了。”

come on! 從經濟學上失業分為摩擦性失業。結構性失業和周期性失業。

摩擦性失業一般是短期的,比如轉換職業造成的臨時性失業。周期性失業,比如美國2008年經濟危機,有大量的人失業。結構性失業是在產業調整的的過程中,勞動力的技能,跟市場的需求不匹配。美國中西部的大量失業不少是屬於這種結構性失業。

產業已經升級了,原有的技能已經沒有市場或者市場很小了。如果這些原有技能就是你的愛好,那麽你願意跟你的愛好共存亡也是你的選擇。

不高興工作沒了,就升級你的愛好,而不是叫囂工作被搶了,即使叫囂的聲音很大,有的人已經相信了,但是對提高就業率其實沒有什麽實質性幫助。

結構性失業大潮中,從一個國家來講,有時只能耗著。這時候感謝大學和各種培訓機構,一方面確實促進文明進步,傳播知識和提供技能培訓,另一方面可以給 “無處安放” 提供一個安放之處保持社會穩定。

總之就是,從個人生存,到家庭溫飽,再到一個國家解決就業,其實都是一樣的。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先解決那些最基本最基本的問題。

推的第一個層面就是慢慢想明白理想和現實之間這條線,就會根據自己的情況更好的選擇。

從現實出發,掌握基本的謀生技能和為此打基礎的這類必須要做的事情,是要推的。用在孩子身上就是學校的學習,必要的推和幫助還是很必要的。盡量做到成績優異,就是做學生的本分吧。

必須要做的事情,怎麽推?

必須要推的事情,在我們家就是學中文。

經常看我文章的讀者,都知道我對中文是多麽“死磕”,其實山外有山,在真正的高人面前,我隻算個入門級。說說我和我的好朋友(另外一位推媽)的故事吧。我更喜歡給大家講故事,讓大家自己品味和取捨,而不是一定要接受什麽觀點。

2014年初,我參加了一次關於跟孩子一起讀經典的講座,結識了另外一位媽媽R同學.R同學跟我一樣希望孩子不要忘“祖”,和多受到中國經典和傳統文化的浸潤。

於是我們開始了周末一起帶孩子讀經典,慢慢發展成我們的周末學堂,9個家庭19個孩子。

四年多的一起“奮鬥”- “推”孩子中文,我跟R同學也成了好朋友。過去的一年多以來,我們有過很多次激烈討論,最根本的原因是學堂和我個人理念上的分歧,同時因為我知道這一路走來的不易,珍惜給孩子提供的場所和我們之間的友誼。也不能做退出學堂這樣的“負氣出走”。

學堂某段時間的信息是“孩子就要聽話,不要多問”,整個氣氛在我看來非常壓抑。這完全擊中了我的Hot Botton (紅色按鈕,一按就爆)!

我就是個被“虎爸”養大的娃,我的同學到我家都戰戰兢兢,知道我有個特別厲害的老爸,說一不二,小的時候照鏡子都是偷偷的。我爸給我要求的人設只有做學霸,堅持到了中學畢業,做了一路的“偽學霸”。後來回想我其實是很愛學習的,可能不要給我那麽大的壓力,我也會學得很好或者更好。

學堂的這種氣氛,狠狠得擊中了我。更重要的是違背了我對教育的最基本理念:孩子是一個生命,他們值得被尊重被看見被聽到。而不僅僅是“你要聽話”。

我跟R同學就這一點進行了很多次討論和觀點“碰撞”,也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對於東西方育兒方式和文化上的根本立足點的理解不斷加深。

在根基上,東方更加偏向於父母的權威(聽話),西方更加自由一些(尊重孩子)。兩者之間的取捨其實是一個度的把握,而對於孩子做事情堅持和韌性培養這一點上是一致的。

既然學中文是必須的,我的觀點是“溫柔而堅定”的“推”。

R同學自律能力和執行能力超強,而我自由散漫。我們約好一起去什麽地方,她總是比我早到。

在R同學這裡,“推” 孩子讀經典,不只是學中文和文化傳承,而是通過深耕細作這個過程,磨煉悟道,教孩子做人和做事。R同學希望孩子做什麽事情,自己必定是身體力行,教孩子也有嚴有愛。這一點跟虎媽是一致的,虎媽推孩子學琴,自己也是一路學習,一路陪伴。

對我來說,通過學中文這個渠道,希望孩子傳承中國文化。我的“推“在段位,程度和做法上跟R同學就很不同。R同學不僅僅是推,而是自己也一起做,體會孩子的困難到底在哪裡。

這就是我跟朋友在“推”娃讀經典這件事情上的不同。表面“推”的程度和做法上的不同,最根本還是因為目標不同,執行人理念和自身能力的不同。

如果決定要推娃,R同學是那個好的榜樣。

“推”興趣愛好

(通識和博雅教育 - “肉糜”)

基本的學習狀況保證了,再說那些數不盡的興趣愛好。

我沒什麽經驗,我家快8歲的娃還沒發現那個讓他如癡如醉的興趣愛好。於是我去請教了朋友,朋友孩子年齡比較大,也經歷過了對不同興趣的探索過程。

朋友分享了自己孩子學小提琴和學圍棋的經歷。

小提琴:學琴一段時間之後,不喜歡學,就停了下來。後來,自己又說想學,學了一段時間,還是說不想學了。停掉,自此之後再也沒有摸琴。

圍棋:開始學之後,從技藝和成績上一路攀升,自己要求找教練。參加比賽輸了之後,會有火山爆發式的情緒崩潰。而最後讓自己平靜下來的還是圍棋。

這兩種對比是不是很明顯呢?

有這麽清楚的對比,對於父母來說其實挺容易的,就是放手讓孩子做自己喜歡的。

比較難的是怎麽知道孩子是不是喜歡呢?

多嘗試!

朋友的經驗是讓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去思考,自己想放棄,是因為不喜歡?還是因為太辛苦?這個自我認知的過程很重要,幸福跟自我認知是一對好朋友。

如果是孩子喜歡的,那就陪孩子一起成長。真的很不喜歡,放棄了是解脫。

孩子你怕辛苦嗎?對不起,難也要做,我們來一起做。人生本來就不易。這一點我特別佩服很多媽媽,真的是陪孩子一起做,去體會孩子經歷的困難,跟孩子一起升級打怪。比如我的R同學就是如此,我佩服之至,這一點我還遠遠沒有做到。

有的孩子完全不需要推,對於自己喜歡做得事情有足夠大的動力自推。當然父母在不起反作用的前提下,能夠跟孩子一起成長也是很好的。

另外,喜歡不是一成不變的,也不是唯一的。所以這個找“真愛”的過程不是一勞永逸的。

從要不要推,到怎麽推,為何而推。是個不斷問自己和幫助孩子建立自我認知的過程。

好了,我總結一下:

我的核心理念:孩子是一個生命,尊重孩子,聽見孩子,看見孩子。

選擇過程:

一定要做的事情(比如功課):溫柔堅定,有章有法的推,推到什麽程度,各位自己決定。

錦上添花的事情(比如興趣愛好):孩子喜歡的,自推(跟自己死磕)或者助推(跟孩子一起體驗)。孩子不喜歡的,不要硬推。

說了這些,你是不是還是很懵?生活就是要自己找答案。

不管是要成為學霸,還是修煉某一方面的興趣愛好,都是一個成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孩子自我認知,學會選擇和取捨,在選定的路上不斷深耕。日子就是這樣點點滴滴,慢慢織出來了。

這麽一篇長文,借用上幾句我們中國的古話就說完了: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太美好了!

有鴻鵠之志的,天時地利人和的前提下,吃得了苦中苦。

所以,我建議讀者們,在中國古老智慧的籠罩下,學習和運用科學的做事方法。

願你,腳踩大地,仰望星辰大海。

寫在後面:

文章先發給R同學預覽,她對關於“聽話”的補充非常好,也寫出來給大家分享:父母要修煉自己到一個接近理性的狀態,在這個前提下,要求孩子聽話其實是希望孩子學會服從於理性。

如果孩子提醒父母要求不合理,父母應該停下來思考:如果要求真的不合理,就馬上停止。父母偶爾用非理性的方式對待非理性的孩子也是未嘗不可,但是如果以不理性要求孩子聽話是種常態,對孩子是很大的傷害。

她的這些話非常好,這樣以後我們想到“聽話的孩子”會更明白到底期望的是什麽?是孩子的言聽計從呢?還是孩子經過獨立思考後,認同父母理性而選擇聽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