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無名之輩》口碑能幫國產片逆襲嗎?

當中國影視圈各位同仁紛紛哀歎寒冬到來的當口,《我不是藥神》《無名之輩》等影片的成功舉出了反例。

《無名之輩》火了。比起動輒票房上億的商業片,上映4天,破一億的票房,市場表現雖稱不上創造歷史,但考慮到同期既有《毒液》猛烈宣傳行銷,又有《你好,之華》等明顯在星光上更耀眼的影片爭搶觀影人群,《無名之輩》在多部競爭影片的夾擊下表現仍舊堅挺,單日和累計票房甚至超過在中國擁有穩定擁躉的《神奇動物:格林德沃之罪》,這無疑是以小博大的成功范例。

貓眼專業版上《無名之輩》的票房走勢。

根據貓眼專業版的數據統計,影片首日票房不到1000萬,而在上映後口碑迅速發酵,僅僅用了兩天時間就破了5000萬的大觀,排片比更是穩中有升,從開畫首日的13%,一路躥升到22%。同時上漲的數據,還包括各大網絡平台上的影片打分,以黑馬姿態駭客入侵,首映之日便得到豆瓣8.0的評分,後來更是罕見地飆升至8.4,成為今年華語片的“良心出品”。《無名之輩》也成為導演饒曉志電影作品序列中的最佳作品。

回溯2018年華語院線片的表現,《無名之輩》的路徑似乎並不陌生,僅僅在三個月前,《我不是藥神》也是憑借爆棚的口碑,實現了上映17天,票房破30億的輝煌戰績,不僅捧出了文牧野這位新人導演,還讓章宇、王傳君、譚卓這批實力演員得到市場認可,更是讓各個出品方、發行方賺得缽滿盆滿。

《我不是藥神》眾演員。

當中國影視圈各位同仁紛紛哀歎寒冬到來的當口,《我不是藥神》《無名之輩》等影片的成功舉出了反例。那麽,憑借口碑實現票房逆襲是否有一定規律可循?這些名利雙收的事實,是否可以給從業者一星半點的啟示?

答案是肯定的。比起眾多圈錢意圖明顯,純屬在市場上胡鬧的華語片,《我不是藥神》和《無名之輩》在編劇和表演上的扎實,讓影片本身無太多可指摘之處。作為工業化產品,它們在製片成色上,是夠格放到大銀幕上供人欣賞的。從閱聽人層面來說,近兩年影迷群體的細化,和垂直類娛樂媒體資訊的透明化,使得觀眾越來越有能力在影片上映前就根據演員陣容、幕後團隊等判斷一個項目的靠譜程度。

演技在線的演員,逐漸區別於靠臉吃飯的流量明星,在觀眾心目中成為品質保證。即便是像文牧野這樣的新導演,此前並沒有太多履歷可供觀眾參考,但寧浩領銜的壞猴子創作團隊,無疑從另一個側面為項目保駕護航。事實也證明,他們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此現象,我們多少也能從《找到你》《一出好戲》的影片的前期口碑營造上窺得蹤跡。

《無名之輩》海報。

此外,電影宣發的層級策略,讓優質華語影片的口碑發酵成為可能。點映、路演成為華語院線片的標配。比起單純的物料大肆轟炸可能造成的疲勞感,對影片品質有信心的宣發方,往往會號召包括明星主演在內的主創親力親為地進行路演,一站站地與觀眾見面,製造出親切無比的互動。同時以誠動人,談論創作的不易,讓觀眾在銀幕內外與主創進行共情。而一小部分幸運觀眾參加的點映,會在短時間內向更多的大眾提供管窺新片的切口,引發好奇,有效地聚集對影片感興趣的人,更有利於上映前期熱度的製造。開畫之後令人滿意的上座率,又往往是影院經理增加排片量的唯一理由。從口碑到票房的轉化閉環,由此形成。

當然,良好的觀眾評價也並非是影片大賣的必然保障,松太加導演獲得金爵獎的藏語片《阿拉薑色》隻獲得了區區240萬的票房,而此前入圍威尼斯電影節的《米花之味》的情況也半斤八兩。由此,我們依然觀察到商業性的影片和文藝片的巨大鴻溝——前者憑借快節奏的敘事(有時甚至是MV化的剪輯)和明星的加入吸引眼球,又因為在社會關懷的層面做到真誠有加,引起越來越多觀眾的共鳴;而後者,卻依然因為講述更為邊緣的人群故事,更具挑戰性的敘事方式,而多少有些曲高和寡。

來自新京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