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重慶降速背後:薄王打壓民營經濟,孫政才懶政怠政

重慶“降速”

本刊記者/周群峰

本文首發於總第891期《中國新聞周刊》

兩會期間,“重慶GDP增速回落”再次成為外界關注重慶的焦點之一。

3月6日,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委書記陳敏爾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重慶代表團開放日上接受記者提問時,就此作出回應。他表示,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不可能一直是高速增長。“高增長已經難以為繼,出路就是高質量發展,這勢在必行。”

官方數據顯示,重慶市自2016年以來經濟增速放緩,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回落到個位數,2018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20363.19億元,同比增長6.0%,低於8.5%的預期,也是近年來首次低於全國增速

陳敏爾稱,重慶經濟增長回落到個位數,是個開放的問題,是看得見、想得透的一個問題,其原因包含周期性變化、結構性變化、市場變化等多方面,需客觀看待。

陳敏爾以重慶兩大支柱產業電子信息和汽車製造舉例稱,“市場發生了一些變化,需求出現了變化,供給也會相應地發生變化。”他強調,在一時的增速回落面前,需要堅定信心,保持定力與清醒,力推創新。

多位受訪者表示,重慶GDP增速回落,既與該市主要支柱產業經濟下滑、主動“擠水分”等因素有關,也有薄王主政重慶時打壓民營經濟,孫政才主政時不重視民營經濟的歷史原因。現在,重慶也在布局多個新的增長點,追求高質量發展。

汽車產業拉後腿

作為該市支柱產業,汽車產業效益出現大幅度負增長,被認為是2018年重慶GDP增速回落的主因。

重慶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告訴《中國新聞周刊》,2018年重慶GDP增速低於全國增速,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等指標增速低於預期。這其中,有周期性市場變化的因素,國內部分產業進入市場飽和期,“天花板”效應顯現。“特別是全國汽車產銷出現負增長,對重慶支柱產業汽車製造形成了衝擊”

數據顯示,2018年,在重慶工業“6+1”支柱行業中,汽車製造業是唯一出現效益負增長的行業,其增加值增速由2017年的6.2%驟降至2018年的-17.3%。

在其他6個行業中:電子製造業增長13.6%、材料業增長11.0%、化醫行業增長4.9%、裝備製造業增長3.2%、消費品行業增長1.9%、能源工業增長1.7%。

目前,重慶已有重慶長安、長安福特、上汽通用五菱、東風小康、北汽幻速、斯威汽車、力帆汽車等車企。數據顯示:2014年至2016年,重慶汽車產輛連續三年排名全國第一(產量分別為:260萬輛、300萬輛、316萬輛),成為當時全國第一大汽車生產基地。2017年,重慶的汽車產量下滑而被廣州超越,但仍接近300萬輛。

據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庫顯示,2018年重慶市汽車產量出現驟減,全年產量僅為172.64萬台。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汽車銷售2808.1萬輛,同比下降2.8%,這是中國車市28年來首次出現負增長。歐美等相關數據也顯示,全球汽車市場普遍呈疲軟態勢。

輿論認為,除了國內外大環境,重慶車市低迷也與布局太大、結構不合理、戰略不當有很大的關係。

重慶市兩江學者、重慶大學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副院長蒲勇健告訴《中國新聞周刊》,2018年作為重慶支柱產業的筆電電腦和汽車業出現經濟效益明顯下滑,成為帶動GDP整體下滑的主因。“這兩個產業的供給側改革沒做好,導致產能過剩,新興產業發展速度比不上它們萎縮的速度。”

蒲勇健稱,傳統燃油汽車在重慶布局太大。多年前,很多國家以及國內很多省份都開始謀劃向新能源汽車轉型,重慶卻把很多外地傳統燃油汽車吸引過來,甚至還提出把重慶打造為“中國汽車城”“中國底特律”。

蒲勇健稱,2018年,重慶本土汽車民企力帆、銀翔都遇到債務困難;央企子公司長安汽車旗下長安福特、長安鈴木,以及長安自主品牌都出現銷售下滑;在重慶投資的現代、眾泰、濰柴英致等表現都不好。

以長安汽車為例,1月29日,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發布了2018 年度業績預告。預計在2018 年內,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盈利5億元~7.5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92.99%~89.49%。

蒲勇健認為,基於傳統燃油汽車的利益格局,重慶汽車業在向新能源汽車轉型時也面臨較大壓力

重慶市綜合經濟研究院院長、重慶市經濟信息中心主任易小光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重慶汽車業去年下滑非常明顯,對經濟增長產生了較大影響。重慶中低檔汽車較多,新能源汽車在全國佔比較低,創新能力沒有跟上。

他表示,雖然重慶汽車產業去年下滑嚴重,但是重慶還應該感謝這個行業。重慶汽車製造業,每年大約有5000億的產值,帶動大量就業人口,所以不能把汽車產業當成重慶經濟發展的包袱。

他舉例稱,重慶有非常多的汽配產業,但沒有汽車電子產業。今後通過大數據智能化改造發展汽車產業,提升產能結構,如果每輛車提高1萬元的附加值,300億左右的增加值就出來了。

在政策層面,重慶對汽車製造業的扶持已有動作。

2018年12月,重慶市政府發布了《關於加快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其中提到要大力提升汽車產業產品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輕量化水準,打造現代供應鏈體系,壯大共享汽車等應用市場,實現產業發展動能轉換。

該《意見》提出,要加大研發創新投入,鼓勵企業加大研發創新投入力度,到2022年,全市汽車行業研發投入達到180億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達到2.5%,超過全國平均水準,年新車型投放量達到20款,其中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10款以上。與此同時,重慶市政府還將在平台、研發、降低成本、人才方面給予企業資金等支持。

有分析認為,重慶在汽車製造業方面的配套較為完整,加上政府政策的推動,對車企都是利好。未來,重慶加快轉型步伐,搶奪產業先機,仍有希望在未來重振汽車產業。

擠水分與歷史原因

此前,重慶官方媒體曾表示,在過去幾年中重慶經濟存在水分,近期GDP增幅回落,也有更加務實,主動擠水分的緣故。

1月14日,《重慶日報》發表文章《重慶:科學研判當前經濟形勢,堅定信心推進高質量發展》。文章提到,“前些年,受不正確政績觀的影響,我市個別幹部和地區存在經濟指標弄虛作假現象,使得經濟總量和發展速度存在水分。”

該文同時指出,“追求實實在在的GDP的正確導向,擠出了不健康GDP水分,也是近期指標有所回落的因素之一,雖然看似增長速度降低了,但發展質量正向好的方面轉化。

易小光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相比高速發展,重慶現在更加注重高質量發展。同時,不再重視單純靠GDP數字出成績,相反,對GDP數字弄虛作假者,不但不受重用還可能受到處分。

他表示,這種擠水分和重視綠色經濟的考核機制,也使得現在數字更加真實。“在這種理念的指引下,重慶必然要有結構調整和動能轉換的過程,也必然會產生陣痛,在經濟數據上會有波動。從這方面講,這是一種好的現象。”

多位受訪者均表示,重慶現在經濟增速放緩,離不開歷史原因。

蒲勇健舉例稱,長安福特、加拿大領事館等能夠落戶重慶,都與中央的支持有關。但是主要靠國家戰略,對解決重慶的可持續性發展起到的作用還是有限。

“重慶直轄之初,國有經濟佔比高達80%,全世界當時只有朝鮮和古巴的國有經濟是這個比例。”蒲勇健說。

蒲勇健表示,隨著現代化交通工具的出現,航空、鐵路、高速公路、高鐵的發展,重慶的地理位置顯得越來越不重要。區域經濟競爭中,余下的優勢只剩國家戰略了。但是,國家戰略主要是投資基礎設施,打造發展的基礎性環境,而一個城市的繁榮,基礎設施僅僅是基礎。除了基礎條件,城市或者區域經濟繁榮的最重要條件是產業規模、競爭力和產業多樣性。

“規模意味著市場力量,競爭力是基於創造性,而產業多樣性意味著對於經濟周期中的產業更替具有免疫力,強大的區域創新能力。”蒲勇健說。

過去那種伴隨資源和環境問題的粗放式發展方式現在也逐漸不合時宜。易小光稱,2008年金融危機時,沿海外向型經濟受到影響,中西部內陸省份的產業轉移在增強。所以,當時重慶以及很多中西部省份發展速度相對都比較高。

他表示,粗放式的發展方式不是重慶獨有的,是一定歷史階段的歷史現象,但是現在必須轉型。“過去的方式是當時環境下做出的選擇,受發展階段和環境的製約。現在發展方式環境發生了重大轉變,如果還想偷懶,走路徑依賴的路子肯定不行了。

營商環境仍需優化

多位受訪者稱,前些年,重慶在政治上出過問題,給營商環境帶來的負面作用,對經濟活動的負面影響仍有顯現。

重慶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孫政才在重慶的幾年,懶政怠政、欺上瞞下,消極應付中央決策部署,對重慶改革發展穩定造成重大損害。

重慶大學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副院長蒲勇健稱,重慶經濟長期依賴國企和外資,導致本地民企先天性不足,國企和民企強弱鮮明,中小型民企甚至處在自生自滅狀態,營商環境也需要改善。

重慶民營經濟發展緩慢也有一些主政者亂作為、不作為的因素。易小光直言,薄王主政重慶時打壓民營經濟,孫政才主政時不重視民營經濟,留下的一些後遺症至今有所顯現,不利於招商引資。

他表示,薄王時期破壞了重慶的法治環境,進而傷害了營商環境。所謂信心比黃金更重要,對企業家而言,會看重發展預期,只有預期明確後,投資才會隨之而來。

“因為曾經受過傷害,所以,重慶現在下大力氣,改善營商環境。產業有生命周期,可能引起經濟波動,而營商環境卻是逐步培育的,所以好的營商環境、法治環境,是一個地方最持久的競爭力。”

易小光強調,在產業發展中,要確保市場起決定性作用,政府做的是在企業的發展方向上,發揮產業政策指導作用,而不是直接投資具體項目。

蒲勇健稱,重慶需要一整套體制層面上的改革創新,來給民營經濟營造好的商業環境。“不僅僅是支持小天鵝、宗申摩托車、力帆集團、隆鑫集團這樣一些著名的民營企業,更加重要的是需要在體制層面為大量中小民營企業提供扶持。”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民間商會副會長,重慶小康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張興海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放到全國層面,中國民營企業在發展中遇到的困難,是多種因素造成的,是發展中的困難,成長中的煩惱。要靠改革來解決,要靠制度、法治來保障。

布局新增長點

多位受訪者認為,重慶市目前正處於新舊動能轉換階段,過去粗放式的發展方式還未完成轉型,新的增長點尚未發揮積極效果。這樣一個過渡期也是造成GDP增速回落的原因之一。

重慶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2018年,重慶市部分經濟指標增速在下行,但重慶市委市政府堅持從長遠大勢認識當前形勢,不糾結於經濟增長一時快慢,不唯“GDP”論,始終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為導向。

2017年,重慶確定的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轉型發展路徑,被認為是重慶經濟轉型,謀求“新增長點”的主要抓手

蒲勇健稱,大數據和數字化產業現在是大勢所趨,儘管重慶在這兩個產業方面,沒有絕對優勢(比如同為西部城市的成都是電子科技研發中心,也有足夠的人才知識儲備),但是重慶還在力推這兩個產業,並通過一系列舉措,積極謀求通過後發優勢有所作為。

他認為,重慶過去產業比較單一,通過大數據、智能化產業地實施,也能夠實現多元化發展,從而分散經濟風險。

易小光稱,重慶之所以大力發展大數據智能化產業,主要是順應全球化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

“有人說重慶在這兩方面沒有絕對優勢。事實上,哪個城市都沒有絕對優勢。在這方面,重慶不管是領跑者也好,跟跑者也好,都必須順應時代發展方向。”易小光說:“大數據智能化對傳統產業的改造才是其最大市場,其增值主要體現應用開發上,這就是新興產業的價值。因此,作為老工業基地的重慶,傳統的生產結構和工藝,更加需要智能化改造,提高效率和競爭能力。”

前兩年,易小光曾去上海、深圳、廣州等地走訪調研。他最大的感觸是,這幾個城市非常注重創新發展、內涵式發展,在產業結構調整、發展動力轉換上下功夫,最近幾年GDP增速不是很快,但是發展非常穩定,產業結構也趨於合理。“不是說GDP越低越好,速度和質量是辯證的關係,相對而言,GDP質量的重要性要高於數量。所以重慶現在更加注重高質量發展的選擇是完全正確的。”

目前,重慶在發展大數據智能化已有多個動作。

2017年底以來,騰訊、阿里巴巴、紫光、小米、京東、華為陸續與重慶簽訂合作協議,大數據智能化企業在重慶加速集聚。

2018年3月,重慶印發《重慶市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8~2020年)》,明確圍繞大數據、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等十二大產業,打造智能產業集群。

2018年4月,重慶市經信委頒布《重慶市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認定管理辦法(試行)》。按計劃,到2020年重慶將建成20個智能工廠、200個數字化車間和2000個數字化生產線。

2018年8月23日~25日,首屆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在重慶舉辦,共吸引了近600家國內外企業參展。今後,智博會永久落戶重慶,每年一屆,有望成為智能產業的全球頂級盛會。

重慶市發改委提供的數據顯示:從反映質量效益的指標來看,2018年重慶大數據智能化創新已進入提速階段,智能產業增長19.2%

看好成渝經濟圈

陳敏爾在兩會上提到,“經濟增速雖然回落了,但是就業的機會、就業的質量正在向好發展,更重要的是生態環境向好,空氣是好的,水質是好的。”事實上,2018年重慶經濟成績單中也不乏亮點。

去年,重慶服務業實現增加值10656.13億元,增長9.1%,交出了不錯的成績單。對此,易小光表示,這主要是來自於三方面原因:一是百姓收入水準提高後,追求更具品質的服務和更多消費需求。其次,因為消費供給能力在增強,軟硬體、商圈、綜合體等在不斷改善,產生了很多消費點。再就是,重慶的社會保障體系等更加完善,確保了百姓更加放心花錢。

根據1月27日重慶市市長唐良智在市五屆人大二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2019年重慶GDP增速的預期目標是6%。

報告解釋,這個經濟增速綜合考慮了發展的外部環境、基礎條件、潛力後勁和預期變量,兼顧了需要和可能,既有利於穩定市場、提振信心,又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預留空間。

蒲勇健稱,重慶現在處在產業轉型的關鍵期,作為傳統產業的汽車業,由於轉型周期長,短時間還要繼續拉經濟的後腿

他說,預計今年第二產業對經濟的影響還會繼續存在,招商引資的項目也不會立竿見影取得實質性效果,所以,今年重慶對GDP增長率有一個保守的預期,說明重慶決策者非常審慎、務實。“但這並不意味今年重慶不精彩。一系列動作按部就班地實施後,重慶的前景還是非常值得期待。重慶由高速度發展向高質量發展後,一個綠色可持續的GDP對重慶有更積極的意義。”

成渝經濟圈的前景也被廣泛看好。蒲勇健稱,重慶經濟邁上2兆大關時,四川也突破了4兆大關。川渝經濟總量達到6兆,意味著一個更大容量的產業和市場空間的誕生。“成渝經濟區一旦建成,發展良好,完全具備在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外,爭當第四極的能力,成為西部的龍頭。”

易小光表示,“經過努力,未來重慶經濟的潛在能力達到8%左右的增速應該沒有問題。現在我們處在調整階段,為了有一個更加健康、持續可增長的經濟發展局面,重慶現在必須承受這個階段調整的痛點,正視並補齊自身短板,這既是一種必然,也是一種需要。”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