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雙塔寺為何成為京劇《四進士》中的盟誓之地?

有出京戲《四進士》,講的是明朝嘉靖年間四位同年進士毛朋、田倫、顧讀、劉題,因為一起案子而發生矛盾糾葛的故事。四人中有人行賄,有人枉法,有人主持公道。最後,違法犯罪的官員得到了應有的懲處,是一出可以作為反腐教材的老戲。戲一開頭,即四位進士在雙塔寺神前盟誓:“此番出京簾外為官,如有人密劄求情,官吏過簡,貪贓枉法,匿案準情者,準備棺木一口,仰面還鄉。神靈共鑒。”

正陽門有關廟,安定門內有孔廟,四進士為何要在雙塔寺盟誓?這雙塔寺又是在哪兒?

▌連環畫《四進士》

海雲住持為帝師

雙塔寺,在今天的西長安街路北、西單路口以東,始建於金章宗時期(1190-1208),元代叫慶壽寺。

金朝末年,得道高僧海雲和尚攜弟子可庵來到燕京,入住慶壽寺。中統元年(1260),忽必烈賜慶壽寺海雲師陸地五百頃。(據《元史·世祖紀》)忽必烈為何如此厚待海雲?

這位海雲和尚是山西嵐谷寧遠人,俗姓宋氏,生於金章宗泰和二年(1202),八歲削發為僧,拜中觀為師,十四歲時已能升座講解經文。山西鬧饑荒,“人相食”。海雲“竭力濟眾”,被金宣宗賜以“通元廣慧大師”稱號。

1220年,木華黎率領的蒙古軍隊佔領嵐州,海雲和他的師傅一同被執。成吉思汗專門派人給木華黎捎來話:“老長老、小長老可好!存濟無令欺辱。”

從此天下人都稱海雲為“小長老”。

蒙古軍圍城的時候,中觀已經預感到城將陷,對海雲說:“我已經老了,死也沒什麽。你還年輕,趕快逃學生去吧。”海雲哭著說:“死生有命。我怎能在危難之際離開老師去求生呢!再說我們出家人還對生死有什麽困惑麽!”中觀高興地說:“好,那我們一起去燕京吧。”

中觀沒等到出發那一天,就圓寂了。海雲埋葬了師父,一人來到了燕京慶壽寺。

忽必烈也知道海雲的大名,曾經召他去見面。路過雲中(今大同)的時候,海雲知道劉秉忠博學多才藝,就把他推薦給了忽必烈。(見《元史·劉秉忠傳》)從此劉秉忠就留在了忽必烈身邊,後來忽必烈建都燕京、規劃建設大都城,劉秉忠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這是後話。所以,忽必烈對海雲十分尊重。

海雲來到慶壽寺後,慶壽寺住持中和章公便把衣缽傳給了海雲。此後,忽必烈手下的官員不斷前來求教。第一個是丞相霞哩,他是奉忽必烈詔來見海雲“謁師請訓”的。海雲聽說霞哩一向以嚴酷著稱,便勸他善待飽受戰亂之苦燕京的百姓,說:“幽燕殘民,造罹變故,正宜安輯。”丞相聽從海雲的勸告,“遂成善治”。大官人胡土克為蝗災來求教,海雲建議:“以官政民心共感之致。”問可不可以打獵,海雲說:“應以救人為急務。”問刑賞,海雲說:“要以仁恕為懷。”海運還建議要尊孔。這些建議大都被忽必烈和他的官員們采納了。

海雲圓寂之後,他的骨灰被葬在慶壽寺西南的一座九層佛塔裡。另一座七層佛塔葬的是海雲弟子可庵的骨灰。慶壽寺因此被稱為雙塔寺。

▌雙塔寺

忽必烈定都燕京、建大都城時,海雲和其弟子已經圓寂多年了。雙塔寺所在的位置“適當城基”,必須拆遷雙塔城牆才能取直。忽必烈專門下令:“勿遷,俾曲其城以避之”——讓城牆拐個彎,繞開雙塔(《元一統志》)。

道衍以寺當帷幄

公元1382年,雙塔寺來了一個新住持——姚廣孝。

姚廣孝(1335-1418),長洲(今江蘇蘇州)人,醫家子,十四歲出家,法名道衍。他從一個道士那裡學到了“陰陽術數”。有一次遊嵩山寺,相面者袁珙說他:你這個和尚太不一般了:三角眼,像隻病虎,注定嗜殺成性。你是劉秉忠一類的人。道衍聽了反而特別高興。

高皇后去世後,朱元璋要給每一個兒子選一位高僧。道衍被推薦給了燕王朱棣。交談之後,朱棣覺得很投機,把他帶回了北平,讓他住持慶壽寺。從那以後,道衍便經常出入燕王府,一去就和朱棣密談。當時,道衍四十七歲,朱棣二十二歲。

朱元璋去世,其長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他開始削奪他的諸叔王,道衍便勸朱棣舉兵造反。朱棣有些猶豫,說:“建文帝民心所向,怎麽辦?”道衍說:“臣知天道,何論民心?”——我只知道天命,不管民心。朱棣這才下了決心,開始選將招兵,網羅人才。

朱棣的燕王府,“故元宮也”,面積非常大。道衍就在後苑訓練軍隊,“穴地作重屋,繚以厚垣”,日夜打造兵器,並養了大量鴨鵝,企圖用鴨鵝的鳴叫掩蓋鍛造聲。

有人向建文帝告發,說燕王要造反。建文帝下令逮捕燕王府中的官員。朱棣決定起兵。

起兵那天,氣象驟變,大風雨刮掉了燕王府殿上的簷瓦。朱棣害怕了。道衍說:這是好兆頭啊!飛龍在天,從以風雨。舊瓦掉了,說明要換黃琉璃瓦了!朱棣這才帶兵出發,開啟了“靖難之役”。

道衍陪世子朱高熾留守北平,打退了建文帝軍隊的進攻。

戰事之初,朱棣並不順利。圍濟南三個月,沒有攻下;攻打東昌,失利,損失了一員大將。朱棣回到了北平想要停下來休整,道衍“力趣之”,鼓動他多招募勇士再戰。

打了兩個勝仗之後,道衍對朱棣說:不要再攻佔城池了,趕快向南京進發。南京兵力不足,一定能打下來。朱棣聽從了這個建議,直奔南京。

南京城破,宮中火起,建文帝失蹤,朱棣當了皇帝,是為明成祖。

《明史·姚廣孝傳》說,朱棣為燕王的時候,所接觸的都是武人。定策起兵、戰守機事,“皆決於道衍”。“道衍未嘗臨戰陣,然帝(朱棣)用兵有天下,道衍力為多,論功以為第一”。

朱棣對道衍的感激是不必說的:拜他為資善大夫、太子少師,恢復他的俗家姓氏,賜名廣孝——姚廣孝的名字就是這麽來的。朱棣命他蓄發還俗,他不肯;賜給他兩個宮女,他不要;朱棣要給他建造府第,他固辭,仍然住在慶壽寺;上朝,傳朝服,退朝,穿僧衣。

永樂十六年(1418),姚廣孝病逝於慶壽寺。朱棣“震悼,輟視朝二日”,命以僧禮葬於房山。洪熙元年,姚廣孝的牌位被擺進了太廟,配享明成祖的廟庭。到了嘉靖年間,朱厚熜說:姚廣孝雖然功勞大,但是一個和尚怎麽能和其他功臣一起享食太廟呢!於是就把他的牌位搬回了雙塔寺——此時慶壽寺已經改名為大興隆寺了。

嘉靖毀寺遺雙塔

明朝正統末年,是雙塔寺的鼎盛時期。佞佛的大太監王振對英宗說:慶壽寺已然朽敝,該重修了。正統十三年(1448年)二月,明英宗調集軍民萬人,撥帑金數十萬,太監尚義、工部右侍郎王永和、內官黎賢、主事蒯祥分別管事,工程歷時九個月,建成之後“壯麗甲於京都諸寺”,賜名為“大興隆寺”,“樹牌樓,號第一叢林”。王振邀來崇國寺的和尚多人,在新建成的寺廟裡大作法會,明英宗親自來寺內傳法,稱弟子。公侯以下趣走如行童(據《綱目三編》,見《燕都叢考》)。

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信道,排斥佛教,京師內外毀寺宇、汰尼僧。嘉靖十四年四月,大興隆寺失火。於是有禦史說:“佛者,非聖人之法,惑世誣民。今大興隆寺之災,可驗陛下之排斥佛教深契天心。”他建議散遣僧徒,遷走姚廣孝的牌位,將大興隆寺改作“習儀祝聖之處”。一個太學生更激烈,上書說:王振修大興隆寺竭盡百姓膏血,請皇上下令,拆毀所有宦官修建的寺廟。這些呼聲正是嘉靖皇帝想要的。嘉靖十五年,大興隆寺改為講武堂。姚廣孝的牌位,則搬到了新街口附近的護國寺。

後來,嘉靖皇帝又因為演武射箭時金鼓聲音太大“徹於大內”,就將這個地方改為演象所了。演象所,就是訓練大象的地方。明朝皇家的儀仗隊中,是有多頭大象的。“凡大朝會,役象甚多,駕輦、馱寶,皆用之。”平時上朝,用六隻立於午門左右,“俟百官入畢,則以鼻相交而立”。大象是很聰明的動物,只有新來的才需要訓練,而大象又不是總有新來的,所以,雙塔寺這個演象所大部分時間閑著沒用,於是就成了新科進士聚會的場所了。

在有皇帝的時代,每三年在北京舉行一次會試,全國的舉子都來參加,會試被錄取者賜同進士出身。嘉靖年間,在會試放榜後的第二天,新科進士便在雙塔寺參見兩大座主——即主考官,“榜首獻茶於前,亦可作南宮一佳話”(見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說到這兒,《四進士》裡的毛朋、田倫、顧讀、劉題四位進士為何在雙塔寺聚齊盟誓,就有答案了。

據《日下舊聞考》說,雙塔慶壽寺乾隆二十九年重修後,有殿廡數楹,雙塔在寺西偏。寺北稍東有關帝廟,又東北半裡許有地名慶壽寺。這是因為慶壽寺“地本弘敞”,因為頹廢已久,兩寺都是後來在原慶壽寺的基址上重建的。

新中國成立之後,為拓寬西長安街馬路拆除了雙塔。雙塔寺的名字,便隻留在《四進士》的戲文裡了。據說塔下真有四進士的題名,曾有唱戲的老先生前去考證過。(責編:沈灃)

來源:北京晚報·五色土|作者 宗春啟

編輯:楊昌平

流程編輯:郭丹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