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不要懷疑,《羅馬》是電影視聽語言所能達到的極致高峰

時間:2019年5月15日18:30

放映電影:《羅馬》

地點:紅星電影世界

主持人:藤井樹

嘉賓:黃望莉

《羅馬》現場打分

平均分:8.4

最高分:10最低分:6

[ 全場大合影]

昨晚,第一次在電影院裡感受了電影《羅馬》,相比於此前看過的版本,這部電影在影院裡煥發的魅力是如此驚人!所有視聽上的細節,都在大銀幕上放到了最大。

如果說此前覺得,《羅馬》像是一首精致的散文詩;影院裡的《羅馬》,仿佛一曲交響曲。宏大,卻又有著每一個起承轉合的極致精致。每個鏡頭都是如此值得玩味,根本挪不開眼睛。

阿方索·卡隆將童年在大銀幕重現,用他的話說,這是一次“夢想成真”。

這當然是電影的視聽語言所能達到的某種高峰。或許只有在影院看過,才會明白,為什麽威尼斯、金球和奧斯卡的評委們會給予它那麽高的讚譽。

也是看過了大銀幕,才會對電影裡的許多意象有了全新的思考和認識。所以,不妨為大家盤一波電影裡的各種意象和細節,看懂了這些,你會發現《羅馬》的內容是如此精彩而豐富!

1

“Roma”&“Amor”

“羅馬”其實昨天看完電影還是有朋友不明白:為什麽電影叫作“羅馬”?這不是墨西哥的故事嗎?

其實這是要做功課的,我們之前也介紹過,墨西哥城的羅馬區就是阿方索·卡隆長大的地方。而“羅馬”(Roma)倒過來,正好就是西班牙語(墨西哥通用語)的“愛”(Amor)。

“Amor”在片中也出現過,可莉奧的渣男友費爾明,在運動時穿了這麽一件T恤,寫著“愛是……?”(Amor as?),配合當時的場景看,真是無比的諷刺。

2

“獻給莉波”

電影最後的“獻給莉波”大家應該都清楚,這是電影裡可莉奧的原型,是從小撫養阿方索·卡隆長大的保姆的名字:莉波·羅德裡格斯。她在小時候也曾被父親拋棄。

在電影裡,雖然莉波被當作一家人,但實際上,白人的主人家庭和原住民之間還是有著分野。導演也用鏡頭表現了自己的不滿:一家人看電視的時候,只有可莉奧坐在地上,而且隨時會被招呼。

而可莉奧和另一個女傭在廚房也會悄悄議論主母的吝嗇,我們不會知道的是,其實兩個小姐妹交流用的還不是西班牙語,而是密斯特克本土方言!太細致了!

3

天空

電影的開頭和結尾,都把鏡頭對準了天空。只不過,一個是倒映在瓷磚地上,被卷動的泡沫攪得不斷翻騰的天空,一個是直拍的,澄澈、寧靜的天空。

開頭和結尾的這種對照,其實是一家人命運的某種映照。結尾那架看起來非常高的樓梯,讓可莉奧緩緩走向了天空,未來在這一刻充滿了希望。

4

飛機

如果你熟悉阿方索·卡隆,你會知道他對於飛機的情結:小時候他家離機場非常近,經常會看到飛機,就有了當飛行員或宇航員的夢想。

在電影裡,飛機出現了三次。上圖的開頭是一次,而第二次則是在練武場,從那位大師的頭頂飛過。

第三次,則是在片尾,上文提到的天空中。

有的解讀認為,這是對於當時時局的某種影射,因為頻繁出動飛機鎮壓。但大可不必過度讀解,對於阿方索·卡隆來說,這更像是一個童年的坐標,飛機飛過的,是他記憶裡的藍天。

而第二次飛機飛過之後,可莉奧做到了那位大師認為沒有人能做到的動作。

5

宇航員

宇航員在電影裡可以認為同樣出現了三次。正如前文所說,這是一個孩子瘋狂的夢想。我們會看到,電影裡的孩子確實是有一身宇航員的衣服,這是第一次出現該意象。

第二次,就是在電影院裡觀看《藍煙火》,螢幕上出現了宇航員,這是一部1969年的電影,主演是大名鼎鼎的格裡高利·派克。

而第三次比較隱晦,可莉奧外出時的泥地上,一個孩子頭上扣著一個鐵皮桶。同樣的童年,卻有著不一樣的過法。

後來,阿方索·卡隆在2013年拍攝了《地心引力》,好好圓了一把自己的航天夢。

6

電影院

電影院在電影裡出現了若乾次,每次都對劇情頗有推動。上文說的有《藍煙火》,而可莉奧和費爾明在影院觀看的,是法國經典喜劇《虎口脫險》。

如果你看過這部電影,你會知道它的結尾講了什麽——這幫人,跑了!

同時,這麽一部讓全場哄堂大笑的電影,顯得最後一排的可莉奧格外孤獨。當她走出電影院,在喧鬧的門口市場裡,更顯得無計可施。

7

胎兒命運的三次暗示

其實,對於可莉奧嬰兒的命運,電影裡做過幾次暗示。

第一次,是可莉奧臉上帶著母親的聖光,看著嬰兒房裡的嬰兒,卻遇上了一場地震,一個嬰兒被砸死。

第二次則是外出的路上,一閃而過的十字架,看得出來是墓碑。

第三次,當她準備喝下預示1971年平安健康的酒,杯子卻被碰倒在地打碎,裡面傾灑著淺色的液體。

無論如何讀解,可莉奧的命運都太過可憐。還好,當她把孩子從海浪裡救出,她的母親身份被得到補足:她賦予兩個孩子新生。

8

佐維克教授

或許你看這個名字不知道說的是誰,這個人物就是在費爾明的練武場上,裝神弄鬼的那個教練。

其實他在電影前面就出現過,一家人圍著看電視的時候,就有所謂“佐維克教授挑戰”雲雲的節目。而這位出現在練武場上,一通神乎其神的理論,怎麽看都像是跳大神的。

他比劃的那個動作,其他人都無能為力,可莉奧卻輕鬆做到了。這背後的隱喻意味很強烈。

佐維克教授顯然是有美國背景的,這一點從費爾明的話裡能聽出來。聯想到費爾明此後成為鎮壓運動的一員,屬於墨西哥原住民的可莉奧做到這個動作,可不只是因為導演愛她這麽簡單。

9

狗屎

一家人的地上永遠有掃不完的狗屎,這對於只有一條狗的一家來說有點魔幻了,但顯然有著導演自己的用意。

昨晚嘉賓對談也提及了這個細節,從一開始的兩三坨,到後來滿地都是的狀態,顯然是對這一家的生活狀態的某種譬喻。生活,本就是醃臢不堪。

10

汽車

這也是昨晚提及的一個經典暗喻。一開始,家裡的車是一輛寬大的、馬力強勁的車,卻因為車道很窄,每次都很費勁。而母親醉酒之後更是把車撞得一塌糊塗。

後來,母親換了一輛車,更小、馬力也沒那麽足,卻能順利地開進家裡的車道。一切都在好起來。

11

軍樂隊

軍樂隊在電影裡出現了兩次,另外背景音裡還隱隱出現過。第一次是父親離家的時候,父親下樓時,能聽到外面隱隱的軍樂隊演奏,出門之後顯得極為清楚。當父親車子離開之後,軍樂隊出現。

第二次,一家人從海邊回來又一次遇到軍樂隊。這兩次,都是一家人面臨巨大轉折的關口。

12

大火中唱歌的男子

站在人群中如薩滿一般吟唱的,是聖誕節這天化妝成坎卜斯的演員。他是聖尼古拉,也就是聖誕老人的隨從;聖尼古拉會給乖小孩禮物及糖果,而坎卜斯則把特別不乖的小孩抓起來,做成聖誕大餐。

屬於墨西哥的童話,暗黑殘酷,卻魔幻到有些可愛。不過,片中的演員其實是瑞典人,那段神秘的吟唱來自他的故鄉,頗有神秘氣息。

13

那片泥濘的土地

也就是上文提到,可莉奧看到鐵皮桶小孩的地方。畫面出現的同時,人物在討論州長的基礎設施建設什麽的。

這是墨西哥發展中可悲的一幕,農村土地被強行征用。可莉奧和另一名女傭也在廚房談過這個話題,她的母親土地被強征了。而結果,卻隻搞出了一片爛泥塘。

14

牆上的狗頭

這個畫面的政治諷刺和批判意味很強烈,昨晚在現場就讓觀眾一片嘖嘖聲。小編看到的第一反應,是《HP》裡面布萊克家砍家養小精靈的頭……

這顯然是對於大地主之家的某種表現。他們和底層的關係,並不像索菲亞一家和可莉奧那樣融洽。甚至如另一個女仆所說,這些狗可能就是被強征土地的人殺的。

這樣的時局,顯得可莉奧和一家人的關係實在是難能可貴。

15

奧運會

費爾明能去奧運會?看完電影大家是不是有點奇怪,就算是,奧運會好像沒有日本劍道項目吧……

墨西哥於1968年舉辦了第一次在拉美的奧運會,這成為當時整個拉美的話題焦點。而如我們所知,費爾明和可莉奧結識已經是1970年,他很可能只是用這個熱門話題自抬身價,俗稱吹牛X。

而這樣想想,他的練武場,真的是一個體育鍛煉的地方嗎?聯想下訓練場邊的白人面孔和教練的美國背景,細思極恐。

以上這些意象和細節,只是電影裡比較突出的一些。這部內容無比飽滿的電影,還有更多內容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 藤井樹和黃望莉教授]

5月15日晚上,觀影團一起打卡了在去年威尼斯和北美頒獎季大放異彩的《羅馬》。這部被認為是去年最好的電影,吸引了大批觀眾。

雖然是工作日,沒有想到的是,大家到的時間可都相當早。看來,對這部大名鼎鼎的電影都相當期待,最後200多人的大廳座無虛席!

這部其實有不低觀影門檻的電影,卻在當晚獲得了觀眾們的歡迎和喜愛。

阿方索·卡隆對於故鄉和童年的記憶,以及對兩位女性的深厚情感,讓所有到場的觀眾非常感動,現場評分相當不錯。

影片的更多解讀,我們來聽聽藤井樹老師和嘉賓黃望莉教授怎麽說吧!

1

嘉賓黃望莉說

【拍攝視角獨特】

一句話總結,這是一部“渣男電影”。但一個男性導演來拍這麽一部對女性充滿關懷的電影,所以也不應該對男性感到絕望。

這部影片的視角非常的特別,主角是仆人,但是實際上仔細看,有幾個鏡頭實際上是孩子的視角,是阿方索自己兒時記憶的角度。

特別是最後一個鏡頭,看天空的角度,是一個比狗高一點的視角,其實就是一個孩子看天空,看飛去的飛機,看仆人的生活。

包括對於父親的印象,就是一個孩童的視角。有著很強的體驗感在裡面,都是使用的中低機位來進行拍攝。

【冷靜的敘事】

阿方索·卡隆在這個片子裡面其實是盛讚女性的,在電影當中我們經常能看到對於女性的描寫。女性經常作為“地母”形象在中國電影裡面出現,這個片子裡其實也有這個意思。

這部片子最有意思的是,所有女性的情感和她所經歷的痛苦用的是極其冷靜的手法表達。有一種電影是情節劇似的,音樂是一定要鋪上去,要煽情。但這整部電影,沒有任何音樂,但是聲音卻那麽豐富。

行走過的軍樂團、過去的哨音和環境音,小道具和小場景都帶有聲音,那也是墨西哥文化和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種聲音就是生活本身,是我們體驗感非常強的東西。

【用畫面講故事】

阿方索每一場戲的邏輯都極其嚴密,比如說第一場戲,他花了4分30秒,這是作為一個打導演拿出來的藝術手法和大氣魄,這4分多鍾不足以交代生活場景,但是粗略交代了生活空間,都是活生生的,這是生活裡面最溫馨讓他感到愉快的東西。

但是當女仆的孩子失去了以後,那天外面在下著冰雹,她在房裡靜坐相當長時間,此時給的空鏡頭是非常生硬的剪切,不是搖移了,這其實是人心裡的痛苦和掙扎的心態,不溫馨了,也不流暢。

在這部片子裡,景、狗屎、車子全都是他要表現的。以為表現人物就是故事,其實不是,表現景就是故事。就像我們看《黃土地》一樣,黃土地的景,就是故事的主角。像這個空間環境的交代也是故事的主角。

2

藤井樹說

【宏大而私密】

這部電影是一個切口特別小的電影,可是它窺視的那個時代是1971年的墨西哥,風雲動蕩,都在那個鏡頭的後面。

這種非常冷靜的視角,把這段歷史客觀地描寫了出來,而且是一個普通人的視角,不是帶著宏大的視野去看。這種私體驗非常動人的在於,其實是用非常客觀的鏡頭呈現的同時,你又會有共情感。

可莉奧羊水破了,你會擔心孩子有沒有保住,大人有沒有保住。這種共情感把你從當下的那種風雲莫測的政治運動,拉回到普通人的生老病死。

看起來既是宏大敘事,又是這個仆人個人感情創傷的表達。墨西哥歷史上那麽大的、繞不開的一個學生運動,卻成了保姆的個人創傷。導演把歷史處理得像他的景深,給不斷的推遠,同時又拉近。

【電影的格調】

它不是那種我們常見的主流敘事手法,現在我們回頭去想,全片是沒有配樂的,但聲音非常豐富,同時它又用黑白的畫面,營造一種舊時感。第一個畫面開始,你就知道它是屬於回憶的。

阿方索·卡隆說這部電影像是他的一部日記一樣,很多年之後又去寫當年的日記,很多東西是沒有邏輯的。重要的是氛圍。

就像《陽光燦爛的日子》,故事是什麽回頭看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那個夏天,馬小軍在屋頂上走。這類東西反覆強調,成為了影片的格調。

【電影的格調】

雖然台詞不多,但這裡面所有的台詞都是精心打磨過的,包括很多生活的場景。比如兩兄弟打架的那場戲,玻璃砸破了一個洞。等她母親從新車裡出來的時候,孩子說這輛車不如原來的車,但是,這輛車是新的,而且它更靈活,顯然更適合這個家。

可是母親下車的時候,鏡頭拍到了玻璃上的洞,這個生活已經千瘡百孔了,但是他們還在努力的重建生活。這些蛛絲馬跡堆積起來,讓《羅馬》很耐看,每一個點都有導演在創作上非常明確的表達。

【聯想《桃姐》】

這讓我想到另一部電影《桃姐》,講的是一個很多年照顧他的傭人,沒有血緣關係卻像是親人,但是東西方視角在這裡有很大的不同。

在《羅馬》裡你可以看到作者本人對於女性從心底裡的疼惜,但是《桃姐》的視角相比之下有一點點居高臨下,因為他在說我非常關心非常愛,但是別忘了他是我的傭人。

而《羅馬》中,傭人在海灘把他們救起來的時候是一種情感的升華。當母親在處理生活中最不堪的事情,這個家將要分崩離析的時候,她選擇帶著所有的孩子離開,這是她最脆弱的時候。這個時候她選擇了這個女傭跟他們一起。

結果遇見差點溺亡,由女傭來拯救。拯救兩個字不僅僅是字面上的拯救,而真的是物理形態的拯救。海灘上的那一刻,他們就是患難與共,他們形成了一個新的家庭,在情緒和情感上,都得到了升華。

3

現場評分

讓我們來看一下本場電影的現場平均分,8.4分真的相當不錯!

這部需要細細品味的電影,平實而坦誠地講述著生活本身,將我們所有人帶到了70年代初的墨西哥城一隅,觀影體驗真的非常奇妙。

感謝黃望莉老師的精彩分享,也感謝各位團友的參與!

如果你喜歡這部電影,《羅馬》目前正在影院上映,千萬不要錯過!這部電影的宏大與細微,視覺與聽覺的奇妙,絕對值得反覆感受。

更多詳細內容請戳微博@藤井樹觀影團2011看精彩回放哦!

P.S.感謝觀影團的合作夥伴一直播、咪咕直播。沒有來現場的朋友們也可在咪咕直播回看整場活動!

電影《羅馬》正在上映

請去影院支持!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