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聽覺方式迥異的早期哺乳動物

《自然》本周發表的一篇論文Cretaceous fossil reveals a new pattern in mammalian middle ear evolution報導了中國白堊世時期的一個齧齒類哺乳動物新種,這一長有耳朵的新種與它的近緣親屬很不一樣。研究結果表明,其聽覺器官的演化可能是由攝食需求驅動的。

Jeholbaatar kielanae複原圖,背景中是同一時期的可以四翼滑翔的近鳥型恐龍小盜龍。| 來源:Yong XU of IVPP

化石證據顯示,哺乳動物的耳部演化至少獨立發生了三次,期間下頜結構緩慢進入顱內,形成中耳微骨。但是,不同哺乳動物類群如何以及為何會出現這種演化過程仍有待解答。

中國北京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王元青和同事描述了遼寧省九佛堂組發現的一個多瘤齒獸(一類齧齒類哺乳動物)新種的化石,並將其命名為蓋氏熱河俊獸(Jeholbaatar kielanae)。作者指出,該化石約有1.2億年的歷史,並估計該動物體重為50克左右。樣本中的左中耳骨保存完好,構造特殊,整個左中耳骨的組成也比之前報導過的白堊世多瘤齒獸的化石樣本更顯完整。來自熱河俊獸的證據顯示,多瘤齒獸的中耳發育是由攝食需求驅動的。根據其下頰形狀,作者認為熱河俊獸可能曾是雜食動物,以蠕蟲、節肢動物和植物為食,其在咀嚼時的下頜運動非常特別。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