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比《亮劍》還高分的抗日劇,它夠格!

君不見,漢終軍,弱冠系虜請長纓,

君不見,班定遠,絕域輕型機車催戰雲!

男兒應是重危行,豈讓儒冠誤此生?

況乃國危若累卵,羽檄爭馳無少停……

這氣勢如虹的歌詞出自《知識青年從軍歌》,它在1944年抗日戰爭中的知識青年從軍運動中誕生,可惜的是現在該歌的曲調已經失傳。

但所幸在2009年由於《我的團長我的團》的熱播而廣為流傳。

我們曾以為《亮劍》是抗日劇的頂峰,後來才知道《我的團長我的團》是那難以跨越的巍巍南天門。《亮劍》在豆瓣9.3分,而《團長》更有9.4分!

但就像這首被遺忘的《從軍歌》,如今又有多少人還記那段歷史,記得中國遠征軍?

關於《我的團長我的團》,給人第一觀感就是真實。

這是一個關於遠征軍“炮灰團”的故事。

主角是一群老弱病殘,是炮灰,是兵渣,是失敗者,是被放棄的存在。

即便是其他劇中叱吒戰場的“紅色遊擊隊”也並沒有被神化,由於武器裝備太過懸殊,一天之內便被日軍盡數消滅。

那時的中國,尚未從農耕社會轉運站型出來,民眾隻知耕地,而不懂現代化,更不懂戰爭。

就如劇中所說的,我們有了傷亡,因為我們有幾百個你不喊趴下,就不會趴下的鄉下大哥。

中國人太愛安逸了……

故事發生在一個離中緬邊境不遠叫作禪達的地方,一群來自五湖四海、不同出身不同身份甚至是不同政見的潰兵和百姓,因為種種命運際遇的原因而相會於此。

正如“炮灰團”的名字,整個團全員都是炮灰。

就算是團長龍文章也是如此,而且他還是一個騙子,衣服是偷的,軍銜是偷的,連名字也是偷的,只有身上的血肉是父母給的。

但就是這樣一個騙子,卻對戰爭有著獨特的敏銳嗅覺,多次拯救炮灰團。

他從不在乎什麽壯懷激烈和書生意氣,他辦著實用主義的事,而什麽名聲、儀表全都是應該扔到一邊的東西。

他更是一位招魂人,他用自己瘋狂的執拗,幫著這群潰兵找回魂魄和尊嚴,找回一路上丟掉的血性和責任,也告訴每個人,中國人本該有的樣子。

人不能不回家,人不能苟活,人不能沒魂。

張譯飾演的孟煩了則是個典型的悲觀主義者。

他明明是個很優秀的人才,卻一副半死不活吊兒郎當的痞子樣,自嘲是“一個惡嘴惡舌的死瘸子”。

當年他也是一身書生氣,意氣風發。

可一旦上了戰場,面對無力的友軍死屍,他才明白自己曾堅信的理想,在嚴酷的現實中是多麽無力。

打了五年仗,輸了二三十場,他自認為看盡世態炎涼,看透生死,卻看不透他自己。

於是他不願意清醒,因為清醒很痛苦,看著半幅國土,看著漫山遍野的屍體,看著全民族的虛弱和軍人的無能,這些讓他丟失了魂魄。

但他自己也知道他自己在想勝利,明知道要死還在想勝利,他就這麽一直在熱血和墮落之內來回穿梭。

而個人最喜歡的一個角色是張國強飾演的迷龍,這個東北漢子,他不懂得什麽叫壯懷激烈,也不懂得什麽家國大義。

他覺得虞嘯卿慷慨激昂的動員實在是“裝犢子”,但他卻還是願意拋棄一切加入這個送死團。

因為他恨自己是一個東北兵,東北丟了,而他們沒有死在東北,而是一路逃到了南方,既想死又不想死,他想打回東北,即便戰死東北,也可心安。

所以他才那麽服龍文章,因為他能給他們勝利,許諾帶他們回家。

直到李烏拉死了,東北佬迷龍身邊,已經沒有任何一個活著的東北佬了。

他想帶著袍澤回家,帶著老婆孩子回家。

但他明白,國家國家,先有“國”後有“家”,只有打完勝仗能夠再也不離開。

他心裡一定有那樣一個可以聽孩子喊爸爸摟著妻子唱著二人轉,沒有那幫癟犢子小日本的東北。

還有以嶽飛為偶像的虞嘯卿;對軍事和政治有著深度見解的張立憲;一直堅信少年中國的小書蟲;“中華要滅亡,湖南人先死絕”的不辣;提出豬肉白菜燉粉絲的阿譯;從來沒救活一個傷員、只能在傷員上路前默默陪伴他們的獸醫……

他們性格迥異、背景懸殊、經歷不同,卻都有著非常鮮明的形象,仿佛是真實存在的,仿佛就在我們身邊。

《我的團長我的團》沒有矮化敵人,沒有通過貶低敵人來襯托我軍的優秀,而是盡可能塑造了一個可怕的對手,才顯得中國軍人同樣出色。

它描繪的是戰爭時期,大多數底層士兵的現狀。

中國抗戰的勝利,正是建立在這一具具屍體之上,而非某些“神劇”中的某個人或某小隊,亦或某個團體。

他們衣衫不整,蓬頭垢面;他們大字不識,苟且度日。

但是這一切都不能否認他們是英雄。可我們卻幾乎叫不出他們任何一個人的真正的名字。

最令人動容的一幕是炮灰團的機槍架子豆要拚死的時候,可大家誰都記不得他的名字。

這時每個人都在告訴對方自己的名字,以免自己哪天死了隊友能在安葬時建一座帶著名字的墓。

而他們卻漸漸被我們遺忘,就如那個老謀深算的唐基所說的:“再過十年,幾十年,咱們在這做的事,也就沒人知道了!”

的確,如今的我們習慣了每天的朝九晚五,習慣了一天又一天的重複,娛樂時間基本就是上網玩手機,或拿著微薄工資逛街買東西,簡單的賺取著世俗的快樂。

那個炮火連天的年代已經太遠太遠,我們怎麽可能去記得一群炮灰兵渣子的經歷。

但他們也是這個民族的脊梁,我們應該記住,也必須記住。

就如全劇的結尾,最後的鏡頭中,老年孟煩了獨自走在禪達的大街小巷,背影悠悠。

“這是他的故事,也是我們的故事。這故事中有你、有我、有他。讓我們記住吧,記一輩子。”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