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年貨簡史:見證中國社會巨大變遷

正解局出品

轉眼十幾天后,就是春節了。

說到春節,除了回家,最緊要的就是買年貨。一句歇後語,就叫“八月十五購年貨——趕早不趕晚”。

如果我們放寬視界,從幾件小小的年貨中,就能洞悉中國時代的發展。

1.80年代:每戶1斤洋河

幾千年來,過年一直是中國人的大事。

過好一個年,要做很多準備,要買很多東西,吃的、用的、穿的、戴的、耍的、供的、乾的、鮮的、生的、熟的,概括起來就是“年貨”。

[清]丁觀鵬《太平春市圖》就描述了18世紀北京春節農村熱鬧歡慶場景

但其實,僅僅在三四十年前,中國人的年貨完全可以用匱乏來形容。

倒回1978年,那時一切剛開始解凍。

“你高考了嗎?”,是1978年春節期間,知青、工人、學生、複員軍人見面打招呼的第一個問候。

但在那時,物資短缺的情況卻還沒有改觀。

1978年,洛河故縣水庫專門派人在春節前,到洛陽等四五個城市地採購。分配結果是,每個職工精粉(麵粉)5斤、大米3斤、花生米10斤、大肉6斤、雞蛋3斤、核桃5斤、蘋果20斤、煙1條、酒1瓶、白糖0.5斤、水果糖0.5斤。

可實際,這樣的供應也只是“有實力”的部門才能做到,比城市供應標準要高得多,更不要說農村了。

下面則是四年後,1982年江蘇泰州居民春節定量商品供應目錄,其中的大部分物品在今天看來,不僅陌生,還有些不可思議。

看這個目錄的第一感覺,就是票證五花八門。其實,在1993年之前,布票、糧票、肉票等奇奇怪怪的票證,比錢更重要,因為很多東西必須要憑票購買,就算拿錢都不一定能買到。在這個目錄裡,不光買煙買酒要票,連買粉絲都要票。

另外,身份有別。城區和郊區居民區別就比較大,像卷煙,城區每戶兩包,郊區一戶就只有一包,像脆餅、油炸肉皮等隻供應城區。

同時,供應量有限。曲酒(洋河、雙溝),半斤到1斤,對酒量大的人一頓就能喝完,不要說一家子,還要在正月裡接待客人,完全不夠喝。

而在今天,這些吃喝類商品已經極大豐盈。

2.90年代初:賣了棟房,買了台彩色電視

到1990年代,明信片、賀年片、掛歷,也開始流行起來。至今,同學朋友之間寫明信片的情景,還深深地印刻在80後的腦海中。

還有很多家庭,已經開始更“奢侈”地嘗試,把電視機、冰箱、洗衣機等大家電當作年貨搬回家。

貴州黔東南的一個基層幹部回憶,在1993年春節前,一棟老家的房子賣了1800塊錢,另外又加了1000,一共湊了2800塊,買了一台南京電視機廠生產的21英寸熊貓牌彩色電視。

而他當時工資是一個月170塊。

賣棟房買台彩色電視,放在今天絕對讓人震驚。

根據統計數據,黔東南州非私營部門人員2017年平均工資71795元,一個月將近6000塊錢。

3.新千年: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隻收XXX

進入2000年後,更重要的一個變化是:人們把錢花在了更多、更加豐富的商品上。

在2000年,中國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已經下降到40%左右,農村居民也下降到50%。

這個恩格爾系數就是指,食品支出總額佔個人消費支出總額的比重。一般來說,越窮,為了維持基本生存,那麽食品支持也就更多。

聯合國糧農組織給出一個界定:恩格爾系數在60%以上為絕對貧困,50%~60%為勉強度日,40%~50%為小康水準,30%~40%為富裕,低於30%為最富裕。

也就是說,在2000年,中國居民已經開始進入小康水準。

這個階段人們越來越關注文化娛樂、健康養生。

那句人人都知道的廣告語“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隻收XXX”,背後的公司就創立於1997年,還有那個已經倒掉的三株口服液。保健品在1990年代湧現,可以說並非偶然。

而在2000年時,對北上廣和西安、成都、武漢等6個城市1200多名居民調查顯示,有20%家庭在春節將有旅遊方面消費。

32%的家庭計劃購買電腦。

而在今天的年貨,和2000年相比,仍然會讓當時的人們感到不可思議。當下的消費呈現四大趨勢:顏值經濟、直男經濟、養生經濟、寵物經濟。

比如,90後的小夥子開關注自己的容貌,顏值經濟成為年貨的一部分。

還比如,不光人要過年,寵物也要過年,現在90後養狗每個月養狗1千到3千。貓狗雙全,才算走上人生巔峰。

再比如,直男經濟,現在換手機最勤是95後男孩。

當然,還有越來越熱的養生經濟。

4.年貨背後的力量

縱觀40來年,中國人年貨“翻天覆地”的變化,根本原因還在於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

普通人的錢包越來越鼓。

1978年,在工業重鎮四川綿陽,職工年收入為527元,農民純收入只有174元。

到1982年,全國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為530塊錢,農村只有346元。

三五百塊錢,放在現在也就是三五朋友隨便下頓館子的花費,但在40年前,卻需要一個人整整賺一年。這樣簡單類比,不夠嚴謹(沒有考慮通脹等因素),可中國人收入的急劇增長卻是不爭的事實。

經過10年左右,每年GDP平均超過10%的增速,當中國走進1990年代,中國人錢包比10年前鼓了四五倍。

很多中國人已經不再為吃飽穿暖發愁了,家長也不再為怕孩子偷吃,專門去藏年貨了。

新衣服,煙酒、茶葉、水果,是城市家庭年貨的必備品。

其實,在1992年,中國改革開放提速,中國生產能力的極大拉升,人們能夠買到更多、更豐富的產品。

人們的錢也更加厚實。到2000年,中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9279、4254元,是10年前的4-5倍。

整體來看,到2017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將近2.6萬元,扣除價格因素,比1978年實際增長22.8倍。

5.年貨中的時代發展趨勢

還有一個力量不可忽視,那就是:技術。

尤其是互聯網

到2000年,全國一下“冒出”700家左右的電子商務網站,從此,中國大眾消費開始步入“電商時代”。

近二十年來,市場競爭,大浪淘沙。

這種激烈的競爭,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當然是一件好事。

在2013年,中國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網絡零售市場。雙11、818等,正成為中國人的購物狂歡節。

在競爭壓力下,電商也在絞盡腦汁地吸引消費者。

這幾年,出現一個越來越明顯的趨勢:線上和線下互利共生,線上線下融合縱深發展,線上向線下滲透更為明顯。

短短四十年發展,中國人的年貨從米面肉,到家電、電子產品,從憑票供應到網購、線上線下融合。

不論是內容,還是採購方式,中國人的年貨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通過年貨,我們看到了中國幾十年的巨大發展。

而最根本的則是,中國的巨大發展為中國人提供了採購更加豐富、多樣年貨的可能。

最幸運的是,我們每個人,都是這個巨變中的參與者、見證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