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行走兩州間,觸摸脫貧攻堅的脈動

【都是一家人 共過好日子】

易地搬遷、產業扶貧、綠色發展,從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到玉樹藏族自治州——

行走兩州間,觸摸脫貧攻堅的脈動

光明日報記者 萬瑪加

這是一次翻越重重山巒,橫穿三江源的採訪。

巍峨的巴顏喀拉山脈,將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和玉樹藏族自治州隔在了它的南北兩側,它也是青海省境內黃河與長江的分水嶺。

這裡山巒起伏、江河縱橫,這裡雪山皚皚、天高雲低,這裡風景旖旎、引人入勝,三江之源不僅是生態建設的重點區域,也是“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

近年來,青海省堅持生態保護與扶貧開發並重,通過實施美麗鄉村、易地搬遷、產業扶貧一系列扶貧項目和富民舉措,點燃了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夢想與激情。

玉樹風光 資料照片

易地搬遷過上新生活

“通電通水通路不說,我們村裡現在還通公車,你相信嗎?過去在山裡,我進城只能騎馬啊!”說起現如今的幸福生活,43歲的楊宗泰樂開了花。

3年前,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楊宗泰“沒花一分錢”從50公里以外祖祖輩輩生活的青根河村搬到了縣城邊上的安多民俗文化村,住進了水電暖齊全、家用電器俱全的新居,過上了城裡人的生活。

為改變“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窘境,2017年興海縣整合各類資源、籌措各項資金,投資21016萬元打造了海南州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興海縣安多民俗文化村。

“項目結合全國電子商務示範縣、非遺文化傳承中心、文化旅遊等項目建設,集休閑旅遊、牧業體驗為一體,可解決1200戶農牧民搬遷入住和後續產業發展問題。”興海縣縣長哇多說,如今,在安多民俗文化村,道路乾淨整潔、新居整齊劃一,到處都是新生活的氣息。

七月四日,青海省玉樹囊謙縣扶貧產業園,牧民在學習黑陶技藝。光明日報記者 萬瑪加攝/光明圖片

通過安多民俗文化村項目,在興海縣已有853戶3421名農牧民從草原來到了城鎮,開啟了自己的新生活。楊宗泰說:“扶貧政策就像陽光一樣,照在我的家、暖著我的心。”

“2013年,玉樹縣撤縣建市,成為青藏高原上最年輕的城市。經過多年發展,它已經真正成為一座現代化的草原新城。”玉樹市委書記蔡成勇介紹,玉樹災後恢復重建共完成了1248個重建項目,16710戶農牧民和22439戶城鎮居民住進新房,完成292個農牧民住房集中建設點配套建設,市區面積從10年前9.7平方公里擴展到如今的14.26平方公里。

如今,站在海拔近4000米的當代山山頂觀景台,整個玉樹市全貌盡收眼底。城市被綠色和鮮花點綴、雄偉的格薩爾廣場、穿城而過的巴塘河,道路上車水馬龍的車流,一棟棟極具民族風格的建築整齊地排列著……

四面八方的遊客可以在玉樹市濱河路的咖啡館裡度過美好的休閑時光;可以去玉樹州博物館感受民族文化的璀璨;還可以在格薩爾王廣場與當地市民跳一段歡快的鍋莊;甚至還可以去康巴人家裡做客,感受玉樹人的熱情。這裡,正散發著草原新城的魅力。

入住產業園,家庭作坊變大產業

“我們中心有20多人,現在成熟技工月薪在4000元以上。”才角仁增是玉樹州囊謙縣吉曲鄉山榮村古陶器傳承工程中心負責人,也是囊謙黑陶製作的後起之秀,2017年,他成立了“山榮村古陶器傳承工程中心”,並搬到縣裡的扶貧產業園區。

“扶貧產業園水電暖設施齊全,還能提供產供銷等一系列政策扶持,效果很明顯。”才角仁增說。

才丁的“崗帝斯藏香”入住扶貧產業園有3年了,年經營收入25萬元。“以前是家庭作坊式的生產模式,現在雖然規模不大,但也算產業化了。”

“目前我們園區以農民專業合作社和中小型企業為主,包括青稞製品、黑陶工藝品、藏香、藏酒、民族服飾等6大類產品16家企業,對帶動脫貧起到了關鍵作用。”囊謙縣扶貧局局長郭曉榮說,如今,產業園區出產的藏式黑陶、泥塑面具、傳統氈帽等特色產品,銷往國內外,帶領大批藏族群眾踏上致富路。

有了產業,脫貧才能有根基。

位於黃河岸邊的海南州精準扶貧產業園園區規模、產銷能力比囊謙縣大得多,已經形成集信息發布、供求交易、物流配送、質量追蹤、售後服務等功能為一體的電子商務綜合服務網絡體系。

“目前,我們產業園入駐企業52家,海南州5縣扶貧產品展示館共展出特色農牧品牌700余款,產品1800余件。”海南州扶貧開發局局長王學軍說,產業園采取“電商企業、扶貧龍頭企業+村集體經濟、農牧業合作社+農牧戶”的帶動運營模式,打造電商扶貧產業平台,異塵餘生帶動全州426個行政村,其中包括,建檔立卡貧困村173個、5.3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

王學軍介紹,產業園2019年8月自運營以來,通過以“網紅”直播帶貨,蘇寧、京東、有讚商城、扶貧832平台、園區企業銷售為推手,線上線下銷售總額達3000餘萬元。同時,海南州為發展扶貧產業,加快實施深度貧困地區村集體經濟“破零”工程,投資支持並實現深度貧困地區142個行政村集體經濟發展全覆蓋。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從光伏到“雲藏”,綠色發展成經濟增長新引擎

站在海南州綠色產業發展園光伏產業園高聳的觀光塔上,眼前藍色的光伏板整齊地排列在曾經雜草叢生的塔拉灘上,一直綿延到天際線,仿佛一片“藍色海洋”。

“這片‘藍色海洋’,就是全國首個千萬千瓦級太陽能生態發電園——水光風多能互補集成優化示範工程。”黃河水電公司維檢中心副主任宦興勝介紹,他來這兒已經7年,見證了這片一望無際的“藍色海洋”整個建設過程。

據介紹,海南州綠色產業發展園總面積3028.5平方公里,園區內已入駐企業91家,其中包括:46家光伏發電企業,20家風力發電企業和25家工業加工企業。今年前4個月,園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7.22億元,佔全州的九成之多;工業產值和銷售收入都佔全州的51%以上,完成稅收2.36億元。

“上天賜予海南州一片藍色的青海湖,海南州人用自己的雙手又打造了另一個藍色的海洋。”海南州工業商務和信息化局副局長周瑾說,園區經濟的快速增長,已成為促進海南州乃至青海省綠色發展、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雲藏”,是藏文搜索引擎藏文名稱的漢文音譯,意為“博學老師”。這個全球首個藏文搜索引擎平台——“雲藏”就設在海南州藏文信息技術研究中心。

“‘雲藏’搜索於2016年8月22日上線,它的成功研發,縮短了藏文信息化與國內外信息化之間20年的距離。”藏文信息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才洛介紹,“雲藏”搜索不僅僅打破了藏民族的語言壁壘,更為全球藏文用戶打造了一個開放、多元、便捷的廣闊網絡平台。

“目前訪問總量突破35億次,日平均訪問量1000萬次左右,用戶覆蓋全國以及70多個國家和地區。‘雲藏’搜索引擎不僅打造廣闊網絡平台,更是成為各大藏文網統一入口。”才洛表示,“雲藏”搜索引擎讓我國藏文信息技術發展有了質的飛躍,藏文大跨步進入了搜索時代。目前藏文信息技術孵化基地建設工程也已開工,屆時“雲藏”將在青藏高原全面打造藏文信息技術產業高地。

採訪劄記:草原人家天氣新

光明日報記者 萬瑪加

6月27日從河湟谷地繁華都市西寧出發,向南進入黃河峽谷的貴德,越過5266米的巴顏喀拉山,跨過通天河天塹,進入巴塘草原的玉樹,再由此向西南追尋瀾滄江的足跡,最後到達青海的“南大門”囊謙。

10天時間,2000多公里行程,平均海拔3500米的路途,奔走六座市縣的繁忙,跨越十幾座大山的驚心。

一路採訪,一路挑戰,一路收獲滿滿。

在貴德黃河岸邊看著碧綠的黃河水,才知道什麽是“天下黃河貴德清”;共和塔拉灘浩瀚的“光伏海洋”炫人眼目,驚歎科技扶貧的力量;在子科灘草原七月的細雨中打著冷戰,探尋安多民俗文化村裡搬遷牧民的全新生活;在經幡密布的文成公主廟,聽講解員講述千年前民族團結的故事;在玉樹抗震救災紀念館,感受大愛無疆的國家力量;在瀾滄江畔的秘境囊謙,聆聽藏族牧民歌唱黨的恩情……

在這一次次的感歎中,在一遍遍的感慨中,在一句句的感謝中,我無數次地被感動著。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脫貧攻堅在這片土地上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意義!

《光明日報》( 2020年08月03日 04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