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北宋西京城市考古研究

唐末戰亂,洛陽城市受到極大破壞。

初,東都經黃巢之亂,遺民聚為三城以相保,繼以秦宗權、孫儒殘暴,僅存壞垣而已。全義初至,白骨蔽地,荊棘彌望,居民不滿百戶,全義麾下才百餘人,相與保中州城,四野俱集耕者。

——《資治通鑒》

北宋時期的洛陽雖貴為西京,卻與唐東都有著顯著的差異。曾經華麗高峻的洛陽宮闕走向荒涼衰微,曾經熙熙攘攘的天津橋,也變得郊僻靜謐。高官子弟大多遷居開封,其洛陽園池也日漸凋敝或被轉賣,但洛陽似乎有一種神奇的魔力,吸引著他們,讓他們死後仍要魂歸洛邑。

走出都城光環的洛陽,究竟肩負了多少歷史使命?又呈現出怎樣的城市面貌?

城市研究新嘗試:路猶遠,尚在途

《北宋西京城市考古研究》從考古學材料出發,使用古今疊壓型城址的研究方法複原城市格局,進而分析北宋洛陽城城市空間和城市定位,討論城市社會和城市文化,是從多學科視角進行城市研究的一種嘗試。

研究過程中遇到了一些難點,例如城市轉型與社會歷史背景的關聯、人與城市的互動關係、唐宋變革在洛陽城的具體體現等等,使作者愈發認識到城市研究的複雜性,以及單一學科在材料和方法上的局限性。如何從殘磚片瓦中找尋歷史的軌跡,從瑣碎的細節中發現空間的邏輯,又如何透過有形的古代城市格局和肌理,看見城市中穿梭的人群和他們的精神狀態,觸摸無形的歷史溫度。這正是城市研究的魅力所在,也是作者執著探索的方向。

研究創新之一

對城門位置、街道尺度、裡坊變化、漕河水系、城外鄉裡分布等一些關鍵問題進行了專題研究,理清了城市格局,豐富了對北宋西京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指出城門的封堵、河道的變更、道路等級的升降等城市格局的變化,其實集中反映了北宋西京外郭城的城市重心向東轉移,偏於長夏門以東區域。

研究創新之二

分析宮城、皇城、東城位置和範圍,發現東周王城和唐宮城之間的小夾城應屬於北宋皇城範圍;確定了唐宋時期宮城大內重要參考系——“五縱四橫”,即南北方向的五條主要軸線,和由東西方向橫街或牆體構成的四重分隔,北宋時期除上述橫街分隔形成的條形空間外,還出現了由雙重隔門分隔形成的環形空間。值得注意的是,文中以西京洛陽宮城中出土的遺跡和遺物為基礎數據,採用大數據的分析方法,發現北宋時期東城超越大內成為宮皇城區域中活動最為頻繁的區域。

研究創新之三

結合文獻材料,對西京名人宅園、官署、驛站客館、糧倉、寺觀、市場的主要城市要素進行複原,將城市與人類生活緊密結合,探討城市格局與社會生活的互動關係。研究發現,城內市政區、交通要道和城市服務區、商業區以及高官宅邸等功能區非常集中地分布於城市東南,乃“集聚的空間”,其實是圍繞河南府廨臨闤坊而形成了北宋洛陽城的城市核心區。

研究創新之四

唐宋洛陽城格局的變化,主要有兩點,一是城市重心的東移,即城市東南形成新的核心區;二是城市脈絡的重建,即街道上升為組織城市的第一要素。事實上,城市組織和建設的內在邏輯並沒有變,仍然是“圍繞核心區進行建設”,只是唐代的核心區在西北宮城,而北宋的核心區在東南府廨而已。由此也可見北宋洛陽城地位的下降,體現了中國古代城市的政治性。

上述研究告訴我們,北宋時期洛陽城城市格局的變化、“休閑型”城市的轉型,不是一日而就,也非規劃所得,而是一個被戰亂摧毀的城市的重新復甦,一個被摒棄的都城的被動選擇。

作者簡介

王書林,1984年生。本碩博均就讀於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2018年獲博士學位。自2009年始就職於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研究方向為建築考古、城市考古、文化遺產保護。

圖書目錄

供稿:藝術圖書中心

編輯:零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