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暫停鍵一按三年,央行重啟企業征信備案有何深意?

2019年4月17日,中國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宣布完成對中電聯(北京)征信、愛信諾征信以及歸屬於天眼查的北京金堤征信 3 家機構的企業征信業務經營備案,這是央行企業征信備案通道關閉三年後首次重啟。

自2016年中期開始,除兩家外資機構鄧白氏和益博睿先後於2017年、2018年取得備案外,內資的備案企業征信機構一直沒有新增,反而有不少備案企業因為長期未實質性開展征信業務或業務調整,主動或被動注銷了資質。公開數據顯示,2013年《征信管理條例》頒布至今僅136家機構獲得備案許可,而據不完全統計,已有約20家企業注銷了企業征信業務備案。

時隔近三年,市場環境今非昔比,央行審慎按下重啟鍵,背後自有深意。

被暫停的三年

我國征信體系建設起步於2006年,是從設立央行征信中心開始的,但對征信業來說,2013年是一個更加重要的年份。這一年3月,國務院發布《征信業管理條例》,同年12月,央行頒布《征信機構管理辦法》,征信業發展進入法制軌道,接下來的2014年,央行各分支機構正式開展企業征信機構備案工作。

這一年,恰好是中國互聯網金融呈井噴式發展的一年。

雖然征信行業相對小眾,但在狂飆突進的互聯網金融和消費金融的刺激之下,征信行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

一邊是互金狂潮中,對風控和征信服務的需求暴漲,另外一邊,央行征信中心的定位是非贏利、非市場化的,數量龐大且個性化、多元化的征信服務需求理應由獨立的商業機構來滿足。在此背景下,大數據公司、新金融機構紛紛加入進來,成為征信領域玩家。相比個人征信牌照,企業征信採用備案製,門檻更低,也使得眾多機構湧向企業征信市場。

雖然直到2018年,央行才向百行征信發出第一張個人征信牌照,獲得企業征信業務備案的機構亦不過百餘家,但央行征信管理局局長萬存知曾公開表示,工商注冊企業名稱和經營範圍含信用、信用管理、征信字樣的有50多萬家,風口的熱度由此可見一斑。

對數據的渴求讓征信行業一度陷入野蠻生長的狀態。部分征信公司和數據公司不惜從黑市購買數據,甚至雇傭黑客盜取數據,形成了一條完整的數據產業鏈。利益驅使之下,黑市中流轉的數據被注水甚至刻意汙染,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所謂“大數據征信”價值幾何無從談起。

由於企業信息安全化程度更高,征信機構很難像買賣個人數據一樣獲取企業數據。有限的數據來源、數據孤島以及商業模式不清等問題匯聚在一起,讓諸多涉足企業征信市場的機構漸漸從征信行業遍地黃金的美夢中醒過神來。隨著互聯網金融監管加強,加之一些獲得央行企業征信備案資質的機構在商業模式上“跑偏”,央行開始加強對企業征信機構的監管,逐漸收緊備案審批,最終為內資企業征信機構的備案按下了近三年的暫停鍵。

掘金公開數據

三年之後,央行企業征信備案通道重啟,從首批三家備案企業的背景可以看出監管的導向:中電聯征信由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100%控股,掌握大量電力行業數據;愛信諾征信由航天信息100%控股,航天信息有過千萬的企業用戶和長達17年的稅務數據沉澱;全資控股金堤征信的天眼查收錄了1.8億家社會實體信息,包含300多種數據維度,並且可以實現信息全量實時更新。

值得注意的是,與中電聯、愛信諾不同,天眼查是目前136家備案企業中唯一一家隻採用公開信息的大數據科技公司,數據來源主要是企業工商信息、企業商標信息庫、公開的訴訟信等數據庫,再通過算法挖掘海量公開數據的價值,梳理數據背後的關係。其CEO柳超曾表示,從數據動作和價值創造來看,公開數據比私有數據有更高的用戶價值創造空間。在產品化階段,公開數據由於不存在“數據孤島”問題,通過深度挖掘和連接,能產生更高的用戶價值。

其實,在數據黑產盛行的同時,國家也在大力推進政府信息公開。國務院早在2007年就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2008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

柳超認為,國內的政府數據公開有一個很好的頂層規劃,公開數據基礎上的商業化變現大有可為。成立於2014年的天眼查多年來也的確做到了隻採用公開數據,並通過數據采集、數據清洗、數據聚合、數據建模打造數據產品,可視化呈現複雜的商業關係,為個人、企業、政府提供大數據解決方案。

這或許從側面反映出了央行授權企業征信備案的門檻:要麽基於強大的行業背景享有獨特的數據優勢,要麽基於超強的技術優勢擁有開發高價值征信產品的潛力。而一家以“隻採用公開信息”著稱的大數據科技公司成為央行重啟企業征信備案後的首批機構,似乎在有意無意間也折射出了一種態勢:如何利用最基礎的數據和高超的算法,建立符合商業需求的模型和系統,是企業應當探討的發展方向。

總的來說,無論是引進鄧白氏、益博睿這樣的境外征信巨頭,還是授權具備硬實力的內資機構,抑或是逐步剔除不合規的企業征信機構——種種跡象都顯示,企業征信的低門檻時代一去不複返,整個行業面臨洗牌,央行對征信的監管也更加有導向性。

服務小微企業

重啟企業征信備案,還有更深一層用意。

2018年6月底,央行和全國工商聯聯合召開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座談會,探討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信用體系建設被視作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重要措施。如果能夠幫助銀行等金融機構獲得完整、準確的小微企業信用信息,解決信息不對稱的矛盾,就能從根本上化解小微企業融資難題。

實現這個目標的路徑之一是鼓勵細分領域的企業進入征信行業。小微企業財務信息不充分,但企業的實際經營狀況可以在稅務、海關、電力等替代性數據中反映出來,對這些獨有的數據信息進行批量化處理,加工成數據產品,能夠為金融機構的投資決策服務。愛信諾、中電聯皆屬此類。

路徑之二是在企業征信領域扶持起幾家實力強、權威性高的龍頭機構,提高金融機構的風控審查效率。從發展軌跡來看,天眼查無疑是一個“潛力型選手”。

天眼查於2017年3月完成由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領投的1.3億元人民幣A輪融資,是企業信用信息查詢領域的頭部玩家,也是行業內唯一取得備案資格的企業。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2月,天眼查企業客戶累計6.48萬家,其中,小微企業為2.08萬家,佔比32%。2018年,天眼查逆勢增長,實現盈利。

更重要的是,在助推小微企業融資這件事上,天眼查已經積累了不少經驗。據悉,天眼查的客戶包括了以中小企業金融服務作為發展重點的大型國有及民營銀行,通過全面展示企業風險信息,真正有發展潛力的中小企業更易通過風險審查,獲得銀行貸款。天眼查還為部分券商的首發上市、並購重組、投資銀行等業務提供了專業級查詢與檢索功能,實現了人工難以完成的海量查詢和深度挖掘,促進了中小微企業的融資。

用人難是小微企業面臨的另一困境。在招聘平台上,天眼查提供的企業信息使得應聘者能夠全方位了解目標企業的詳細信息,減少人才和企業之間的不信任,加快人才向優質小微企業的流動。

此外,天眼查還向全社會免費開放“企業認證”功能,使得小微企業能夠在天眼查平台上介紹自身的產品及業務,公示人才招聘信息等,以此幫助小微企業拓寬品牌及公司傳播渠道、人才招募渠道,從而降低企業運營成本,實現長期發展。

數據的價值創造

小微企業數據信息的缺失不僅影響到了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投融資決策,也對平台型企業的業務發展形成掣肘。

以國內快遞行業某龍頭公司為例,與其合作的中小微企業客戶數量達到了95.13萬,單憑自身力量已無法全面掌握合作客戶信息,進而實現對合作企業的有效內控管理及風險識別。為解決這一問題,該公司接入了天眼查專業版的API端口,實現了對合作企業基本工商信息、企業風險信息等多維度數據的便捷獲取,並在此基礎上優化了業務運營管理。

據介紹,截至2019年5月,與天眼查合作的平台方已超過2,700家,涉及小微企業超千萬家。

這符合天眼查對自己“商業安全工具”的定位,其價值點在於幫助企業實現從洞察風險到預警風險的全流程把控。而對央行來說,給予天眼查備案授權更看重的是它開創的“普惠型淺度盡調工具”的商業模式。

由於不需要駐場實地調查,“普惠型淺度盡調“能夠極大節約調查時間和人力成本,還解決了數據不全、平台上傳數據積極性低、更新不及時、接入門檻高以及人工采集信息耗費時間長等問題,同時豐富了來源維度,使參與商業交易過程的每個人都能及時獲知信息。

信用是金融的底層建築,企業征信市場的完善程度直接關係著企業的融資狀況和融資能力。目前國內的企業征信市場處於起步階段,還沒有出現權威的評分模型,商業模式也未成型,未來的市場潛能和產品創新空間巨大。

今年年初,央行征信管理局局長萬存知表示,要引導大數據在征信業務中的合規運用。數據好比原材料,對特定數據的佔有固然能形成壁壘,但真正考驗企業實力的,是對數據的加工利用能力和產品化的能力。柳超曾表示,立足公開數據,通過技術進行深度挖掘和價值創造,是天眼查未來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明確的監管導向、已被驗證的技術實力,加上充分的創新空間,企業征信市場已經向以天眼查為代表的大數據科技公司敞開了大門。正如征信巨頭益博睿所說:“數據有改變生活的力量,我們的數據和分析幫助民眾、企業和機構……打造更好的商業成功和建立更為強壯的客戶關係。”大數據時代,擁有核心能力的公司將在征信市場發揮巨大能量,但其未來將不止於征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