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農業專家:我國口糧已經實現絕對安全 進口多少對口糧安全沒有影響

近日,聯合國糧農組織、農發基金、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世界糧食署、世衛組織聯合發布的報告預警稱,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或導致全球處於饑餓狀態的人口數量達到6.9億,這將是近5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那麽,我國是否面臨糧食安全問題,從長遠看該如何保障糧食安全?新京報記者為此採訪了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鄉村振興專家谘詢委員會委員,中國農業大學前校長柯炳生和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萬建民院士(水稻分子遺傳與育種專家)和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前所長、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樊勝根。

新冠疫情讓饑餓問題雪上加霜

新京報:今年面臨近50年來最嚴重糧食危機,是什麽原因所致?

樊勝根:在新冠疫情暴發之前,全球饑餓的人數就很多。最新報告的數字是6.9億,一年中增加了1000萬,五年中增加了近6000萬。這表明過去幾年全球饑餓人口仍然有所增加,這有幾方面的原因,比如氣候變化導致的乾旱、洪澇災害更加頻繁,戰亂,收入不均等的擴大化——即窮人更窮,富人更富。新冠疫情對於饑餓問題起到了雪上加霜的作用。

新京報:糧食浪費、社會動蕩、自然災害和新冠疫情對於形成全球今天這個局面的影響程度排序是什麽?

樊勝根:就今年而言,居於首位的因素是新冠疫情。這不僅僅直接衝擊了糧食生產系統,還減少了很多人的收入,即使不是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員,也由於收入的減少,沒有辦法購買足夠的糧食;居第二位的是病蟲害,像非洲蝗蟲、草地貪葉蛾等;居第三位的是一些國家(地區)持續的動亂影響了當地的農業生產。

就長期而言,居首位的是氣候變化;居第二位的是資源(含糧食)浪費和缺乏,隨著全球人口的持續增加,土地資源的不斷減少,將來農業生產用地、用水,以及生物多樣性的損失,都會對糧食安全構成重要威脅;居第三位的是收入差距的拉大,窮人越來越窮,這部分人群就陷入了惡性循環。最後一個就是各類急性傳染病的影響,今年是新冠病毒,將來是否會再次發生類似急性傳染病,都說不定。

新京報:今年這種局面會持續多久?

樊勝根:這很難說,可能到今年年底,也可能明年,這主要是取決於疫苗能不能盡快上市,以及疫苗的有效性,即能否快速控制住疫情的進一步擴散。如果疫苗在未來6個月內能夠大量使用,糧食安全問題就不會進一步惡化。

從長遠來看,我們還需要加大科研投入,要運用好資源以生產出更多、更好的食物。同時,要減少糧食浪費,降低損耗。全球的糧食有三分之一被浪費了,如果我們減少一半的糧食浪費,全球的糧食安全問題就可以在很大範圍內得到有效緩解。社會保障系統的建設和完善也至關重要,以便讓弱勢群體在受到衝擊時仍然能獲得營養健康的食物和基本生活保障。

此外,保持市場貿易的暢通也非常重要。並不是每個國家(地區)都能生產當地所需要的糧食,如此才能讓各地通過市場交易來實現各取所需。

糧食安全的壓力依然存在

新京報:新冠肺炎疫情、洪澇災害、乾旱等因素將對中國的糧食安全帶來什麽影響?

柯炳生:新冠疫情是此前從未發生過的新挑戰,對於一些產業,如製造業、旅遊業、餐飲業等的影響較大,對糧食安全的影響並不突出。國內的糧食生產基本沒有受到影響,糧食進口目前看也沒有太大影響。

至於洪澇災害和乾旱的影響,肯定有,但是並不會很大。我國幅員遼闊,各種災害年年有,改革開放40多年來,也有過若乾特別明顯的洪澇乾旱年份,但從來沒有發生過糧食安全問題。

萬建民:我國的糧食安全問題還是要引起高度重視,還沒有到高枕無憂的程度。隨著我國人民群眾生活水準的不斷提升,對糧食需求的量也不斷增加,尤其是我們對動物蛋白的需求增加更為迅速。所需的糧食總量不斷攀升,對糧食安全的壓力還是存在的。因此,抓好糧食生產這根弦不能放鬆。

新京報:從目前的全球疫情形勢來看,我國的糧食進口是否受到影響?

柯炳生:在口糧方面,我國已經實現了絕對安全。相比改革開放之初,我國的人均糧食生產水準已經提高了約一半。我國每年進口的幾百萬噸水稻和小麥,主要是調劑品種,並非國內生產不足。現在和未來我國進口糧食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畜禽飼料方面,包括大豆(豆粕)和玉米高粱等。簡言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進口糧食的多少,對我國的口糧安全沒有影響。

新京報:從糧食安全的角度來說,進口糧食的主要功能是什麽?對於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來說,這種供應方式佔多少合適?

柯炳生:我國現在生產的稻穀和小麥,不僅足以滿足口糧消費,每年還有幾千萬噸的剩餘,作為飼料糧使用了。進口糧食主要是滿足飼料需求,也是進行一些糧食品種的調劑(如泰國香米、加拿大強筋小麥等)。至於需要進口多少,取決於我國國內人口的多少和人均消費需求的多少,總體上看,會不斷增加。

保護好農民種糧積極性“藏糧於地”

新京報:我國當前糧食種植面臨的最主要挑戰是什麽?

萬建民:最主要的挑戰是糧食的剛需與農民種糧的積極性、種糧的收益之間的矛盾。我們種糧的生產能力是有的,只是如何讓農民有積極性去種糧,這是當下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

柯炳生:糧食生產問題,從短期來看,主要是市場價格問題。市場價格高,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就高,糧食的生產面積就會擴大,各種投入和管理就會更到位,糧食總產會更高。從長期來看,主要是生產能力問題,這由土地面積和單產兩個因素決定。保護農業土地尤其是耕地,任務很艱巨。

新京報:在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耕地紅線保護問題的關鍵是什麽?

萬建民:最重要的辦法是提高部門面積的產量,這就需要科技。提高種糧的科學技術,為以後的糧食安全發揮更大的作用。

柯炳生:解決好這對矛盾,除了嚴格落實好現行的保護耕地的法規外,關鍵是要提高建設性用地尤其是居住用地的效率。同時,也要利用好非耕地資源,拓寬建設用地的來源。比如,浙江省的“坡地村鎮”改革試驗,就是一種創新性的有效方法,既滿足了建設用地需要,也保護了耕地,保護了生態環境。

新京報:萬院士是水稻研究的專家,你覺得中國的水稻畝產還有多大的提升空間?

萬建民:現在我國的畝產是450公斤-470公斤,畝產提高到500公斤-550公斤是完全可能的。要實現這個目標,一方面需要進一步加強優良品種的培育,另一方面要推廣高產的栽培體系。我們有4.5億畝水稻田,如果一畝地增產100斤,就能增加450億斤稻穀。

新京報:對於保障我國糧食安全還有什麽建議?

萬建民:我認為唯一的路子就是要加強農業科技研究,提高畝產。

柯炳生:我們要努力做好“藏糧於地”和“藏糧於技”兩項工作。同時,國家財政需要繼續加大投入力度。

餐飲消費環節浪費最嚴重

新京報:糧食浪費也是糧食安全的重要一環。這些年來,公眾在浪費行為上發生了哪些變化?

柯炳生:這些年來,我國的餐飲浪費現象已經大為減輕。但新的問題也開始凸顯,例如,外賣的興起,有增加餐飲浪費的趨勢。外賣遞送過程中,飯菜質量難保不降低,或者數量過大,都可能造成浪費。

萬建民:總的來說有進步。現在與國外,尤其是與日本相比,我們的餐飲浪費現象還是比較嚴重的,沒有得到根本性的好轉。我們現在倡導的“光碟行動”,日本幾十年前就實現了。

新京報:我國糧食浪費問題主要體現在哪些環節?

萬建民:主要還是在餐飲消費環節,生產和運輸環節的浪費還沒那麽嚴重。

新京報:形成浪費糧食現象的原因主要是什麽?

柯炳生:浪費的本質是所購買的餐食超過了就餐者的實際需要。為什麽會發生這種現象,無非是主觀故意和客觀失誤。主觀故意就是故意多買,因為有面子思想,奢靡攀比之風。客觀失誤可能是桌餐的飲食方式,不太容易控制點菜數量,也可能是點菜者對就餐者的食量估計錯誤等等。

萬建民:我們的教育水準和道德水準還是有較大提升空間;同時,我國的糧食價格還是比較便宜。中國的糧價總體上與國民收入的增加步調還是不相適應,市場價格還有提升空間。從糧食浪費的角度來看,還是值得深思的。總的來說,如果糧價提高,浪費行為減少的可能性會大一些。但考慮到低收入階層人群,糧價怎麽提升,提升多少,確實需要謹慎。

新京報:我們該如何遏製糧食浪費行為?

樊勝根:從技術角度而言,購買時不要買太多,要有計劃地購買。在外面點餐要適量。當然,飯店等零售行業也需要提高技術,改善技術應用也能有效減少食物浪費。此外,糧食或食物的運輸、加工和儲藏需要改善基礎設施條件,提高效率。總之,從糧食生產、運輸、倉儲到餐桌上的消費各個環節的浪費都需要進一步減少。

萬建民:通過宣傳教育,讓公眾自覺形成節約的習慣,營造出一種文化風俗和社會風氣:以節儉節約為榮,以浪費糧食為恥。此外,就是經濟杠杆。糧食價格還是要適當根據市場行情進行調整。

新京報記者 肖隆平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