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三成海歸年薪不到10萬說明了啥

摘要

中青評論

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對很多歸國留學生有如當頭一棒,自然會讓他們產生各種負面情緒。

近日,某留學生職業教育機構發布了《2019海歸就業力調查報告》,報告顯示:曾經廣受追捧的“海歸”人才,近些年來在國內就業時常常會遇到一定阻力。一時間,這份報告得到了多家媒體的轉發,“海歸”是否已經不再吃香,留學還是不是好的選擇,再次成了年輕人中間的熱點話題。

在這份報告調查的樣本之中,近70%的留學生歸國後產生了文化理念、落戶就學、政策限制等問題的困擾;30%的留學生認為他們的第一份工作完全未達到預期;而在企業端,則有27%的受訪企業認為海歸的自我評價過高。在最令人關注的薪資方面,報告顯示,2018年初次就業的近三成“海歸”,實際年薪不到10萬元人民幣,與國內一流高校畢業生相比並無多少優勢可言。

對歸國留學生而言,這樣的數據,無疑十分“扎心”。儘管報告最近幾天才剛剛發布,但報告中提到的這些現象,並非最近才有。就業市場上,“海歸”群體曾經是皇冠頂上的明珠,在企業的爭搶中享受過尊榮。然而,隨著歸國留學生的數量與日俱增,這種追捧迅速退潮,許多留學歸來的年輕人,也因此陷入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的尷尬境地。一方面,他們不得不面對國內與國外的文化與社會差異,在雙重身份的夾縫裡,努力適應國內的職場生活;另一方面,很多人只能接受遠遜於心理預期的薪酬,並因此為自己當年出國留學的選擇後悔。

其實,要說海外留學生的境遇有多麽悲慘,那倒也談不上。畢竟,從統計數據上看,絕大多數國內應屆畢業生的薪酬,都達不到10萬元這道門檻,歸國留學生為此哀歎,難免顯得有幾分“矯情”。留學歸國的經歷,也從不意味著就可以“高人一等”。然而,如果我們設身處地地站在歸國留學生的角度想問題,也不難理解他們的失望、焦慮與擔憂。

事實上,很多留學生在自己選擇出國,或被父母送到國外的時候,對國內就業環境的現狀都缺乏了解。相比於瞬息萬變的就業市場,學生和家長頭腦中的觀念,往往高度依賴於舊有經驗,因此相對滯後。改革開放以來,很長一段時間裡,出國留學都是一件極其艱難,也極其風光的事情,海外名校的文憑,在就業市場上更是實打實的“硬通貨”。當時,在許多專業領域當中,國內高校的教育水準都低於外國名校,而能夠出國留學並且願意在畢業後歸國的人才,又鳳毛麟角,因此,市場對“海歸”的追捧,是一種理性的選擇。正是基於這一現實,許多優秀的學生才紛紛選擇了出國“鍍金”。

但是,市場永遠有市場的邏輯。抱著“鍍金”心態出國留學的人越來越多,“海歸”人才的稀缺性迅速消失。而國內高校近些年來突飛猛進的發展,也在無形之中削弱了“海歸”的競爭優勢。這些外部環境的變化,是很多歸國留學生始料未及的。此時,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對很多歸國留學生有如當頭一棒,自然會讓他們產生各種負面情緒。

一方面,我們應當尊重就業市場的自主選擇,不能用先入為主的觀念去限制就業市場的觀念變遷;另一方面,我們也應理解歸國留學生的苦惱,引導他們找到理想與現實的結合點,更好地實現自我與社會的協調統一發展。

很多人都在說:歸國留學生群體“自我評價過高”。歸國留學生群體的海外學習經驗自有其價值,問題在於,衡量他們才華與能力的標準,並不只有初次就業的薪資這一條。留學經歷的寶貴價值,也並非隻體現在就業市場上“賣個好價錢”。留學生的獨特經歷,使得他們在國際視野、適應性上佔據優勢。如何認清自己,利用好自己的優勢,將決定他們人生道路的寬度。這對歸國留學生群體而言,遠比一時的薪資高低更重要。

撰文/楊鑫宇

微信編輯/王鍾的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出品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