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阿里缺口:金城湯池到老虎打盹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itlaoyou-com,作者|吳筱鳳

當苦守10年的特洛伊人因為希臘的撤退而大肆慶祝時,躲在木馬腹內的全副武裝的希臘士兵深夜殺出,他們打開特洛伊的城門,裡應外合,特洛伊終於未能逃脫屠城命運,美麗的海倫亦被劫走。

高牆堅壁的特洛伊城,在十年攻擊之下,似乎沒有缺口。但狡猾的希臘人使用了“木馬計”,終於城陷國亡。

2009年,阿里巴巴集團的圍牆,似乎正如那特洛伊城一般,曾經讓投資人們宣告:中國的電子商務再無機會。但在接下來的十年中,在垂直電商、跨境電商、社交電商、內容電商的多輪圍攻之下,阿里堅不可摧的圍牆猶在,但城牆的上方,巨大的天空似乎變成了最大的一個空門,對手們從天而降,空門失守。

來自降維打擊的“空軍”來襲,原來的城牆似乎不起作用。京東、拚多多、美團點評……一波波進攻似乎沒有休止,而缺口似乎正在顯現,阿里迎來的,是一如當年的“特洛伊煩惱”。

金城湯池

超前的戰略,持續的努力,一路披荊斬棘,阿里一步步打造了自己的金城湯池,它的堅固程度,曾讓國內一眾投資人判斷,不看電商項目。

嚴格來說,阿里巴巴電商的起飛從淘寶開始。

淘寶誕生的2003年,易趣正一枝獨秀,擁有當時90%的市場份額。以免費策略推進的淘寶,加上在意外的“非典”形勢助力下,成長迅猛。由於足不出戶變成了“剛性”需求,人們把出門購物的機會讓渡給了淘寶,於是中國網購有了最初的啟蒙,淘寶成了。

在2004年前,互聯網實驗室電子商務網站CISI人氣榜上,還沒有淘寶網的位置。但從2004年2月開始,淘寶網以每月768%的速度上升,僅次於eBay易趣排行老二;在推出1年後,淘寶網排名已經超過eBay易趣,位居第一。

2006年中國網民破1億,就在這一年,淘寶網第一次在中國實現了一種可能——互聯網不僅僅是作為一個應用工具存在,它將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因為“淘寶現象”出現。

逛淘寶變成了一種時尚。根據調查數據,淘寶日活用戶近900萬,而像沃爾瑪、家樂福這樣的大賣場,一個門市一天的平均客流量最高1.5萬人。淘寶網流量相當於600家沃爾瑪。

火爆的流量紅利顯現。淘寶網的SKU迅速涵蓋服裝、日用百貨、食品保健品、母嬰、電器等品類。於是,有人認為,在淘寶網的帶動下,電子商務已經逐步從網民消遣階段進入“網商”階段,而這是互聯網走向成熟的標誌。

淘系電商逐步完備,阿里系電商開始從整個交易鏈條發力,成為國內最早也是最完備的電商平台。在2004年之前為了解決信用問題,支付寶已經作為獨立的分拆單元運營。此後,還有聚劃算、天貓前身淘寶商城等,淘寶的商業模式日漸成熟,不斷具備了社區電商、搜索、行銷、物流等整合能力。

2011年-2014年期間,聚劃算、天貓先後獨立,菜鳥雛形誕生,支付寶開始平台化,並演繹成新業務版圖。隨著規模壯大,淘寶已遠超電商概念,對創業就業拉動、產業集群塑造、區域經濟結構升級的力量,遠超人們的預期。

阿里一步步夯實自己的領地。從B2B的阿里巴巴,到C2C的淘寶網,到B2C的天貓,不斷投入,在各個領域一步一個腳印扎根,同時,在電商的基礎上,衍生出了支付寶(金融)、物流、新娛樂等生態圈層。

迄今為止,它打造了個商業史上最複雜的生態,幾乎補全了電商的所有生態鏈條。阿里電商的金城湯池完備。

電商業態無外乎是用戶——平台 ——商家三者之間的關係模型,並在此關係中打通所有通路與節點。但基本的三要素,商家端的核心能力在於貨的供給;平台端則要實現交易、物流等服務能力及標準;用戶端鎖定的則是需求,三要素系統發動之後,規模越大,平台的價值就越高。

在PC時代,可以毫不諱言,中國電商唯阿里執牛耳。

支付寶作為首個第三方支付工具,在PC時代佔據了超過90%以上的市場份額,緊隨其後的付款方式才是銀行卡、財付通以及其它方式。

在物流方面,由於有海量訂單的驅動,毋容置疑,平台對物流標準的建構有足夠的話語權;此外,關於用戶評價體系、商戶管理體系、代運營、數據分析等電商運營鏈條,阿里無一例外地開拓性的推進。直到今天,阿里標準在行業依然受用。

在用戶端,淘系電商已經聚集了億級的需求,2009年淘寶的用戶破2億,其當之無愧成為中國最大的綜合市場。平台向來贏者通吃,消費者越多商家自然就被吸引過來,可供選擇的商品也越來越多,供需雙方共同形成的引力場越來越強大,阿里成了一個小宇宙。

2010年,B2C崛起。這一年京東完成了102億元的GMV,還被嘲笑是“打著望遠鏡也看不到的競爭對手”;而剛剛獨立的淘寶商城,實現了全年銷售額300億元,領跑了B2C電商。而對於整個淘系電商,其全年的成交額則高達到4000億元。而彼時蘇寧的全部零售額也不過1000億,淘系電商的GMV超過了巨頭沃爾瑪。

一騎絕塵,以致於在2008年到2011這段時間,資本認為電商賽道幾乎沒戲。以2010年劃分的垂直電商,包括奢侈品電商平台悠哈、尊享,酒類電商等幾乎在其後的幾年中全軍覆沒。

似乎,金城湯池,攻無可攻。

老虎打盹

老虎也有打盹的時候,在技術變革來臨之時,阿里打盹了。

2011年移聯網靜悄悄地到來。

從北上廣深到西部邊陲,中興、華為們正忙著到處新建3G通信基地台。不久後,站在3G的肩膀上,4G又很快就到來了。理論上4G時代的下載速度達到100Mbps以上,比3G快了30-40倍。毋庸置疑,4G為移聯網的到來掃清了道路。

從2012年起,用戶開始從PC端轉向移動端,那時,移動端的網民首次超過了PC端。幾乎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那個小小的螢幕上,APP的開發成為了最熱門的領域之一,踏浪而來的還有很多創業者,他們試圖通過一款手機應來“改變世界”。

小米、美團點評、滴滴出行、今日頭條等都聞“風”而來,踩在移聯網的鼓點上,啟動了全新的創業之旅。

黃金時代就在眼前,時間決定一切。

2010年的騰訊,從3Q大戰中進入艱難的休整期,這場PC時代最後的戰爭反而讓騰訊開始了戰略的改變,從封閉走向開放,從遊戲及非主流的社交QQ外開始尋找更多維度的突破,業務廣度開始涵蓋遊戲、社交、電商、娛樂、網約車等業務。

2011年微信比米聊晚誕生一個月,押注移聯網,騰訊把所有的資源開始向微信傾斜。直到2011年7月,微信推出“附近的人”,迅速扭轉了局面,微信的日增用戶迅速達到10萬以上,到了2012年,微信的用戶已經突破了一個億。

2014年則又是一個轉折點,張小龍帶著他的微信奇襲了馬雲的支付寶,微信紅包一夜之間掃蕩了中國6億用戶,並在其後直接威脅老大支付寶的地位。微信成為移聯網的第一尖兵,並從此走向了“連接一切”的道路。

這是一場技術帶來的降維攻擊,它不僅獲取了移聯網的巨大用戶紅利,更重要的是,人們逐步掉入社交的“漩渦”,每天花數個小時泡在微信裡。

更多的改變正在迅猛發生,智能手機開始接管世界,人們開始聚集到APP上。換言之,當年熱衷於逛淘寶的很多人,時間被各種App切割了。

顯然,在阿里系電商“商家、平台、用戶”三要素中,用戶端已經開始了嚴重的遷移。阿里當然明白這一趨勢,但明白與追趕需要時間,“只是當時已惘然”。

哪裡有買賣那裡就會有供給,小紅書、洋碼頭、網易考拉等從跨境電商的維度殺入了沉寂幾年的電商市場,人們開始嘗試新的交易平台。

用戶的一端開始松動。

跨境電商們在App上開賣各種海外的商品,或保稅,或直郵,通過支付寶或者微信支付進行交易,源源不斷發送到用戶手中時,而同樣的商品,在當時的天貓、淘寶卻難覓蹤影。

顯然,貨的一端亦被突破了!

一定程度上,阿里的發展已讓中國的物流行業蓬勃發展並走向成熟,而除物流之外,平台維度上最重要的事情莫過於交易方式。而此時微信支付崛起的速度,開始變成了支付寶扎心的痛。

對忙碌於手機端的用戶而言,商品的供給有了新的通道,交易、物流等平台因素變得不再那麽重要,很多“敗家娘們兒”只要在遇到難買的東西時才會想到“萬能的淘寶”,而用戶本身,紛紛“出淘”。

人們給這樣的路徑起了個名字,叫消費升級。實際上,無外乎是一個交易實現的過程,從沒有過的,開始嘗試,並漸漸形成習慣,習慣了,離阿里系就變得越來越遠了。

在PC時代,阿里壘起了厚厚的城牆,打下足夠深護城河,毫不畏懼城下的步兵、騎兵甚至是炮兵來犯。猝不及防的是,似乎一夜之間,它的“敵人們”乘著移聯網的東風從空中呼嘯而來,在阿里毫不設防的上空,冷不丁地扔下炸彈。

微信還在全力“連接一切”,在社交粘性的作用力下,它開始打通支付、理財、電商甚至生活服務等方方面面。因此,就有了令人矚目的“微信九宮格”,某種程度上進入九宮格,就意味著你將擁有觸達天量用戶需求的機會。

目前,接入微信九宮格的有京東、蘑菇街、同程藝龍、滴滴、美團外賣等,全面涵蓋了衣、食、住、行、娛。

根據Questmobile 數據顯示,從2014年11月到2017年4月,騰訊、阿里、百度、今日頭條佔據了中國移動互聯網77%的使用時長,電商和遊戲的部門時長的變現率最高。然而,騰訊系APP的用戶市場比阿里系APP用戶時長超過2倍,其中,微信又是絕對的領先者。這意味著,一旦擁有了微信,用戶的時間被相當程度上“套牢”了,只要把剛需場景打包進來,滿足用戶需求,其它應用的選擇範圍就會收窄。

實際上,阿里早已從PC時代的大夢中驚醒。

2013年,馬雲再度親自上陣,掛帥移動互聯網,“All in 無線”開始提到戰略位置。但與騰訊相比,進軍移聯網,阿里至少晚了2年。

移動互聯網的衝擊顯而易見,阿里的GMV、活躍用戶從2014年開始出現急劇下滑,加上假貨等問題困擾,阿里的股價遭到重創。2015年8月阿里股價首度破發,市值縮水超過三成。

2014-2016年,阿里艱難爬坡。它開始兩手抓,一手抓社交,一手抓電商移動化。

來往的故事不必贅述,總之是趕鴨子上架,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戰略執行,這場據稱投入20億美元的社交局,不見起色,“寧可死在來往的路上,也不活在微信的群裡”,今天已無人提起。神壇上的馬雲,並非呼風喚雨。

戰略錯誤得有人買單,揮淚斬馬謖的故事發生,陸兆禧退場。

2015年,張勇接棒,打響了阿里電商移動化的攻堅戰。為了爭奪移動互聯網的流量入口,阿里通過資本手段在“移動”“LBS”“O2O”等關鍵詞有關的版圖中,瘋狂地補課。作為阿里基石的電商,手淘必須C位出線。

阿里開始升維,快速進化。

淘寶和天貓都在變好,數據風生水起。淘寶集市“逛”的概念愈發凸顯,淘寶直播、IP帶貨、網紅社區等社交屬性產品做得風生水起。天貓的品質好貨名聲在外,在物流菜鳥和螞支付寶上也紛紛發力。

顯然,在“貨”的補缺上,阿里迎頭趕上了,畢竟買賣就是“貨通天下”,這個門檻其實不算高,對於阿里並不是難題。事實也證明,從貨的角度突圍的洋碼頭、網易考拉今日似乎都不滋潤,據地歌網了解,不少跨境電商希望得到巨頭的“臨幸”,但都被一一拒絕了。

然而,阿里的內傷主要體現在平台端和用戶端。如果是同維度競爭,其在20年建構起來的護城河一定會起作用,畢竟有生態、先發優勢存在。然而,偏偏打穿城池的是來自沒有設防的天空,這在本質上,是不同維度競爭的力量。

時至今日,在阿里護城河的上空,空軍部隊已就位。拚多多的火爆,讓阿里系電商防不勝防,而又無可奈何。

穿透力

有意思的是,馬雲此前在接受採訪時曾形象地將線上電商比喻為空軍,線下傳統零售比喻為陸軍,其還笑著調侃王健林,自己只聽過空軍打陸軍,什麽時候見過陸軍打空軍。

空軍之所以能打陸軍,實際上是一種穿透力,空軍可以穿透層層防線,陣地的任何地點都將變為戰場。

穿透力是什麽?科學的解釋是能量外化穿透物質與異塵餘生外界的能力,其有名的公式是E=mc2。通俗點說,就是本身具備勢能而導致出現的一種自然之力,它一般都能強大到突破所有既有的力量。

很多事物都具備穿透力,即營造了自身的勢能之後,但後來者往往更加猛烈,從而迅速穿透了前者之力。

移聯網的來臨,讓PC的世界瞬間失去了穿透力,不管你曾經在PC的世界建構了什麽樣的穿透力,人們更多地在手機上處理一切。

看似構築高牆堅壁的阿里,很不幸即是在PC時代建構了自己的穿透力,10多年的突圍廝殺並未能很好地迎接移動互聯網這一穿透力的到來。

時至今日,微信不僅完全顛覆了短信,相當程度上取代了電話通信本身,更是已成為國人最為普及的一款應用。

如果問一句,“要蘋果手機,還是要微信?”相信答案不言自明。

在微信“連接一切”策略之下,社交、信息、支付、電商乃至生活服務,無一不能在微信上實現。如果從連接廣度與縱深度上來看,互聯網歷史上沒有一款產品能企及它的高度。

微信支付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維度之一,脫胎於財付通的微信支付,迅速崛起。只要你安裝了微信,接收了紅包,自然也就開通了微信支付。

一方面,它具備打交易場景的能力,例如購物、外賣、計程車等,因此,以交易為導向的商業模式閉環就能夠形成。另一方面,只要用戶安裝了微信,社交驅動的微信支付比交易驅動的支付更為自發和自覺。

在PC互聯網時代,微信支付的前身財付通從未能將自己的市場份額提升到5%以上,而在微信崛起的短短幾年前,微信支付已迅速實現38.95%的市場份額,而支付寶則下降至53.76%多;如果從交易筆數論,則微信支付已超過支付寶。

坊間戲稱,“誰發紅包誰傻叉”。不相信?線下場景中,支付寶需要地推完成的安裝使用,微信支付輕而易舉就能做到。

從今天看來,若非獨家阿里體系,大大小小的商家和應用,無一例外地使用微信支付和支付寶作為通用支付方式。微信支付和支付寶近乎平起平坐。根據相關數據顯示,微信的支付筆數是支付寶的兩倍,平均每日完成13億筆支付。

顯然,支付寶在PC時代獨領風騷的地位,被微信“輕易”地撬動了。更為重要的是,微信支付正在建構的是有別於支付寶的另外一套標準。

在支付落點上,微信支付和支付寶看上去是同緯度的競爭,但是,從穿透力來看,微信支付則是發軔於移聯網的支付工具,它的覆蓋面,人群觸達以及場景連接都比支付寶更具有優勢,儘管支付寶在其後的窮追猛趕中“移聯網化”,但完全貼合移聯網穿透力的微信支付,已進入後來居上的軌道。

電商業務的實現,除了支付,物流也曾經很重要。阿里系的崛起,相當大程度上加速了中國物流業的發展,而致力於流程標準化、大數據化和產業科技化的菜鳥,也是阿里爆破點之一,相當大程度上構築了阿里的護城河。

但教育市場、促進發展並不意味著阿里系菜鳥成為了物流業的標準,從目前來看,中國的物流行業陣營主要分三類:菜鳥模式、自建模式(京東、蘇寧)、獨立品牌模式(順豐)。毫無疑問,他們都要在物流維度打造不同的標準。

而作為分散主體的物流公司,並不會因為不是阿里系電商就不提供服務,不提供“標準化”服務。

所以,即便在PC時代,菜鳥在物流領域的巨大成就也並未形成足夠的穿透力,構不成阿里系的核心競爭力。

馬雲曾在眾多公開場合表示:阿里巴巴不會涉足物流行業,阿里沒有一個快遞員,也沒有一輛快遞車。一語道破的是菜鳥模式與自建物流模式的區別。

阿里的野心在於通過雲系統以及數據能力的輸出,做物流企業的王中之王。夢很大,但也需要有足夠的時間。

在這個過程中,京東就沿著這個缺口打了進來。

有人說京東的崛起靠的是3C,有人認為靠的是自營,其實,真正要義在高效的物流能力穿透了用戶的對效率和服務的直接訴求。時至今日,京東人都感激2008年劉強東力排眾議自建物流的魄力。京東物流已經成為京東“品質電商”的標配。

“京東的物流速度和效率其實是建立在自己人‘壓榨’的條件下,打出來的一個勝利面。”某電商品牌市場負責人告訴地歌網。

自營的好處就在於快遞車是自己的,快遞員是自己的,能夠自如地實現調度和管理,以實現行業的超高效率和標準。談起物流,京東的穿透力超越了阿里系的菜鳥。正是基於物流,京東成為了阿里必須正面對視的敵人。

如果說支付的突破與物流的弱相關性很重要,那麽更重要的是對用戶端形成的強大穿透力。移動互聯網的穿透力面前,用戶自發選擇了向移動端手機遷移,即便是阿里系,也在這個勢能裡受益良多。阿里電商移動端佔比從2014年的19%到2017年的79%。時至今日,淘寶移動月度活躍用戶達到6.99億,其核心電商業務主引擎依然是移動端。

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相比之下,微信端用戶已達億,其中微信支付用戶就已達到10億級別,這是一個反轉式的差別,而不僅僅是數字的差異。

不難發現,近幾年,阿里很努力,入股B站、扶持哈囉出行,加速布局盒馬鮮生、改造大潤發等在新零售、大娛樂等各條線上快馬揚鞭,加速推進。

其背後最重要的一條線,就是流量,或者說是移聯網維度下的用戶。以淘寶和支付寶形成了天量用戶,在短短幾年中間,被微信輕鬆帶走。

因為,迄今為止,阿里依然未能很好地撬動老年人群體,以及四五六線下沉群體,在線下場景中,支付寶雖然很早發力,只可惜並未狂飆突進,留下了大量的空白。

而用戶量的不足至今依然是阿里之痛。其最有可能的穿透力長板未能迅速完成,在移聯網來臨之際,留下了大量的機會,給了後來人力量。

今日頭條、快手、趣頭條、拚多多的崛起已經給出了答案。

在被稱為下沉市場的增量用戶群體,紛紛“別枝驚鵲”,花落別家了。

實際上,早在2015年,阿里已經制定了“下沉”策略,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到阿里在“流量”戰略上的長遠布局和思考。但是,阿里對下沉市場的撬動能力和觸達能力可以說是有心無力,農淘就一直推進不利。

而淘寶作為整個阿里系電商流量大池,某種程度上,扮演著給天貓輸送“流量”的角色,加上受到假貨等問題的困擾,近些年來,它的定位其實是往上走的。於阿里,很難找到撬動下沉市場的抓手。

對於市場的“空白”,總是有人能夠抓住機會。拚多多就是其中一個。

2018年,拚多多完成了4716億元的GMV,活躍用戶達4.18億,平台訂單總量超111億筆,更重要的是,拚多多成立3年多的時間裡,增速超100%的增長,目前還保持著持續加速的趨勢。

拚多多迅速登上中國電商三甲的位置,首當其衝是對下沉市場和老年人群體的穿透。廣場舞大叔大媽,舞前拚一單已經成為拚多多現象。

據地歌網了解,拚多多用戶群體和阿里用戶群的重疊度只有30%多,阿里多年無果的戰場,在移聯網角度,被拚多多輕鬆撬起,而且迅猛增長,這正是拚多多取代京東,成為阿里電商最為重視對手的原因。

除了下沉市場,阿里也看到了“加速電商化”可以帶來潛在用戶增長的可能性,這一策略被稱之為“新零售”。

新零售本質上就是對傳統線下的交易線上化改造,並進而對線下產業鏈所有鏈路進行互聯網化的教育和改造。

但新零售的關鍵在於地推能力,沒有地推,也就實現不了新零售。

以生活服務為例,阿里起了個大早卻趕了個晚集,它的失手在於缺乏當年阿里“中供鐵軍”的地推能力。本質上,阿里是平台基因,而服務電商需要BD對一個一個商家進行攻破,一個一個城市進行打穿。當年,美團點評戰勝餓了麽,就是靠著狼性的執行才慢慢贏得了市場。

阿里提了新零售,京東則提了無界零售,蘇寧則祭出了智慧零售的大旗,很顯然,這是一個完全競爭的市場,阿里在線下並不具備穿透力。

淘點點的失敗,口碑的起落一定程度上折射出阿里“地推”弱項。如今,為了彌補這塊短板,阿里95億美元搶親餓了麽,口碑和餓了麽合並成為阿里進擊生活服務市場的抓手。

但餓了麽和美團六三開的雙雄格局已經分明,接下來,只有越來越激烈的競爭。

嚴格來講,生活服務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對B端的滲透能力,要形成穿透力還不止於此,而是背後產業鏈的深度綁定。

以餐飲為例,用戶端很容易受價格、服務、個人習慣偏好影響,忠誠度不高。但是,對於商家而言,尤其是大中型商家,一旦和平台產生緊密合作,則可能其背後的一整套SaaS服務體系(涵蓋點餐、叫餐、訂餐管理,供應鏈體系,ERP管理系統等)都將深度綁定。

要想撬動這樣的市場,光靠價格戰是難以勝任的。

因為微信,在用戶、支付兩個角度解放了的移聯網創業者,轟轟烈烈,紛紛登場,曾經以“開放”著稱的阿里系,瞬間變成了封閉的特洛伊,孤軍奮戰。

無它,穿透力之故也。

場景之變

美國社會學家鄧肯在《小小世界》一書中曾經談到場景的價值。他描述道:小小世界,不斷連接不同群體中的不同個體的方式就是場景。不同群體中的不同個體被場景連接在一起。這種連接所創造的獨特價值,會形成體驗、促成消費甚至創造個體生存意義。

互聯網帶來商業模式的創新,一定意義上是對場景的重構,場景是流量的載體,也是價值的產生地。攻佔場景已經是各大巨頭的頭部戰略。

在PC時代,阿里電商營造的購物場景是搜索式的,人們來淘寶的目的很明確,為了購物,為了淘便宜。

但移聯網風潮到來的時候,場景出現了巨大的變化。它不僅體現在“溝通場所”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從PC端遷移到手機端),更重要的是,人們發生聯繫的方式,亦同樣改變,而不幸的是,這個場景主要在阿里最大的競爭對手---騰訊系的微信上完成。

當人們在微信上產生各種關聯並進而形成不同的場景,並隨時完成交易時,它卻完全屏蔽了阿里系電商,阿里被迫形成自己的場景,來往、支付寶社交、釘釘以及淘系社交化都是在場景上努力。

但時間決定了一切,伴隨著移聯網雄起的微信,將社交打到了極致,想從微信分食,難於上青天。

跟隨微信,順勢而為者收獲滿滿,在場景的突破中,拚多多是一個典型案例。

與阿里、京東、蘇寧易購等貨架式電商的最大的不同,拚多多開啟的是一種去中心化的購物模式。以前消費者缺啥買啥,沒醋了要買瓶醋,過年了要買件新衣服。不論是大賣場還是傳統搜索場景下的電商,本質都是“人找貨”。這種模式,是在檢索消費者已知、已掌握的信息庫,考驗消費者自身的商品“知識儲備”,雖然滿足了消費者的既有需求,但很難激發潛在需求。

拚多多倡導的是一種“貨找人”機制,即將性價比超高的貨品,打入微信的社交鏈條中去,從而實現去中心化互動,迅速激發消費者的需求,再通過社交裂變的方式代替傳統的廣告和市場教育,並將口碑傳播的時間極限壓縮。

在微信的各種關係場景中,因為有社交、信任的前提,拚多多迅速激發了即時性購買的需求,進而產生社交裂變以及需求集聚。在巨量需求激勵下,低價、爆款的勢能出現了。

阿里多年“有心無力”的農產品上行通道,瞬間被拚多多擊破。據拚多多最近發布的2018年助農報告,拚多多平台年度農產品及農副產品訂單總額達653億元,較2017年的196億元同比增長233%。

顯然,通過進入社交關係鏈,輔以拚購、遊戲化機制,激發即時性消費需求,並將需求歸並到拚多多平台,拚多多實現奇跡般的成長與壯大。在登陸納斯達克時,拚多成立還不到三年,創造了互聯網歷史上“上市速度”第一的成績。

去年以來,支付寶拚團、蘇寧拚購、京東拚購紛紛上線,高度形似的產品卻很難撼動拚多多的地位,這是因為,在伴隨微信的創業路徑上,拚多多已完全借足了移聯網的穿透力,第一時間取得了新穿透力的紅利。

在許多用戶的心中,拚多多建構了一個高性價比平台,儘管,它依然要面臨當年淘寶所面臨的各種困難:假貨、低俗等,但有了淘寶的參照,拚多多可以從容不迫地出牌。

就在本月初,瑞銀發布了一份長達39頁的拚多多發展報告:作為2.0代電商,拚多多已經成為中國第二大電商平台,並將持續高速成長。

瑞銀預測,2021年,拚多多的年活躍用戶將達6.28億,與阿里集團2018年底的用戶數持平;年GMV將趕超京東,達2.07兆元;在接下來的三年中,拚多多將至少維持60%以上的GMV年複合增長率。2023年,拚多多的用戶年平均消費將達3823元,超越以高客單價為代表的京東當下的水準。

值得關注的是,瑞銀的用戶調研數據顯示,拚多多的一個另類標簽是“最有趣的購物場所”,而這個有趣,頗為值得業界反思。

從創業伊始,拚多多就以拚購、遊戲化的商業形態出現,並致力於在社交流中實現交易和用戶增長---這被外界解讀為基因。

如果以一個人來比喻,成名了可能是基因,未成名恐怕是畸形。所謂拚多多基因,恐怕更大程度上還是得從移聯網穿透力上解讀,跟隨著移聯網穿透力集大成者微信鏈路而發力,現成的社交鏈路,現成的交易工具……拚多多取得了社交維度上的第一波紅利,進而被用戶認知和標簽化成“最有趣的購物場所”。

這就是支付寶拚團、蘇寧拚購、京東拚購等,幾乎披著和拚多多一樣的外衣,卻收效甚微的原因。

總而言之,發力在交易基礎上的阿里,缺少社交屬性,缺乏用戶粘性,當然也沒有覆蓋所有的場景,當空軍來擾時,此前的防線似乎都失靈了。

其實,老虎醒來還是老虎。

最近幾年,阿里不可謂不努力。2017年阿里走出股價的陰霾,如今市值超過4500億美元。在過去的幾年中,阿里拚發力。在新零售的落地中,阿里集結了銀泰、三江購物、蘇寧、百聯集團、大潤發、高鑫零售等陸軍盟友,而且還孵化了盒馬鮮生,同時,隨著天貓小店、智慧門市落地,在多場景的覆蓋上,其各方面的數據又打出了一個顯著增量。

阿里最新公布2019Q3財報顯示,淘寶移動月活數近7億,有超70%的新增消費者來自下沉市場。這已是阿里巴巴中國零售平台連續6個季度保持2000萬以上的年度活躍消費者增速,過去兩個季度的增速更均超過了3000萬。

如今,淘寶直播已成為商家的基礎運營工具之一,2018年成交規模超過千億元。靠直播帶貨5000萬元以上的店鋪多達84家。除了銷售增長外,淘寶直播還提供了包括店鋪拉新、消費者運營在內的多種平台價值。在帶貨超過千萬元的淘寶、天貓店鋪中,平均複購率在60%以上。

但較於拚多多所拉動的增量用戶,阿里系電商的增量用戶依然“杯水車薪”,它已被拚多多撕開了一個大口子,後者不僅獲取了天量的老年人、456線城市及農村的新增用戶,而且直接吸納了眾多的淘系用戶。

交易在哪裡,供應就會跟到那裡。淘寶商家一心二用,在拚多多築起了新的“愛巢”,這已不僅是缺口,而是阿里系電商面臨的現實威脅。

當然,缺口出現,阿里在平台、貨品以及用戶端的補位是相當及時和凌厲的。但是,對於任何一個巨無霸的企業,我們向來都是以90分的標準來看待和要求它,90分,才是阿里的及格線。

以此論定,阿里可能勉強及格,在接下來的日子裡,阿里可能還將面臨更多的缺口和威脅,譬如今日頭條,亦是一個集移聯網紅利於一身的大成者,其對電商的覬覦,已經在路上。

在希臘神話中,特洛伊這場殘酷的戰爭是因為爭奪世上最漂亮的女人海倫而引發,但真實的歷史卻是亞細亞各君主結盟,對地中海沿岸這個富饒之地的掠奪之戰。

人們倍為關注特洛伊之戰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這場戰爭嚴重到,拖垮了一個文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