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今日話題 | 恐怖又無用的封針療法,只會用在腦癱這種病上

特約作者 | 郭墨墨

一項在公立三級甲等婦幼保健院、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長期開展的治療項目,日前在網上引起了巨大非議。

這項由該院兒童康復科醫生、教授萬國蘭發明的封針技術,被用於治療兒童腦癱。該院官網信息顯示,萬國蘭於1992年在國內創製“位點加穴位藥物注射”,多年來,全國各地大批患兒前來就診,還包括美籍華人、加拿大華人、英籍華人、俄羅斯等(地的)患兒,非常有效,有“神術”之稱。

被各家媒體質疑後,院方也有了新表態。鄭州大學三附院副院長承認封針循證醫學證據不高,將展開論證,如果弊大於利,會優化完善甚至停掉。

和此前的醫療爭議事件不同。過去被網絡和業界痛批的現象通常是網絡搜索誤導公眾,江湖遊醫耽誤病人等,而這次遭受質疑的,是一種在公立三甲醫院中已持續應用幾十年的治療手段。如果它真的不靠譜,那麽這意味著出了什麽問題?又該誰來負責?

封針的問題還不在於幼兒是否該承受巨大醫療痛苦,關鍵在於治療本身是否符合循證醫學標準

這一種什麽樣的治療手段呢?據自媒體的報導,在一段家長提供的視頻中,幾名成年人按住孩子,由醫生給孩子扎針,孩子痛哭。家長稱:“七八個成人按住一個小孩,因為他太疼了。”

“偶爾治愈”的文章中寫到,包括封針在內的康復治療,一做就是四個療程,每個療程10次,約21天。一開始隻紮頭,後面開始紮頭、後頸、腿、胳膊、腰部,“一次差不多扎70針左右。”

據自媒體報導,“封針跟針灸還不一樣,針灸是比較細的針,封針是裡面有注射劑的針,所以管子粗很多,每一針都是插出血來的,要家長在旁邊不停地擦血。”

“結束後被抱出治療室的嬰兒大多頂著一腦袋的棉花球,血斑隱隱約約,臉上掛著淚,有些已經哭得沒了聲。”

這種“在頭、脖頸、腰部等穴位扎針注藥”,看得人心驚肉跳的“封針療法”,目的是治療小兒腦癱。

腦癱又叫腦性麻痹,症狀一般是肌肉協調性差、肌肉僵直、肌無力、吞咽及說話困難,顫抖等。腦癱的最主要特徵是運動障礙,患腦癱的嬰兒到了相應的年齡,無法像同齡人那樣翻身、端坐、爬行或走路等。

目前國內有腦癱患者約500萬人,兒童發病率約為千分之2.48。著名詩人余秀華就是腦癱患者。

現代醫學專家一般認為,目前沒有可完全治愈腦癱的方法,因為腦細胞的死亡是不可逆的。只能用一些藥物緩解肌張力,用一些康復手段,改善病人的生活質量。

但是,萬國蘭創造了封針療法。在她公開發表的一篇論文裡,自稱鄭州大學第三附院醫院兒童康復科從1997年至2002年診治的381例腦癱患兒,通過維生素b 1、b 12加生理鹽水稀釋,同時進行穴位和位點注射的治療方式,總有效率高達97.1%,其中“正常化”190例。

算下來,治愈率接近50%,如果是真的,那將是一個足以彪炳醫學史的成就。但是這個技術應用多年後,不僅沒有發揚光大,如今引來了媒體和醫學同行的一致質疑。

封針最刺激公眾眼球的,是對患兒渾身扎針的治療方式。但是引起醫學同行質疑的並不在於此,因為醫學上同樣有其他很多非常令人痛苦的治療方式,對封針治療方法的核心質疑,在於缺乏循證醫學證據。

什麽叫循證醫學?循證醫學意思是“遵循證據的醫學”,又稱實證醫學。

其核心思想是醫療決策,即病人的處理,治療指南和醫療政策的制定等,應在現有的最好的臨床研究依據基礎上作出,同時也重視結合個人的臨床經驗。

循證醫學不同於傳統醫學,傳統醫學是以經驗醫學為主。循證醫學強調任何醫療決策應建立在最佳科學研究證據基礎上。

用大白話來說,循證醫學要求醫療手段本身要能有充分的證據證明自己是安全的、有效的。

循證醫學並不只是學術要求,而是體現在法律中的醫學指導思想。2018年11月1日,經國家衛生健康委修訂審核通過的《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辦法》正式發布。

辦法第二條第二款指出:“本辦法所稱醫療技術臨床應用,是指將經過臨床研究論證且安全性、有效性確切的醫療技術應用於臨床,用以診斷或者治療疾病的過程。”

辦法第九條指出,醫療技術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禁止應用於臨床(以下簡稱禁止類技術):

(一)臨床應用安全性、有效性不確切;(二)存在重大倫理問題;(三)該技術已經被臨床淘汰;(四)未經臨床研究論證的醫療新技術。

那麽什麽才是“經過臨床研究論證且安全性、有效性確切的醫療技術”?

有醫生在社交平台上主張,“經過臨床研究論證且安全性、有效性確切的醫療技術”在實踐中至少應當解釋為:

1、國家衛健委發布指導指南明確該技術有效;2、最新的高等醫學教材上明確該技術有效;3、國際上通行的治療指南和可信度高的臨床研究項目中明確該技術有效。

顯然封針技術,僅憑萬國蘭自己的論文是不具有證明作用的,尤其是在當前國內專業論文嚴謹度普遍不高的實際情況下。在丁香醫生的文章中,擁有27年經驗的兒童腦癱治療專家、中國醫師協會功能神經外科專委會委員孫成彥教授評價:“要麽就不是腦癱,要麽是評價標準不夠嚴格”。

比針扎更恐怖的,是可能存在的行銷手段

封針不僅涉及一個醫療技術是否安全有效的問題,更有該技術的過度使用,甚至以故意製造醫療焦慮的方式推廣的質疑。這些問題帶來的質疑,嚴重威脅著醫患信任。

報導中,治療期間,有家長不忍孩子受苦,中斷封針來到北京看門診,結果發現智力、運動評估指標都正常,不需要康復治療。

報導中有河南家長說:“最煎熬的是知道孩子肌張力高,卻什麽也不做。每天都在焦慮之中,擔心萬一真的有問題就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

但據北京協和醫院兒科主任醫師,兒科教授鮑秀蘭解釋:嬰兒在母胎裡是蜷著腿的,出生時肌張力本身就高,之後會隨著時間有規律地下降,“有些人不懂怎麽判斷肌張力,如果懷疑是腦癱,一定要有明確的腦損傷,沒有腦損傷的就不是腦癱。”

“北京就沒有這種情況,河南的家長好像特別容易被有腦癱風險嚇唬到”,兒科主治醫師鄭啟城接受自媒體採訪稱,小兒康復的過度診療在河南已經形成了一種奇怪的氛圍。

潛台詞是這裡存在一個指控,誤診可能是醫療水準問題,也可能是利益問題導致的。

這種恐懼腦癱的氛圍,與對肌張力的錯誤認識和宣傳是分不開的。是不是故意沒病當有病,不惜在沒有病的人身上開展針扎治療?這個問題是否存在,應當有結論,它不是普通的醫療事故問題,它已經引起了公眾的極大不信任。

要知道家長被嚇住,除了普遍隻生一個的家庭環境,更因為這是一個三甲醫院給出的結論。

偽科學盛宴,一場粗陋的心理學遊戲

“難治的疾病,一定會成為偽科學的盛宴”,這是一句流行在醫學圈的名言,但誰能想到,並不是只有江湖郎中在利用這一點,高大上的三級甲等婦幼保健院也沒有放過。

這本質上是一場心理學遊戲,它只要夠大膽,就能利用專業技術包裝,在特殊的地域,特殊的患病人群內形成了影響。

現代醫學再發達,仍然有很多難題沒有攻克。所以這些疑難雜症的病患“病急亂投醫”,“有棗沒棗打三杆子”,以最大的熱忱,去抓住最小希望的求醫心理,就成了行銷成功的基礎。

而封針療法恐怖的治療方式,卻又暗合“良藥苦口利於病”的普遍認知,讓治病就像一場苦修,家長再心疼,也求得了另一種內心的平安。唯獨只有幼兒承受了這不知道是否安全、不知道是否有用的針扎之苦。

類似的醫療現象不止封針,只不過封針的技術包裝過於低級,普通人稍加學習,也能產生懷疑。而神經營養藥物、神經幹細胞移植這些名詞就要高大上得多,非業內人士不能提出質疑。

這種心理遊戲的殘忍和惡毒簡直登峰造極。

如果沒有刺激公眾的診療畫面爆出,相信它會持續下去,像過去幾十年那樣。實際上對封針療法的業內質疑其實一直都在,但是他們為什麽能持續?《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辦法》應當發揮它該有的作用,不僅是及時掃除那些坑人的醫療陷阱,同時應該將科學的醫學思想,傳播向社會。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