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2分鐘讀懂皇帝諡號、廟號、年號

無論是看影視劇還是看書,但凡涉及中國古代史的,都繞不開皇帝的廟號、諡號、年號等。如果說公元幾幾年,大家可能很懵逼,但換成漢武帝時期、唐太宗時期、康熙年間,相關歷史背景自然而然就浮現在腦海。

那麽,類似“武帝”“太宗”“康熙”這種代指皇帝的稱呼,到底有什麽規律,為啥有的稱“某某帝”,有的稱“某某祖(宗)”,有的又不帶“帝”和“祖(宗)”這些字眼?

網絡配圖

古代為了避諱皇帝的名字,一般會用諡號、廟號或者年號來代指。

首先,“某某帝”這種稱謂是皇帝諡號,如漢景帝、漢武帝、隋文帝等。諡號起源於西周,君主死後,朝廷會用一個或兩個字,對他的生平進行的概括性評價,相當於蓋棺定論。諡號選用哪個字,有專門的規則——諡法。諡號最高的褒揚就是文、武,此外成、桓、昭、穆、景、明等也是褒字,而厲、幽、煬都是貶字,衝、殤、湣、哀、悼既帶有同情也兼有貶意。

從西周到隋朝,一般都用諡號代指君主。例如《左傳》的紀年方式,是魯隱公元年、二年、三年……,魯桓公元年、二年、三年……隱公、桓公就是諡號。不過,諡號並不是帝王的專屬,皇后和地位很高的大臣也有諡號。

網絡配圖

其次,類似“某某祖(宗)”這種稱謂是皇帝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明成祖等。廟號起源於商朝,是皇帝死後,皇室後人在太廟為他奉祀時特意起的稱號。廟號遵循“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在“祖”或“宗”前面加的字,也算是對君主的一種評價,太祖、高祖代表開國立業,如唐高祖李淵、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太宗意為發揚光大,如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趙光義;此外,世宗、仁宗、宣宗、德宗、玄宗……各有寓意。

因為唐朝武則天打破了隻用1-2個字做皇帝諡號的規律,用一大串溢美之詞給自己在生前定諡號,後來的皇帝們紛紛學著給先祖的諡號加字。從此,皇帝諡號的字數越來越多,不便於再用諡號代稱某位皇帝。於是,從唐朝開始,一般用廟號代指某位皇帝。

網絡配圖

那麽,唐朝之前為何不用廟號代指皇帝呢?因為周代和秦朝都沒沿用廟號,直到漢朝才重新啟用,而且漢朝對廟號的資格限制很高,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廟號。這一情況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才被打破,所有皇帝都有了廟號。

第三,如永樂、嘉靖、萬歷、康熙、乾隆等,都是年號,沒有“帝”“祖(宗)”這些字眼。年號是漢武帝開創的,用以記錄年份。年號被認為是帝王正統的標誌,稱為“奉正朔”。一個政權使用另一個政權的年號,是藩屬、臣服的標誌之一。年號的使用情況非常複雜,一個皇帝可以多次改元,例如漢武帝有11個年號。

網絡配圖

但明朝和清朝比較例外,基本上每個皇帝隻用一個年號,因此對明清兩朝的皇帝,也常常用年號來稱呼,例如永樂帝、崇禎帝、康熙帝等。

歡 迎 關 注

文藏藝術

文藏書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