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看見與字相逢的生命記憶

《見字如來》

張大春 天地出版社

「好故事,會說書,擅書法,愛賦詩」簡略精準地概括了作家張大春的幾項成就,他更廣為人知的作品是《小說稗類》《城邦暴力團》《春燈公子》和《大唐李白》系列,而做與「字」相關的事情是張大春近些年的重要工作。

近日,張大春出版了新作《見字如來》,在新書活動現場,嘉賓莫言表明自己此行的目的——「我今天來與他當場切磋、當場考他。」一個多小時的對談後,有讀者評論,「他們一個很會講故事,一個很會講道理」。在現場,許多讀者跟隨張大春的講解在空中比劃寫字,場景彷彿回到了幼年時的語文課堂。

《見字如來》全書收錄了張大春講解的46個字詞的「身世」,同時也講述了他與46個字詞的故事。在張大春看來,每一個字都是一個朋友,都是有身世的。他認為,這本書看見每個字的來歷,也看見與字相逢的生命記憶,見字如見故人來。這已經是張大春第三本講字詞辨析的書,他還出版過《認得幾個字》和《送給孩子的字》。

張大春在接受採訪時談到:「對我而言,有許多字不只是具備表意、敘事、抒情、言志的工具。在探討或玩味這些字(以及它們所建構出來的片語)之時,我往往會回到最初學習或運用這些字、詞的情境之中,那些在生命中有如白駒過隙、稍縱即逝的光陰,那些被現實割據成散碎片段的記憶,那些明明不足以沉澱在回憶底部的飄忽念頭,那些看似對人生之宏大面向了無影響的塵粉經驗,也像是重新經歷了一回。」

在序言中,張大春介紹,這本書的寫作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2011年開始他為《讀者文摘》雜誌寫的「字詞辨證」專欄。這個專欄數十年前是散文家、翻譯家梁實秋應林太乙之約開創的,後來專欄轉由作家林藜操刀,但沒過多久即告中斷。數十年後,「生命中的意外」發生,張大春應邀復活了專欄,希望「為文字辨識教育略盡綿薄之力」。第二個階段是到了專欄彙集成書之時,張大春接受太太的意見,不僅說文解字,還要「加上生活經驗裡的故事」。他將一半以上的文字翻新,融合了自己身上發生的與字詞構造、用字意義和詞語引申有關的小風景、小際遇,部分故事甚至與他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有密切聯繫。

比如說,《見字如來》從字的架構解釋「害怕」的「害」:「害」字的頂上是個「宀」,意為屋宇、房舍、家,最下面是個「口」,象徵吵架、爭執,中間是「丯」,表示叢草散亂之形,可以理解成家人一面口角、一面扭打或破壞傢具,「害」字即意味著家中形成禍害之事,多起於口舌糾紛。而與「害怕」相對的「勇敢」,「勇」字的金文字形是一隻手拿著一隻短兵器,表示近身接戰,「敢」字的甲骨文字形是兩手相持,表示前趨爭取。近乎追本溯源的考據讓張大春感慨,每一個單獨的字,都是濃縮了不知道多少倍的「文言」。

張大春發現,常用字裡面,表現膽氣豪壯的大約只有「勇」「敢」「果」三字,而表現膽怯畏葸的卻有「怕」「怖」「恐」「怔」「悸」……他從詞語的分布推斷,中國傳統文化中似乎不鼓勵「勇敢」這種情緒。這種推斷在他自己身上得到了驗證,張大春在新書首發現場坦言,他一直自認為自己「膽子很大、路子很野、什麼都不在乎」,但在寫這本書時不經意間回頭,他才發現自己實際是個「膽子很小」的人,很多字的夾縫中都隱藏了他情感最脆弱的時候。

《見字如來》對文字學理加情理的闡釋並不能讓所有人信服,有讀者表示,書中部分解字寫得有些不嚴謹,屬於文學家的發揮。張大春解釋道,《見字如來》不是一本文字學的學術書,不會在文字引申時加滿密密麻麻的註腳,雖然自己寫小說時的確會讓想像力張揚一點,但是關於文字的來歷,他並不能創造,一定是有考據的。

在文字密林中穿梭的張大春記錄了時間投射下的文字光影,回憶了被現實割碎的人生記憶,也講述了屬於一代人的生命經驗。正如張大春對《見字如來》一書書名的解釋:「如來」,就好像來了一樣。什麼來了?不過是每一個字背後所啟迪的生命記憶來了。對任何人來說,生命隻走過一次,但是字卻能將之帶回來無數遍。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