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水滸傳》經常出現的北京大名府,在河北什麽地方?

水滸傳一百二十回中,有十八回都提到了一個地方——大名府,楊志、索超、盧俊義、燕青等人沒少在大名府溜達。《水滸》是這樣描繪大名府的,“城高且地險,塹闊且濠深”;“人物極盡繁華”;“千百處舞榭歌台,數萬座琳宮梵宇”;“千員猛將統層城,百萬黎民居上國”。

大名府在北宋很重要嗎?太重要了!因為大名府是北宋的五京之一,全稱是北京大名府。

北京大名府和東京開封府、南京應天府,並稱三大都。另外,北京大名府又與東京開封府、南京應天府、西京河南府並稱四京。北京大名府在北宋是個什麽級別的存在呢?就像德國首都柏林,巨人城市有慕尼黑、漢堡、多特蒙德、法蘭克福,北京大名府差不多就相當於“南天王”慕尼黑。

說了半天,北京大名府在哪呢?在河北,就是現在的邯鄲市大名縣東南一帶。

大名府在春秋時屬衛國,有名的五鹿之城。晉國滅魏(非戰國之魏),把魏地賞賜給大將畢萬,所以這裡就稱為“魏”。有時是魏郡,有時是魏州,是北方著名軍事重鎮。隋煬帝開大運河,魏州有碼頭三處、渡口八個,盡得水運之利。唐朝時,魏州成為黃河以北的政經中心,經濟非常發達。安史大亂後的唐德宗時代,河北軍閥、魏博節度使田承嗣有個侄子叫田悅,此人自稱魏王,改魏州為大名府。五代戰神、唐莊宗李存勖就是在魏州稱帝的,進而滅梁雄霸中原,雖然四年後就自己花樣作死了。而五代周太祖郭威就是在大名府起兵,推翻昏君劉承佑,建立周朝的。郭威起兵時,留一個人守大名府,此人名叫柴榮,郭威養子。

五代之前,中原政權還擁有幽雲十六州,有地利之險。但晉高祖石敬瑭把十六州割讓給契丹後,中原無險可守,大名府的重要性就突出起來。契丹騎兵南下非常方便,宋朝只有重兵屯於大名府,才能阻止契丹騎兵南下。大名府堪稱是東京開封府的北方門戶,大名府要丟了,四面開闊的開封是無險可守的。

宋仁宗慶歷二年,公元1042年,契丹大軍準備南下“打草谷”,就是武裝搶劫,在幽州集結重兵。消息傳到東京,對外向來萎靡的北宋君臣商議對策。很多大臣認為契丹強大,咱們打不過,還是和契丹議和,無非多花錢買個平安。還有的更絕,說錢斷不能給。那怎麽辦?很簡單:遷都逃跑。這個荒唐的建議被宰相呂夷簡給罵得狗血淋頭,說我能往,契丹也能往,我們能跑得過他們的騎兵?北方無險可守,一旦丟了,就再也要不回來了。宋仁宗問呂夷簡怎麽辦,呂夷簡的態度是:絕不能遷都,動搖人心,求和又有損國威。唯今之計,只有以強硬對強硬,契丹有狼牙棒,我們也要狼牙棒,才能讓敵人敬畏我們。

呂夷簡曾在大名府做官,知道大名府在軍事上的重要性。大名府控扼河朔,號稱北門之鎖鑰,守住大名,就能守住黃河防線,則開封無憂。呂夷簡勸宋仁宗在大名府建都,告訴契丹人皇帝準備親征,讓他們斷掉不切實際的幻想。呂夷簡幾乎就是寇準再世,當年契丹南下澶淵,要不是寇準力排眾議,北宋早變成南宋了。這事很有名,呂夷簡這次名氣不大,但重要性絲毫不遜於寇準那次。如果不是呂夷簡,北宋又想卷鋪蓋溜之大吉了。

宋仁宗“聽人勸,吃飽飯”,在當年五月,升大名府為北京,開始修建都城。聽說北宋重點經營大名府,契丹人果然打消南侵的念頭。

大名府只是北宋的陪都,皇帝不會經常來到這裡,但事關開封的飯碗,誰都不敢在北京大名府的問題上玩火。其實早在升北京之前,宋朝就特別重視大名府,能來大名府當官的,那都是朝中一線重臣。比如有寇準、王欽若、呂夷簡,以及韓琦、歐陽修、宗澤。

不過,大名府離黃河實在太近了。明朝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黃河泛濫,一場大洪水淹沒了大名府,結束了大名府一千多年的風雲歷史。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大名府故城是一次性被水淹毀,保存了非常豐富的文化層,被認為是最具發掘價值的北宋都城。大名府遺址正在得到開發和修繕,千年古城的雄偉風姿又將展現在人們面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