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華為:從創新1.0轉向創新2.0,每年3億美元搞基礎研究

人民網深圳4月16日電 (記者趙永新)記者從今天在深圳舉行的華為第十六屆全球分析師大會上獲悉:華為今後每年將投入不少於3億美元用於基礎研究,從1到N的創新1.0轉向從0到1的創新2.0。

華為董事、戰略研究院院長徐文偉今天在大會上宣布:成立戰略研究院,由1到N的技術創新的1.0時代邁向基於願景驅動的理論突破和基礎技術發明的創新2.0時代。

華為董事、戰略研究院院長徐文偉在第十六屆全球分析師大會上發言。

產業發展遭遇發展瓶頸,華為升級創新理念

“時代呼喚理論突破。” 徐文偉說,信息產業超過50年的高速發展,理論界和產業界都開始遇到了發展瓶頸——

首先是理論瓶頸:現在的創新主要是把幾十年前的理論成果,通過技術和工程來實現。比如說,香農定律是70年前,1948年發表的,5G時代,幾乎達到了香農定律的極限,CDMA是演員海蒂拉瑪1941年發明的。ICT產業發展已經遇到了瓶頸,需要新的理論突破和基礎技術的發明。

其次是工程瓶頸:摩爾定律驅動了ICT的發展,以前(CPU)性能每年提升1.5倍,現在只能達到1.1倍了,摩爾定律下一步怎麽發展?這些都是我們在ICT發展中遇到的瓶頸。

“此外,就華為自身來說,任正非在2017年就提出,華為當前的創新,還處於工程數學、物理算法的工程層面,面向未來,華為感到迷茫,處於迷航中。” 徐文偉說,針對業界的瓶頸和挑戰,華為的創新戰略是:從基於客戶需求的技術和工程創新的1.0時代,邁向基於願景驅動的理論突破和基礎技術發明的創新2.0時代。

徐文偉說,創新1.0的核心理念是:基於客戶需求和挑戰,是技術創新,工程創新,是產品與解決方案的創新,是從1到N的創新。其核心是:幫助客戶和合作夥伴增強競爭力,幫助客戶增加收益或者降低成本,幫助客戶實現商業成功。過去華為無論在無線、光網絡、還是智能手機領域,我們都有大量的工程和技術創新,為客戶帶來的極大的商業價值以及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價值。

什麽是創新2.0?“其核心理念是:基於對未來智能社會的假設和願景,打破製約ICT發展的理論和基礎技術瓶頸,是實現理論突破和基礎技術發明的創新,是實現從0到1的創新。” 徐文偉說。

“今天產業遇到瓶頸的根源,在於理論創新的滯後,沒有理論的創新,很難突破技術的瓶頸。”他表示,適應時代要求,華為將從創新1.0向創新2.0邁進。

成立華為創新研究院,統籌創新2.0的落地

如何讓創新2.0真正的落地?

“我們將采取‘支持大學研究、自建實驗室、多路徑技術投資’等多種方式實現創新2.0,把工業界的問題、學術界的思想、風險資本的信念,整合起來,共同創新。” 徐文偉說。

他宣布,成立戰略研究院,統籌創新2.0的落地。

據介紹,華為戰略研究院主要負責5年以上的前沿技術的研究,通過每年3億美金投入大學,支持學術界開展基礎科學、基礎技術等的創新研究。

他指出,戰略研究院最重要的是看未來,擔負起華為在未來5-10年技術領域的清晰路標。面向未來,確保華為不迷失方向,不錯失機會。同時,開創顛覆主航道的技術和商業模式,確保華為主航道可持續競爭力。

據介紹,華為將在如下幾個方面進行重點投入——

基礎科學研究:華為將設立專項基金支持基礎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推動基礎理論的突破。

基礎技術研究:華為有著豐富的行業應用場景、工業界面臨的工程技術問題和世界級難題(如香濃定律極限,記憶體牆,摩爾定律失效等),大學和華為發揮各自優勢,推動基礎技術的突破,並加速高校研究成果跨越創新死亡谷;

技術創新:針對當前工程和技術的難點,共同進行研究。

徐文偉表示,華為創新2.0的思想理念是“開放式創新、包容式發展”,大學和研究機構,學術界,工業界聯合起來,共同推動。

他介紹說,創新2.0的核心是基於願景的理論突破和基礎技術的發明,而理論突破和基礎技術發明源頭之一是學術界,工業界提出的挑戰和向大學進行研究的投資是助推器。理論突破和技術發明的不確定性非常高,這種不確定性的性質就決定了不能是封閉的創新,需要一起分享成果,共享能力。

“企業和大學的合作,是雙向的,也是共贏的。共同推動理論突破和基礎技術發明,工業界通過產品的形式,為客戶創造價值,向最終消費者提供服務。”他說。

圍繞“信息全流程”,發掘未來的技術

徐文偉表示,戰略研究院將圍繞信息的全流程,研究和發掘未來的技術,從信息的產生、存儲、計算、傳送、呈現,一直到信息的消費。比如顯示領域的光場顯示,計算領域的類腦計算、DNA存儲、光計算、傳送領域的可見光等,基礎材料和基礎工藝領域的超材料、原子製造等。

他重點介紹了華為著眼於基礎基礎研究和發明的三個領域——

一是投資光計算,探索異構計算發展之路。

據介紹,當前數據的種類越來越多,並且受摩爾定理限制,一種計算架構實現所有數據的處理成本非常高,因此,異構計算是突破摩爾定理的路徑之一。

徐文偉說,華為將投入光計算的研究,利用光的模擬特性,實現數據處理中的複雜邏輯運算。比如,在人工智能領域,計算量的80%是矩陣變換、最優求解等,這些運算用CPU做,效率非常低,如果用光計算,性能會提升百倍,因為光本身的衍射、散射、干涉等天然特性,就是具備這樣數學特性,光計算省去大規模的數模轉換的過程,在這些特定的領域有著天然優勢。隨著計算量向AI等轉移,80%的計算量可能更加合適用新的計算架構,效率百倍地提升,那麽,摩爾定律的困境,就會很大程度上被克服。

二是投資DNA存儲,突破數據存儲容量極限。

在信息時代,數據量是指數增長的,而且是累積的,其增長的速度遠高於摩爾定律;存儲的容量要求越來越大,勢必導致成本不斷增加,而這種增長不可持續,存儲已經成為IT產業中成本最高的部分。

“因此,要麽把一些數據不斷地丟棄,要麽尋找容量更大的存儲技術。”徐文偉說,基因的信息是巨大的,人的一個基因信息有幾十個G,存儲基因信息的DNA非常高效。用DNA來存儲信息,一個立方毫米DNA就可以存儲700TB的數據,相當於70個今天主流的10T硬碟。按照這樣測算,一公斤的DNA可以存儲今天所有的數據,容量達到驚人的程度。寫數據的過程是基因編輯,讀數據的過程是基因測序。

徐文偉指出,當然,今天基因存儲離商用還非常遙遠,因為數據讀寫的速度還非常低,比如,寫5MB的數據需要4天時間,這就需要我們發掘新方法和新技術來突破這些瓶頸。

第三是投資原子製造,突破摩爾定律極限。

今天,精密製造達到了納米級,如10納米。但是,這是用“宏觀製造”的方法,達到了“微觀尺寸”的水準。更精密的製造,用宏觀的手段,越來越困難,即摩爾定律的天花板。

“如果我們換一種思路,能否在原子尺寸的層面上直接進行製造呢?”徐文偉說,從單個原子開始,直接將其裝配成納米結構,然後,再將這些納米結構組裝成更大的微器件,實現“原子到產品”的製造模式。“原子的尺寸是十分之一納米,也就是說原子製造技術可以把摩爾定律提升100倍。”

“華為的成功,沒有秘密,就是持續30年、上千億美元研發投入的結果,就是創新1.0給客戶帶來價值的自然回報。”徐文偉說。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