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余永定:兩害取其輕 目前應該采取擴張性財政政策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余永定

  第一,三季度4.9%的經濟增速低於市場預期,也低於潛在經濟增速,但同我自己此前的預期差不多。通過對歷史數據的分析,我與同事一直認為,宏觀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刺激的力度不夠,因而很難達到6%的潛在經濟增速,遑論高於潛在經濟增速。因此4.9%也是意料之中的事。當然,我們必須肯定,這是世界上最好的經濟增速,來之不易。但我國還可以做得更好,使我們的經濟以更快速度恢復到潛在經濟增速的水準上。

  第二,如果四季度經濟增速能達到5.4%,全年經濟增速就可以達到2%左右。但如果要實現全年2.5%的經濟增速,與之相對應的四季度經濟增速就要高於7%。但以目前消費和投資(我們不掌握最終消費和資本形成的季度同比增速來看),第四季度實現高於7%的增速可能還是有一定困難的。即便全年經濟增速達到2.5%,我們依然會面臨兩個問題:

  其一,是否能夠比較好地完成全年就業目標?根據歷史經驗,2.5%的經濟增速不足以創造900萬的新增就業崗位。雖然前三季度就業統計,新增就業898萬人,完成了全年目標任務的99.8%。但是,根據過去的就業彈性進行分析,想要新增900萬就業,對應的經濟增速應該是3%多。因此,在經濟增速較低的情況下,即便就業目標已經實現,我們依然可以質疑對所完成就業目標的質量。把就業目標作為任務,是可以完成。但就業增長後的勞動生產效率如何呢?如果增加就業的同時增加了冗員,就不能說我們真正完成了就業目標。解決就業的根本出路是經濟增長,其次是經濟結構的調整,沒有經濟增長就難有高質量、高效率的就業增長。三季度末,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總量17952萬人,比上年同期減少384萬人,同比下降2.1%,高校畢業生找工作難、找專業對口的工作難,都說明中國的就業問題依然是嚴重的。

  其二,今年財政收入目標是21兆,財政赤字目標是3.67兆。21兆的財政收入目標的前提是,我國全年的名義增速達到5.4%。前三季度GDP平減指數只有0.7%,預計今年的通脹不會超過1%,如果實際增速達到2%-2.5%,名義經濟增速也才3%多。因此,在達不到5.4%的名義增速目標條件下,很難完成21兆的財政收入目標。而為了抗疫,各種必要的財政支出不能減、也不應該減。

  因此,這樣的情況下,政府的財政狀況很可能就會惡化。而如果要避免財政狀況惡化,政府面臨的選擇就是壓縮財政開支,不讓財政赤字進一步上升,結果就是經濟增長速度的進一步下降,由此形成惡性循環。

  所以,兩害取其輕,即便財政狀況惡化,政府也應該采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對一個普通家庭來說,應該提倡量入為出。但對中央政府來說,這種觀念在今天就偏於保守了。只要政府債務還處於可控範圍之內,就不必過於擔心財政赤字的增加。1-8月份固定資產投資下降0.3%。9月份情況較好,因而前三季度同比增長0.8%,年內首次由負轉正。總體而言,中國的投資增速太慢,應該進一步加大投資的力度。由於房地產投資、製造業投資不在政府的直接調控之下,政府應該大大加強基礎設施投資。基礎設施投資在很大程度上是提供公共產品。中國公共產品的不足有目共睹。在新基建方面自不待言,傳統基建,在城市交通、軌道交通、教育、醫療、養老、衛生防疫等方面缺口依然十分巨大。今年降水南方城市普遍出現“水淹七軍”,經濟損失巨大,令人扼腕。在經濟處於有效需求不足,PPI處於下行通道的時期,是增加基礎設施投資的最佳時期,我們有什麽可猶豫的呢?

  要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力度,要有三個前提。第一,儲備項目;第二,地方政府既不懶政怠政也不為追求政績亂搞白象工程、亂建開發區;第三,有足夠資金。中國基礎設施投資的落實主要要依靠地方政府。據反映,地方政府同時存在資金不足和不想花錢、不想發債的問題。這裡的問題不完全是經濟的。從經濟的維度來看,缺錢、沒錢是當前地方政府面臨的主要問題。由於經濟增速下降,地方政府的稅收減少,但防疫支出又很高,所以地方財政困難很嚴重。這種情況下,中央政府應該增加財政支出,進一步加大財政赤字,發債融資,但這也可能會抬升利息率,產生擠出效應,因此央行就應該加大公開市場操作力度,購買國債,即中國式QE。在《中央銀行法》限制下,央行不能直接買國債,但可以繞道購買,財政部增發國債、商業銀行購買國債、中央銀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從商業銀行購買國債。這是所有國家都在做的事,我們國家也可以做。在全球經濟惡化的情況下,如果我國能實現可持續的、更高的經濟增速,中國的經濟增長就會變得不可阻擋,不受世界經濟增速的影響,也就可能把當前面臨的挑戰變成一種機會。

  總而言之,我國經濟增長目前情況比較好,但還有可能更好。除了繼續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改革和開放,我國還應加大財政政策擴張度,爭取實現全年經濟增速超過2.5%。

  疫情後,消費會逐步恢復到正常水準,但不可能大幅反彈,不可能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過去消費佔GDP的比例太低、投資佔比過大,所以我國一直在調整消費和投資的比例。但投資和消費之間的比例實質上是現在消費還是未來消費之間的一種選擇,從長遠來看,由於人口老齡化,現在如果沒有足夠的儲蓄和投資,將來就不可能足夠的消費。簡言之,消費是在短期解決經濟不平衡的一個因素,但不能忘記只有投資,當然是有效投資、物化了先進技術的投資才是經濟增長的最主要的動力。基礎設施投資在短期可以刺激經濟增長,在長期可以提高經濟增長潛力。必須充分發揮基礎設施投資在中國經濟的作用。

  本文原發於網易,已獲作者轉載授權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研究員、博導、中國世界經濟學會會長)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