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高口碑低票房,國產紀錄片離“院線時代”還有多遠?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4月19日電(袁秀月)年初上映的紀錄電影《四個春天》曾讓7萬多豆瓣網友留下8.9的高分,並一度在網上刷屏。但這種熱度並沒有反映在票房上,該片最終隻取得一千萬的票房。

其實,不只是《四個春天》,很多紀錄電影都在經歷高口碑、低票房的魔咒。紀錄片從電視走進電影院並非那麽簡單,不僅觀眾需要適應,創作者也要調整思路。不過,在北影節論壇上,很多業內人士仍很樂觀,因為在他們看來,這至少代表著紀錄電影正離觀眾越來越近。

《四個春天》海報

2017年,紀錄片《二十二》以黑馬之姿,創下了超過1.7億的票房。當年,共有三部紀錄片電影票房超過3000萬。在《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2018》中,北京師范大學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將2017年稱之為紀錄片發展的“轉捩點”。

一年之後,紀錄片市場又與之前不同。張同道說,據他們統計,2018年國內共上映16部紀錄電影,總票房達5.26億,這也是歷年來紀錄電影的最高紀錄。

然而,在2018年,《二十二》的奇跡並沒有複製。在北影節紀錄單元入圍的作品中,《大三兒》《生活萬歲》《最後的棒棒》等票房成績都不佳,最好的才有400多萬。

《二十二》的異軍突起,讓很多人都心潮澎湃。然而,良友(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徐秋麗認為,這並不能尋找到規律,因為很多都在賠錢。在她看來,紀錄電影是沒有市場規律可尋的。張同道也說,紀錄片基本沒規律,通常都是覺得沒希望的時候,爆一個冷門。

《二十二》海報

從這個角度來看,《四個春天》的票房成績似乎還算過得去。北京電視台紀實節目中心主任嚴葳認為,紀錄電影雖然票房不高,但影響力很大。

不過,他也對中新網記者表示,紀錄片上院線最大的問題是還不夠賺錢。雖然紀錄片出來後大家都很喜歡,但真正作為產品來說,它的票房號召力還無法跟商業片、劇情片比,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紀錄片從電視走上院線似乎沒那麽容易,首先是播放平台和觀看環境不同。上海廣播電視台紀錄片中心負責人李逸說,在封閉的電影院裡看完一部紀錄片,跟電視節目隨時可以被打斷,還有廣告以及字幕條,兩者的環境不一樣。

不過,也有人認為,紀錄片更適合大螢幕播放。在湖南廣播電視台金鷹紀實頻道總監章紅偉看來,觀看紀錄片更需要帶著儀式感,仔細去感受導演在其中傾注的心血,不適合電視這樣較為嘈雜的平台。

《生活萬歲》海報

事實上,紀錄片走進影院,要克服的還有很多。去年,《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執行總導演任長箴和《極地》導演程工,合作完成了紀錄電影《生活萬歲》。任長箴說,他們都是做電視出身,沒有做電影的經驗,所以整個過程都是“懵的”。

在她看來,電視本身具有“絮絮叨叨”的特性,所以電視上播出的紀錄片必須有解說詞,但在電影院放映,就要讓人靜下來,給人留有余韻。所以,她認為導演要做的,就是換了環境之後,怎麽還能讓觀眾接收到他們傳遞的信息。

張同道則認為,不只是技術上、拍攝手法上要改變,在內容題材上也要不同。比如話題要與大眾相關,因為在電影院看紀錄電影,觀眾看的並不是大場面大投入,而是真正觸動心靈的東西。

此外,找到紀錄電影的觀眾也很重要。嚴葳說,到底拍什麽樣的作品能真正吸引觀眾到電影院,這是從業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而紀錄中國董事會秘書長張延利認為,再好的紀錄片,不適合傳播,也很難讓大家看到。

《人生一串》海報

事實上,除了院線,紀錄片還有更多可能性,比如互聯網。愛奇藝副總裁楊海濤說,其實紀錄片的網絡票房應該不會比院線差很多,甚至未來將會超過院線。

確實,近年來,很多年輕人都喜歡在網上看紀錄片,比如去年大火的《人生一串》《風味人間》《假如國寶會說話》等。楊海濤說,視頻網站的很多付費用戶都是看紀錄片,這也代表著一種觀影方式的改變。他認為,院校比較適合看“爽片”,紀錄電影更適合夜深人靜時,一個人在家慢慢體會。

網絡的長尾效應,也讓紀錄片更容易找到自己的觀眾。以往視頻網站和紀錄片合作,往往是購買版權、聯合出品等。

而現在,很多視頻網站都在嘗試新玩法,愛奇藝正在做紀錄片的付費分账模式,以此給優質內容創作者更多收益。騰訊和BBC合作,雙方將一起製作中國題材的紀錄片。B站則與Discovery探索頻道達成深度合作……

雖然目前紀錄電影的票房不佳,但徐秋麗認為,紀錄片的機會是有,片子也越來越好看。張同道也認為,不管怎樣,紀錄電影正離觀眾越來越近。接下來的任務就是,把市場做熱。(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