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它被發現時碎成了3000多片,經過8年修複,驚豔世界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初,圍繞陝西西安的秦始皇陵,就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考古專家。由於秦陵的特殊地位,國家規定是不能主動發掘的。但是,相關的勘測工作是從來沒有中斷過的。在70年代中期,兵馬俑坑被發現,這是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重要考古成就。在1980年,考古工作者在一座陪葬坑中發現了大量的青銅碎片。

這些青銅碎片顯然不是一般器皿上的,它們形態各異,有著不同的狀態。即便是毫無考古經驗的人,也可以一眼看出馬頭、馬腿等組件。經過清點,破碎程度觸目驚心,一共有3000多塊大大小小的碎片。據說當時有位年輕的考古專家無比痛心,甚至還流下了眼淚。因為他知道這就是稀世之寶,碎成這樣之後,不一定能不能再現人間。

國家組織了大批的各種專家,經過了8年的修複,終於讓它完整地出現在眾人面前。在1989年陳列展出時,立即驚豔了世界,獲得了世界性的讚譽。原來,這真的是銅車馬的文物,而且還不是一乘,而是兩乘銅車馬。

這兩乘銅車馬,都是單轅、雙輪、四馬的基本造型,它們之間的差別是一個馬夫是坐在車廂之中,另一個馬夫是站在車廂之中,所以這就有了“立車”和“安車”的區別。這裡面還是大有講究的,《後漢書?輿服志》就有記載“天子所禦駕六,余皆駕四”。雖然這是漢朝的記載,但漢隨秦製,秦朝的禮儀制度應該是相差無幾的。這說明,這兩乘四馬的銅車,應該是代表秦始皇鑾駕車隊。

考古專家將它們編號為一號銅車馬和二號銅車馬,小玨盡量避免使用古代術語,用通俗的語言向您介紹。一號銅車馬就是所謂的立車,又稱為高車。它的特點是“敞篷”的車廂,上面只是用一個巨大的傘蓋遮風擋雨,其實更重要的目的是為了彰顯皇家的威儀。傘蓋下方站立著一個銅俑,就是擔任馬夫的職責。它頭戴華冠,腰佩寶劍,表情莊重,目視前方。

一號銅車馬通長為225厘米、高為152厘米,在史籍之中有“戎立車以征伐”的說法,可以看得出,這種立車的視野開闊,作用是為了指揮打仗和打獵。

二號銅車車通長為317厘米、通高為106厘米。之所以比一號銅車馬更長,是因為後面是一個封閉性的車廂,而且分為前後兩室。前室很狹窄,只能供馬夫坐著操縱戰車,而後面很寬敞,可以供主人休憩。之所以比一號銅車馬低,是因為它沒有高大的傘蓋。車廂後室不僅有窗,有門,還有雕刻著異常精美的花紋,以夔龍與鳳鳥為主,輔之流雲紋、幾何紋。

在二號銅車馬的車轡繩末端,刻著“安車第一”的字樣,可見它就是一輛安車,又稱為轀輬車。《史記》之中多次提到它,它是秦始皇出巡時所用的出巡乘輿。

我們現在如果去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參觀,會發現這兩乘銅車馬的上面還有各種各樣的顏色。其實,它在當時就已經是通體彩繪,並運用了各種技術。馬身應該是通體雪白,體現了皇家的高貴。其它的部件,都根據實際情況,繪製成不同的顏色,以藍、綠、白三色居多。當然,因為時間太過久遠,這些顏色中有些脫落,或者受到了周圍環境的影響,產生了一定的變化。

在古代,對於生活用品,特別是皇家所用,都非常有講究。甚至於每一個部件,都有專業名稱。因為時代的演變,很多名稱我們只能從史書上看到,並沒有實物對照。銅車馬的出現,顯然填補了這個空白。它們是採用真車馬的1/2大小製作完成,所以部件都是按照當時的真銅車馬完成的,所以極具參考價值。

這件文物,雖然只是規模巨大,神秘莫測的秦陵中顯露的冰山一角,但無疑已經驚豔了世界,被譽為“青銅之冠”。有機會的話,一定要去看看,它們是我們民族的財富,是祖先智慧和精湛工藝的結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