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武漢和南京,中國最像的兩座城

武漢 VS 南京、江城 VS 金陵、九省通衢 VS 六朝古都,同有悠久的歷史,共有穿城而過的長江,皆有惱人的黃梅天……武漢與南京,動車僅3小時車程的它們,可謂中國最像的兩座城。

一、長江決定它們的繁榮

武漢位於江漢平原中部,地形以平原為主,其南部有條帶狀丘陵分布,境內近百個湖泊星羅棋布,形成了山水交融的複雜地形。

武漢有百湖之市的美稱,其中東湖曾是中國最大的城中湖,這裡湖岸曲折、青山環繞,美不勝收。

南京地貌特徵屬寧鎮揚(南京、鎮江、揚州)丘陵地區,以低山緩崗為主,低山山陵佔全市總面積的64.52%,平原、窪地佔24.08%。

丘陵,為世界五大陸地基本地形之一。丘陵表面形態起伏和緩,一般沒有明顯的脈絡,是山地久經侵蝕的產物。圖為位於南京市雞籠山東麓山阜上的雞鳴寺。

兩城更相似的是都有一條共同的大河流過,那就是長江。長江在兩座城市的流向也很相似,都是從市區西南方向流向東北方向,穿過市區後又略微偏向東南方向。

長江及其最長支流漢江橫貫市區,將武漢一分為三,形成了武昌、漢口、漢陽三鎮隔江鼎立的格局。

武漢市地形圖,以及長江流經市區的走向

南京水域面積達11%以上,境內共有大小河道120條,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長江和秦淮河了。

南京市地形圖,以及長江流經市區的走向

長江給兩座城市的水運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在古代,武漢和南京都起到集散、轉運的作用,並逐漸發展成為長江邊重要的商埠。在清末和民國時期,重慶、武漢、安慶(時為安徽省省會)、南京、上海成為長江流域發展最好的五座城市,被並稱為長江五虎,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影響力。

長江給兩城水運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然而寬闊河道阻隔也為兩岸居民帶來了不便,天塹變通途成為大家翹首期盼的願望,新中國成立後兩座長江大橋先後出現在兩城。

1955年動工、1957年正式通車的武漢長江大橋,位於武漢武昌區蛇山和漢陽龜山之間,是長江上的第一座大橋,也是新中國成立後在長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公鐵兩用橋。

這座橋將武漢三鎮連為一體,促進了武漢的經濟發展,更重要的是將被長江分隔的京漢鐵路和粵漢鐵路連接起來,形成了完整的京廣鐵路,促進了南北經濟交融與發展。

夜色下的武漢長江大橋

就在武漢長江大橋施工期間,南京長江大橋的建設被提上日程,這座修建於上世紀60年代的大橋,位於鼓樓區下關和浦口區橋北之間,作為長江上第一座由中國自行設計和建造的雙層式鐵路、公路兩用橋,它在中國橋梁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為此也享有“爭氣橋”之稱,它不但溝通了南京江北新區與江南主城,更是連接了津浦鐵路與滬寧鐵路乾線,成為東部地區南北交通的關鍵節點。

車水馬龍的南京長江大橋,目前這座橋處於封閉維修中

鑒於兩座長江大橋非凡的意義,2016年9月,它們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

二、戰略要地,都有“都城緣”

扼守長江的武昌是兩湖重鎮,一旦自西向東控制武昌,會對東南地區構成致命威脅,若反向控制武昌,最不濟可屏蔽上遊,甚至可能攻取兩湖,完全割據江南。

清廷繪製的《平定粵匪圖》之《克複武昌省城圖》,以標榜湘軍功績,武昌之戰因其重要性位列其中

與武漢相比南京的戰略地位同樣不容忽視,在東漢末年,諸葛亮與孫權就將這裡看作“兵家必爭之地”,具有極高的軍事戰略意義。這皆因此地擁有易守難攻的地理環境:依靠難以逾越的長江派重兵把守住此地,對於對於保衛江南有著重要的作用。

位於南京長江大橋上遊19公里處的南京長江三橋,是中國第一座鋼塔斜拉橋,也是世界第一座弧線形鋼塔斜拉橋

農業發達、經濟富庶,為兩地重要的戰略地位做了最有力的支撐。

兩座城市均位於北緯30度附近,氣候條件極其相似。

武漢位於華中平原中部,耕地面積廣大,土地平坦肥沃,到了明朝,湖南湖北的農業生產得到極大發展,就有了“湖廣熟、天下足”的說法。

在中國的經濟地理中,江漢平原處於優越的中心位置,如今這裡水稻產量很高,為當地人民的生活提供了有力的物質保障

相比武漢,南京雖本身有丘陵地帶、耕地無法連片的劣勢,但東接蘇州、松江、太倉等地,南宋時期這裡有“蘇常熟、天下足”的說法。因此農業條件也是不錯的,具備了發展城市的優越條件。

南宋時常說“蘇常熟、天下足”,如今常州也已成為一座現代化城市

相比南京“六朝古都”的輝煌,武漢的“都城緣”很淺,它只在三國時曾為吳國都(當時名為武昌)。但時間非常短暫:僅孫權稱帝半年後,都城即從這裡遷到了進可戰退可守的建業(南京),孫權稱帝前為了從劉備手中奪回荊州、方便作戰,他將政治中心由建業(南京)向西移至武昌。奪回荊州後,為了宣示主權、鞏固軍心,孫權自然選擇了在武昌稱帝,此後武昌戰略地位有所下降,加之此刻回到建業大有光宗耀祖之勢,他自然選擇了將都城遷回了建業。

有專家分析,武漢之“都城緣”淺與上遊荊州的發展有很大關係,其港汊和湖泊沼澤眾多導致水災較多,相比荊州,其宜居程度要低一些,因此楚國將都城定在荊州,使得荊州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都發展迅速,這樣一來武漢即便再好也很難成為都城的首選了。

湖北省荊州市古城牆保存得十分完整,由於地理位置異常重要,在三國時期,荊州是曹操、劉備和孫權爭奪的重點地區

再說南京,這裡曾為東吳、東晉、蕭齊、梁、陳、南唐等多個王朝的都城,但多為偏安一隅的朝代都城,有傳說是秦始皇在統一中國後發現這裡有帝王氣,於是命人截斷方山,並引淮水也貫穿南京城,還將金陵改稱為秣陵(秣陵意為飼馬的草料場),斷了這裡的龍氣。

客觀分析江南向來以富庶著稱偏安此地的王朝多偏重經濟發展,易形成奢靡之風,加之北方地區垂涎於這裡的富庶,自然使得這裡更易遭至攻擊了。

據說秦始皇時鑿通方山引淮水,橫貫城中,故名秦淮河

三、文化氣息頗重的兩座城

在清代末期、國民政府時期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武漢一度是中國內陸最大的城市,曾有“東方芝加哥”的美譽,這裡是華中地區的教育中心,高等教育綜合實力居全國前列,武漢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是聞名全國的高等學府。

由老照片不難看出武漢當年的繁華

有著2400多年建城史的南京高等教育資源同樣豐富,是中國重要的科教中心城市之一,也是全國重要的高教、科研基地,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等院校很多都具有全國影響力,在就業、考研上有著獨特的優勢。

江南貢院始建於南宋。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後在這裡舉行會試。經歷次擴建,到清光緒年間,其規模之龐大已為當時全國23個行省貢院之最。

為何兩座城市在教育上有如此輝煌成就呢?

武漢高校眾多與洋務運動頗有淵源,清末湖廣總督張之洞是洋務派代表人物,他致力於改造舊式書院、創辦新式學堂。當時在他的長官下,湖北的教育規模和品質處於全國領先地位,1893年他創辦自強學堂(武漢大學前身),後又相繼創建了農務學堂、工藝學堂等。

時至今日,武漢許多著名院校都是從他創辦的學堂中延續而來,如武漢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等。

每到春季櫻花盛放之際,武漢大學就會吸引來自全國各地的遊人來此賞櫻

其實說起洋務運動的長官之地在南京,整個洋務運動的設計、策劃,包括實施,很多思路都是從南京開始的,張之洞在這裡創辦的三江師范學堂,後易名兩江師范學堂,為第一所官辦新式學堂,這也被認為是中國高等教育的開端,它更加久遠的歷史可追溯到孫吳永安元年(258年)的南京太學,如今這所大學已成為全國知名的南京大學。

南京大學最初為三江師范學堂,後改為國立中央大學,圖為南京大學圖書館

相比兩座城市濃厚的文化氛圍,武漢人和南京人的性格卻有著很大的差異。

武漢人骨子裡有些耿直、倔強與較真,其實看似不好惹的武漢人性格中有股韌勁,直爽的他們說話辦事不拐彎抹角,如果初到武漢,你可能會難以忍受他們生硬的性格,不過相處久了,或許就會喜歡上他們的率真坦誠。

武漢人吃鴨子,喜歡吃鹵的,據武漢鴨脖協會和餐飲業協會統計,武漢以鴨脖為代表的鹵食行業年銷售已超百億元

與武漢人相比南京人要溫和得多,用“厚道”來形容他們最恰當,厚道的南京人不排外,如果在這裡求學或初到這裡生活,你會發現很容易融入這座城市,更重要的是,南京人不爭不搶、淡然處事的態度很有感染力,讓你居於此地多年後,身上也會多一分恬淡從容。

和武漢人一樣,南京人也愛吃鴨子,據2014年的數據,南京人一年可以吃掉一億隻鴨子,高峰期最多可以吃掉1.5億隻鴨子。不過,與香辣的鴨脖相比,南京人更喜歡鮮香的南京烤鴨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中國國家地理”

END

美 編 | 朱鑫峰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